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SuDW | 博物馆,打破隔阂的力量

SuDW 苏州国际设计周 2022-07-18

▲ 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我们缅怀于三年前的5月16日逝世的国际知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


贝聿铭先生一生留下数量不菲的现代主义建筑经典,其中不乏包括苏州博物馆在内的众多世界著名博物馆建筑,为全球博物馆事业的推广和文化间的友好交流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图源:@苏州博物馆)



2022年5月18日是第46个国际博物馆日,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将今年的主题确定为“博物馆的力量”(The Power of Museums)。


在这一天,全球将有预计超过150个国家和地区的数万家博物馆共同围绕国际博物馆日的年度主题开展线上线下的系列活动,而文博资源丰富、“一城百馆”的历史名城苏州也不例外。


 2022年国际博物馆日江苏主会场由苏州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院分别在线上和线下担任,系列活动已于5月12日在线上开幕(点击这里找到活动直播回放


图源:@苏州博物馆


在越来越多人把“去博物馆”视作一种日常生活方式的今天,博物馆应该进一步传递什么样的信息?博物馆应该如何传递这些信息?博物馆应该如何维系和加深与公众的关系?


通过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博物馆的力量”这一年度主题从“可持续发展”“数字化和可及性”“通过教育进行社区建设”三个维度的诠释,我们可以一窥这些问题的答案。而我们也将从全球博物馆对这三个维度的探索中,找到博物馆进一步释放力量,助力构建一个更为平等、友善、多元社会的关键。



01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力量

The Power 

of Achieving Sustainability


2015年,联合国经由所有会员国一致同意,发布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通过了包括消除饥饿和贫穷、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建设可持续的城市和社区等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


 来源:@联合国


也就在同一年,国际博物馆日的年度主题被定为了“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博物馆(Museums for a sustainable society)”。作为一个社会中最主要的文化节点和公共教育设施之一,博物馆之于可持续发展而言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的传播价值


通过结合不同的主题和表达方式,博物馆可以将可持续的理念、技术和实践融入更具趣味性和沉浸感的展览和体验活动中,从而让公众有机会以更低的理解成本提升对可持续发展的认知


 作为英国最受欢迎的博物馆之一,英国伦敦的自然历史博物馆(Natural History Museum)通过丰富的影像资料、标本和互动内容,对人类与自然历史关系的演变进行多维度展现,希望重新唤起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视,而博物馆本身也是一系列国际气候战略的积极参与者

(图源:© Trustees of the Natural History Museum)


除了借助馆藏内容,博物馆自身同样是践行和传播可持续发展观的主体。对于许多传统的大型博物馆而言,无论巨大的建筑体量,还是基于众多不同藏品打造的针对性储存条件,都让博物馆的运营有着较高的碳排放。


在这一背景下,博物馆自身的节能减排不仅是对环境可持续的助力,同样也能作为传播可持续发展观的生动教材


 位于美国旧金山15号码头的“探索馆(exploratorium)”在2013年获得LEED最高等级的铂金认证,是一家基于诸多科学、艺术和人文内容,以启发人们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的博物馆,除了常规性地传播可持续发展内容,探索馆的建设方式和建筑本身的能耗表现都遵循可持续原则,建筑屋顶大面积的太阳能电池板还能满足场馆一年中大部分的所需能源。


图源:

© Exploratorium, www.exploratorium.edu


从建筑的选址、建设过程,到建筑和装修所用的材料,再到为馆藏方式和场馆运营的提前规划,以LEED为代表的绿色建筑标准的应用让越来越多新建或翻修的博物馆拥有更为环境友好的能耗表现。


与此同时,许多博物馆也基于对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探索和应用,对馆藏储藏条件、展出安排等因素进行精细化的分析和优化,博物馆可以更高效地为馆藏配置恰当的资源和设施,从而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和空间浪费


位于荷兰鹿特丹的博伊曼斯·范·伯宁恩博物馆公共艺术仓库 (Depot Boijmans Van Beuningen)由荷兰MVRDV建筑规划事务所设计,2021年11月6日正式对外开放。


这座酷似一只不锈钢碗的建筑严格意义上并不是一座博物馆,而是承担了替周边博物馆保管藏品的仓库功能,但它展出了远超一般博物馆陈列规模的约151,000多件艺术珍藏,以及存储、维护和修复艺术品的过程。而它与普通博物馆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展品是基于储存条件,而非展品的时间或地域线索进行陈列的。


图源:

©MVRDV @dezeen


随着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进入深化推进的关键十年,在联合国与全球众多国家和机构的努力推广之下,世界各国的人们都在不断拓展对可持续发展更多维度的认知。


在持续推动博物馆的对环境可持续的关注和推广之外,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同样重视全球社会、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博物馆作为一个社会共同记忆的保有者,通过历史和文化的传播提供公共教育服务,为社会成员树立共识,一直都是博物馆最核心的公共职能之一。


