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回响 | 虚拟工作室:后疫情时代设计教育新实践
“城市更新”是苏州国际设计周一直以来关心的核心议题之一。2020设计周走出展区,来到苏州市中心观前街,带来一系列的“建筑装置”。从封闭而开放的“多彩宝盒”,到讲述“第三空间”故事的顶棚装置,玻璃盒子里游牧王国,再到顶层空间的可持续通道、虚拟工作室等等,每一次遇见,都是对城市的一次重新解读。
学习知识不是简单的信息接收,而是一种建构行为。设计工作室是一个特殊的、创造性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里进行实物建造、想法交流,行为导向的实践是推动设计进展的关键因素。新冠疫情的到来打断了这种传统模式。
随着2020年设计教育转移到线上,西交利物浦大学的三个虚拟工作室(建筑和城市规划与设计)开始了新的实践——通过网络画图、思考和建模。
受2020苏州国际设计周邀请,西交利物浦大学设计研究中心设计展示了三个虚拟工作室的成果:“商队古驿站”、“江南公园”和“零土葬”,并获得了本届设计周的最佳创意奖。
这些虚拟工作室是西交利物浦大学的老师和学生尝试线上绘图、思考和建模所发展起来的后疫情时代设计教育的新实践。
▲“虚拟工作室”布展视频 @西交利物浦大学设计学院
在数字环境中,绘图艺术可以找到新的表达方式。作为对后疫情时代虚拟工作室设计教育的研究,这场展览亦是一次对新旧教育方式结合成果的展示。
01
古商队驿站:重塑苏州老城院落类型
Caravanserai: Reinventing the Suzhou Old Town Courtyard Type
第一个虚拟工作室“商队古驿站”由来自西交利物浦大学建筑与设计系的David Vardy、Gergely Csikvari和Glen Wash共同策划,探索了如何重塑苏州老城区的院落类型。
这些新的 “苏州类型 ”是14个来自设计与建筑类型学模块的三年级建筑工作室的作品,由在苏州和国外的学生,以及巴厘岛、美国、俄罗斯、迪拜和意大利等地的老师共同在线上完成。
参与该项目的建筑学本科三年级学生谢海天说,此次展出的作品构思了苏州老城区富郎中巷34号居民区的改造。
“我们发现这里缺少清晰的交通流线以及居民的公共区域。”谢同学说,“所以我们创造了四个不同的空间,并将代表水对苏州人民生活影响的符号赋予到这块居民区里。
另一名建筑学本科三年级学生李明坤说,团队希望通过他们的工作,探索如何让不同的人群聚集在一起,并在现代语境下对苏州住宅产生新的理解。
李明坤说,苏州城市的核心元素——水,为居民的共同生活提供了平台。
“我们的设计方法以人为中心,同时我们对建筑能如何积极地塑造人们的生活很感兴趣。”John Latto说,他是十四个工作室中名为“广泛复兴”工作室的导师。
“我让学生们思考如何设计一个让不同能力水平的人都能感到舒适和安全的环境。”
上滑查看完整项目信息
Scroll up to read
Curators: David Vardy, Gergely Csikvari, Glen Wash
Studio: Suzhou Courtyard 2035 (Semester 1, 2020-2021, ARC205, Year 3 BEng Architecture,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XJTLU, Module Coordinator David Vardy, supervised by David Vardy, Chen Dong, Eric Farr, Gergely Csikvari, Gianmaria Quarta, Glen Wash, Gu Zheng, John Latto, Juan Yruela Castillo, Jue Qiu, Michele Armando, Monica Mazzolani, Rachael Ouyang, Runze Zhang)
如何重塑苏州老城的院落“类型”?14 个建筑工作室的成员们遍布全球,通过线上工作来展现新的苏州老城类型— David Vardy(英国)“水上生活”;Dong Chen(中国)“市场之上的房子”;Eric Farr(美国)“ Hy(-Tech)Serai”;Gergely Csikvari(匈牙利) “中间”:永久性过渡的类型学;Gianmaria Quarta(意大利)“分离:移民文化的社交媒体”;Glen Wash(智利)“从书法中学习:探索类型”;Zheng Gu(中国) “与自然共生-传统花园的复兴”;John Lalo(英国)“广泛复兴”;Juan Yruela Cas4llo(西班牙)“居住在虚无”;Jue Qiu(中国)“重访边界条件”;Michele Armando(意大利)“晚间”;Monica Mazzolani(意大利)“瞬态社区的房屋类型”;Rachel Ouyang(中国)“重新思考外围”;Runze Zhang(中国)“治愈之地,真诚之地,年轻人疗养中心”。
How could the courtyard housing of Suzhou Old Town be reinvented? Working virtu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14 architecture studios present new ‘Suzhou types'— David Vardy (UK) ‘Living with Water’; Dong Chen (CN) ‘House above Market’; Eric Farr (USA) ‘Hy(-Tech) Serai’; Gergely Csikvari (HU) ‘‘In-Between’: A Typology for Permanent Transition’; Gianmaria Quarta (IT) ‘#apart: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for migrant culture.’; Glen Wash (CL) ‘Learning from Calligraphy: An exploration of Types’; Zheng Gu (CN) ‘Living with Nature. The revival of Traditional Gardens’; John Latto (UK) ‘INCLUSIVE REJUVENATION’; Juan Yruela Castillo (ES) ‘Dwelling the Emptiness’; Jue Qiu (CN) ‘Border Condition Revisit’; Michele Armando (IT) ‘By Night’; Monica Mazzolani (IT) ‘House type for Transient Communities’; Rachel Ouyang (CN) ‘Rethinking the Perimeter’; Runze Zhang (CN) ‘Place to Heal. Place for Real. Wellness Centre for Young Adults’.
