查看原文
其他

优秀课程思政案例示范 | 中国古代文学

蚌埠学院 2023-01-05

为贯彻实施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推进蚌埠学院课程思政建设,有效辐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成效,提高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学校即日起于蚌埠学院公众号推送课程思政系列典型案例供广大教师学习、借鉴,以期营造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推动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优秀案例推送内容包括教师简介、课程简介、教学目标、课程设计思路图、教学设计、教学效果、教学反思。优秀案例的分享将有利于锤炼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载体,提高我校课程思政建设水平,将思政元素浸入具体教学案例中,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 教师简介 ·

李艳洁,硕士,副教授,蚌埠学院文学与教育学院专任教师。近年来主要承担《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讲》等课程教学任务,先后荣获“省级教坛新秀”“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蚌埠学院教学竞赛一等奖”“蚌埠学院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蚌埠学院优秀教师”“蚌埠学院师德标兵” “蚌埠学院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先后主持各级教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 课程简介 ·

《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秘书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有效支撑“培养具有文学感悟能力、审美鉴评能力和中文表达能力、创新意识、社会责任感的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对提高秘书专业文学修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本课程以《文学概论》《古代汉语》等为先修课程,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讲》《淮河文化研究》等为后续课程。


一、教学目标


1. 课程教学目标

系统揭示从先秦至近代重要作家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各种文学现象(文体演变、文学流派、文学思潮、文学团体等),以期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轨迹及其规律,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文学感悟能力、鉴赏能力、运用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传统文化素养和民族语文能力。


2. 思政育人目标

通过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突出中国古代文学的源远流长、古代作家的人格风范、文学作品的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使之具有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课程设计思路图



三、教学设计



四、教学效果


1.经验与创新

(1)坚持立德树人,凸显课程思政理念。

将思政教育内化为课程内容,以中国古代作家的人格风范、文学作品的深邃思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精神传承、社会责任等。每章节设置经典阅读环节,以思政关键词引导深入思考,强化对文学作品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双重认知,更好地达到课程思政目标。


(2)体现“新文科”理念,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

按照历史分期、文体差异、作家团体、文学流派等,重点厘清了课程体系,凸显文学史发展脉络;注重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学作品的结合,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注重文学作品的艺术解读,清晰呈现中国古代文学的美学取向;体现“新文科”理念,注重文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


2.主要成效

(1)《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讲》课程先后建设为“省级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省级教学示范课”“省级优秀线上课堂”等。


(2)学生不断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责任感,积极参与各种相关专业技能竞赛和综合活动,多名任务完成度好、参与度高的学生相继主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参与教师教科研项目,并公开发表论文。 


五、教学反思


1.存在的问题

(1)课程理论性较强,需打破传统课程的沉默,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完成度,提升学生学习的创新性和教学内容的高阶性。


(2)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的形式需进一步丰富,打破课程体系的平面化、思政教育的表层化,加强思政教育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


2.改进思路

(1)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引导启发学生创新性思维,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实现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


(2)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提炼课程思政元素,建设中国古代文学思政素材库,使思政教育贯穿于整门课程。



来源:蚌埠学院教务处

编辑:校记者团朱心怡

审核:毛星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