 以展示宁波人文、历史和艺术为主的宁波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由首位中国籍“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王澍设计,并在2008年落成,博物馆建筑最大的特色之一在于在建筑外立面上大量使用了回收于周边地区的砖瓦材料,这不仅是一项相对环境可持续的举措,也通过材料对乡土记忆的保存增加的博物馆本身的社会效益与艺术价值

图源:©Amateur Architecture Studio @dezeen


正如国际博物馆协会在2022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阐释中强调,博物馆已经成为推进实施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战略伙伴。


为了更好地构建博物馆在传播和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力量,博物馆需要通过对内容策划、呈现方式等层面的不断优化和更新,进一步触达更多的人群,而数字化技术则大大扩宽了博物馆与公众间对话的通道。



02

数字化和可及性的创新力量

The Power of 

Innovating on 

Digitalisation and Accessibility


2020年前后,一段拍摄于国外某次展览中的视频开始出现在互联网的许多角落。视频中,虚拟的内容与现实中的场馆几乎完美的融合,形成了看似真实,却又违背自然规律和人们认知惯性的奇妙场景。对于不熟悉这一类增强现实科技的人们来说,这样的场景足以以假乱真。


 点击观看视频。


Adrien M & Claire B 是一个来自法国的数字艺术团队,他们的作品以结合增强现实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表演艺术和视觉艺术为主,这一段走红网络的视频源于他们在2019年马赛国际马戏艺术双年展(Biennale Internationale des Arts du Cirque Marseille)上的展览「幻影与奇迹(Mirages & Miracles)」。


视频来源:

©Archaos Pôle National Cirque @ YouTube

视频地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D2MpbDwT4o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在多媒体艺术等当代艺术表现手法中已不鲜见;而对于常年保有着古老历史文物的传统博物馆而言,如何用今天的手法和形式,讲好关于昨天的故事,是数字化技术之于他们最大的意义。


博物馆不仅能借助3D扫描和建模,将破损的文物、已经不复存在的建筑进行复原和展示,还可以通过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结合,让展览内容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由西班牙建筑师高迪设计的位于巴塞罗那的巴特罗之家(Casa Batlló),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加泰罗尼亚现代主义风格的代表建筑,参观者可以通过增强现实技术看到它百年前的模样。


来源:

https://www.casabatllo.es/


通过对博物馆展厅、馆藏的数字化复制,我们还能够通过手机等终端随时随地、不限时长地近距离、多角度欣赏,甚至“把玩”一件文物或艺术品。


 由北京故宫博物院打造的数字多宝阁收录了数百件文物影像和模型,利用高精度的三维数据展示文物的细节和全貌,可以零距离、360度“触摸”文物并与之互动。


来源:

https://www.dpm.org.cn/shuziwenwu.html


除了对展示内容进行数字化升级,数字化技术也正在让展览空间变得更具吸引力如果说传统的观展体验是基于图文信息、视频材料、语音讲解对陈设物的介绍,那么许多应用了数字化多媒体技术的展览空间则是通过沉浸式氛围的营造,调动观众的五感,打造更为更具真实感和互动性的体验。


在这样的体验中,观众更有机会从“旁观者”代入进“亲历者”的角色,从而获得对展览内容更深层次、印象更深刻的认知。


 于2018年开放,位于巴黎第11区的光之博物馆(Atelier des Lumières)由一座近200年历史的厂房建筑改建而成。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数字艺术设施之一,它常常以经典艺术作品为素材进行数字化重新演绎,让人们能够走进大师们的画布中。


来源:

https://www.atelier-lumieres.com/en


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博物馆不仅可以在展陈设计上帮助观众更好地认识和了解馆藏展品,也能够通过对博物馆的“智慧化”升级,进一步降低观众走进博物馆的门槛


除了利用数据库和智能管理系统对博物馆日常的运营管理进行优化,博物馆的智慧化升级往往还包括了对导览信息的智慧化、客制化构建,对观众观展习惯和偏好的收集分析,以及馆内展览、活动资讯的实时更新等维度。


 即便在许多历史建筑中,数字化升级也正在成为趋势

图源:https://www.casabatllo.es/


观众藉由手机应用等媒介,一方面可以在造访博物馆的过程中获得更具主动性和互动性的观展和游览体验,另一方面也能基于更即时、丰富和更具反馈性的资讯提前规划,甚至实时调整行程。


而对于不熟悉移动设备交互方式、甚至无法使用移动和交互设备的观众,越来越多的博物馆也在继续保有传统导览和展陈介质、探索如何进一步降低数字化内容的理解和接触门槛的同时,尝试引入更多无障碍设施和展览内容,以更包容的方式让更多人群接触到博物馆的魅力


 作为西班牙最大的美术馆,位于马德里的普拉多美术馆(Museo Nacional del Prado)自2015年开启了一个包容性展览项目,视觉障碍人士可以通过触摸3D复刻的世界名作感受这些艺术。


图源:

© Museo Nacional del Prado


回顾博物馆的历史,无论是博物馆建筑、设施的演化和更新,还是博物馆馆藏管理的优化和展陈方式的创新,对于科技进步的探索和结合一直都伴随着博物馆的发展进程


博物馆不只是具象化历史的载体,它同时也承担了通过历史启迪未来的职责。从这一角度看,博物馆的与时俱进始终是博物馆的底层需求:只有不落后于时代和潮流,人们才会不断走进博物馆,从而潜移默化地接受它的教育