01
END
02
江南公园:长江三角洲巨型城市区的“绿心”
Jiangnan Park: a Green Heart for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megacity region
城市规划与设计系的Christian Nolf博士表示,“水”也是第二个虚拟工作室的一个重要元素。“江南公园”是一个规划愿景,它旨在将上海、苏州和杭州之间的广大地区重塑为长江三角洲巨型城市区的绿色心脏。他与同为该系导师的Flo Vannoorbeeck以及浙江大学的谢雨婷博士共同策划了这个项目。
“这块历史悠久、高度敏感的生态区域,与周边城市过度活跃的生活形成了反差,”Nolf博士说。
“由于疫情对国际旅行的限制,当地旅游业发展迅速。我们的目的是试图承认这个地区的特质,并使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三个城市共同的后花园,”他说。
展览也展示了关于太浦的具体想法,这是一条100公里长的运河,它穿过江南公园,连接了太湖和上海。学生们探讨了如何将这条运河改造成一条慢速流动的城市脊柱,以此构建新的发展框架,并阐明了丰富的开放空间、生态系统和江南历史水乡和村庄的多样性。
“无法进行实地考察和线下团队工作,对我们来说非常具有挑战性。”城市规划硕士课程(城市设计专业)的学生罗雯雯说。
不过,在线学习也带来了好处。
“它促进了我们与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的学生伙伴和导师的交流。它还推动我们去尝试新的交流模式,比如可以在线分享的动画视频,”她说。
上滑查看完整项目信息
Scroll up to read
Curators: Christian Nolf, Flo Vannoorbeeck, 谢雨婷 Yuting Xie
Studio: Taipu Canal as a Territorial Spine (Semester 2, 2019-20 Joint-studio: BEng & MSc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t Zhejiang University, supervised by 谢雨婷 XIE Yuting + MSc Urban Design at XJTLU supervised by Christian Nolf + ME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t Tongji University, supervised by 董楠楠 DONG Nannan, 戴代新 DAI Daixin, 张斗 ZHANG Dou)
“江南公园”是一个设计驱动的研究项目,将上海、苏州和杭州之间的广大地区重塑为长江三角洲巨型城市区的“绿心”。项目旨在通过“公园”这个隐喻来界定这一生态高度敏感区域。该区域具有数百年历史的圩田景观,生产食物、新鲜空气、淡水等重要资源,这正是后疫情时代周围大都市过度活跃的生活的对立面。该展览以“区域脊柱太浦河”项目为主线,在6个具有代表性的纵断面上探讨了这条连接上海和太湖的运河如何塑造江南公园丰富多样的开放空间、生态系统和历史水乡古镇。
‘Jiangnan Park’ is a design-driven research project reimagining the vast territory framed by Shanghai, Suzhou and Hangzhou as the green heart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megacity region. Using the encompassing metaphor of ‘Park’, the project aims to qualify this highly sensitive ecological region, characterised by a centuries-old landscape of polders and producing vital resources (food, fresh air, freshwater) as the post-Covid counterpoint to the hyperactive life in the surrounding megalopolises. The exhibition features the strategic project ‘Taipu Canal as a Regional Spine’, which explores in six representative transects how the canal linking Shanghai to Taihu Lake can articulate the rich diversity of open spaces, ecosystems, historic water towns and villages of Jiangnan Park.
02
END
03
零土葬:零土葬时代的水火葬和纪念仪式
ZeroBurial: Resomation and Memorial in the age of Zero Burial
第三个虚拟工作室“零土葬”由David Vardy和建筑与设计系的两位校友刘梦婷、Bryan Yan Chut Hang共同策划,他们在温州山脚下的山边墓葬与一个废弃的村落中,展示了新的可持续水基殡葬建筑和纪念景观。
水基殡葬是一种可持续的清洁技术型殡葬,David Vardy解释说。他担任建筑与设计系助理教授以及西交利物浦大学设计研究中心主任。
“在中国,政策转变导致了长久的土葬传统的终结,未来所有的葬礼都将是火葬。这对空气污染和全球变暖有很大的影响。”Vardy说。
“葬礼是技术过程和审美行为的结合。如果要有一种新的葬礼类型,这似乎是一个建筑学问题:如何在延续殡葬传统的基础上,发明或重塑一种新的水基殡葬传统。”
“这是13个建筑系毕业班学生的作品,每个项目都是对于未来殡葬建筑的猜想。我想未来人们基本上会选择水葬而不是火葬。可持续的生活应该包括可持续的葬礼。”
“死亡是一种我们所不了解的东西,但我们终究会经历它。”刘梦婷说。
"我的项目创造了一种像星星一样的DNA储存器,用于储存水基殡葬后人们的遗骸,它替代了坟墓。"刘梦婷说,"当我们在祭奠已逝之人的时候,就像在仰望星空一样。"
上滑查看完整项目信息
Scroll up to read
Curators: David Vardy, 刘梦婷 Mengting Liu, Bryan Yan Chut Hang, 黄文逸 Wenyi Huang
Studio: Resomation Centres in the foothills of Wenzhou (Semester 2, 2019-2020, Unit B, Year 4 BEng Architecture,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XJTLU, thirteen Final Year Projects supervised by David Vardy)
“只有一小部分建筑属于艺术:坟墓和纪念碑。”——阿道夫·鲁斯。“零土葬”是一项用地政策,要求将传统的土葬转变为火葬。火葬的形式,加之中国人口死亡率增长,会导致未来空气污染急剧增加。“水火葬”是以水为基础的火葬技术,是一个可持续的、更加清洁的选择。葬礼既是美的仪式,也是技术过程,“零土葬”的规定在其中造成了一定的断层。将场地选择在温州遍布坟墓的山麓上以及一个废弃的村庄之中,该虚拟工作室通过一系列构想,提出了新的、可持续的、以水为基础的殡葬建筑和纪念景观设计。
‘Only a very small part of architecture belongs to art: the tomb and the monument.’ Adolf Loos. 'ZeroBurial’ is a recent land-use policy, one that necessitates a shift from a culture of burial to one of cremation. This new funeral type, combined with China’s rising death rate, will cause a dramatic increase to future air pollution. ‘Resomation’ is water-based cremation, a sustainable clean-technology alternative. A funeral is an aesthetic act as much as a technological process; ZeroBurial is a discontinuity. In the foothills of Wenzhou amongst mountain-side burial tombs and an abandoned village, this virtual studio unit argues for, and presents, new sustainable water-based funeral architecture and memorial landscapes.
03
END
虚拟 合作
与主题十分契合的是,展览的设计过程也是虚拟的。搭建过程由西交利物浦大学设计研究院建筑助理Bryan Yan Chut Hang和刘梦婷带领,Gergely Csikvari和David Vardy在国外指导,建筑、城市规划和设计专业的三年级学生则在现场负责搭建。
展览现场还放映了三条由西浦影视艺术学院G. D. Jayalakshmi博士监制的短片,揭示了展览作品的设计过程,并阐释了作品的内涵。Glen Wash博士的一篇文章将展览界定为对设计教育工作室和设计文化更广泛的理解。
本次展览由西交利物浦大学设计研究院、西交利物浦大学城市和环境研究中心的再生、适应、转型研究小组,以及建筑与设计系的设计制造实验室合作设计和布置。三个虚拟工作室则是西交利物浦大学建筑与设计系和城市规划与设计系学生的作品。
-END-
内容提供|西交利物浦大学设计学院
部分图片提供 | 姚裕秋 郑菲 尚远芳
编辑 | Pan
设计|Lil_Loop
-苏州国际设计周媒体中心-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著作权归属原作者所有
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