 

 美国奥林匹克和残奥博物馆是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科罗拉多斯普林斯的历史文化体育博物馆,博物馆在展陈设计和内容呈现上应用多种数字化和多媒体技术,同时还在场馆还设置了全面的无障碍软硬件设施,尽可能方便行动不便和残疾人士参观。


来源:

© U.S. Olympic & Paralympic Museum


通过拥抱数字化技术,博物馆不仅开拓了更多讲好故事的方式,让更多人乐于走进博物馆,同时也获得了更多“走出去”的途径与机会。而如何让“博物馆的力量”在博物馆之外得到释放和体现,正在成为博物馆突破实现更高社会效益的重要议题。



03

通过教育进行社区建设的力量

The Power of 

Community Building 

through Education


2020年初,在疫情初期的焦虑和不安中,一组包含了众多博物馆线上展厅的链接不知不觉间开始在社交媒体上流传,一面小小的手机屏幕,成为了许多人无缝穿梭于世界各地博物馆间的“任意门”。


即便一些过去从未踏入过博物馆大门的人们,在从浩瀚的人类文明和文化艺术历史中收获了平静和感动后,也悄然在心中种下要在疫情后亲身造访博物馆的种子。


 越来越多博物馆开始推出线上展览、vr展厅等内容,一些世界知名的博物馆甚至被整合进了谷歌街景地图。示例为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London)。


来源:

https://artsandculture.google.com/


作为提供知识、教育和服务的公共文化机构,走进公众、深入公众是博物馆进一步实现自身价值和使命的前提之一,这也是在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博物馆的力量”这一年度主题的阐释中反复提及的议题。


如果说一直以来,博物馆更多依靠的是馆藏向外出借、巡展等方式打破固定空间的限制、实现让博物馆的体验和知识走出去的目的,那么在今天移动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的加持下,人们只需动动手指就能够随时随地造访世界上任意一座“数字博物馆”。


 

 在谷歌艺术与文化(Google Arts & Culture)版块中汇集了上百个世界上知名的博物馆、艺术馆的线上展览资源,此外,这一平台还通过一系列轻松的互动和小游戏,让人们可以在娱乐中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和艺术知识


来源:

https://artsandculture.google.com/


通过日益丰富的线上平台和资源,我们可以轻易获取不输于造访线下博物馆才能获取的文博知识,但这并不意味着实体博物馆将就此退出历史舞台;相反,借助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对基础文博知识的大范围推广,博物馆也获得了走进更多社会群体日常生活的契机。


从博物馆藏品巡展、博物馆展览和活动进校园、进社区,到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文博IP授权,再到与商业综合体合作举办临时展览,越来越多手握诸多馆藏和文化知识产权的大型综合博物馆正在积极探索“走出去”的模式,在进一步发挥文化传播和教育作用的同时,也能为博物馆增加运营经费、积累社会资源


 2021年在上海开出首店的MUSEUM & MORE汇集了包括大英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V&A博物馆在内的一系列国际知名博物馆授权的热门文创产品。不可否认的是,许多人前往博物馆的热情是为了购买独特的纪念品,但这些纪念品往往也能成为人们走进文博世界的契机。


图源:@Fancy上海 公众号


而在博物馆的世界版图中,尽管我们更耳熟能详的是那些举世闻名的大型综合博物馆,但其中的绝大多数则更多是一些专注于特定主题、门类的中小型博物馆,甚至微型的社区博物馆。


在致力于打造“百馆之城”的苏州,除了如苏州博物馆这样的综合类博物馆,还有包括苏州丝绸博物馆、苏州昆曲博物馆、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等数量众多高质量的专题博物馆,每个博物馆都从独特的角度完整了苏州历史和江南文化的丰富内涵。


 位于苏州市相城区的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Suzhou Museum of Imperial Kiln Brick),除了通过遗址公园、建筑和展品展示苏州的古窑历史,还设有集手作体验、文创购物等功能的文创体验馆。


图源:@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 公众号


虽然每一座博物馆的规模、侧重点和展陈形式皆有不同,但它们不仅提供了对一座城市、一个社会的共同记忆基于不同侧面和角度的记录和呈现,同时也构建起了一张链接了各领域专业人士、文博爱好者、在地居民等多类社会群体的社群网络。这些社群成员则能够通过自身的社会网络和各式各样的生活场景,将博物馆的知识扩散到更多人群中


 截至2021年,苏州博物馆共有在册志愿者231人,参与工作包含了博物馆讲解、展厅引导、社会教育、资料整理等各项工作,成为了博物馆日常运作中不可缺少的力量。


来源:@苏州博物馆 公众号


面对数字时代愈发严重的信息茧房和由此导致的社会群体间的认知割裂,博物馆能够通过生动的文物和详实的史料消融根植于未知和谣传的误解、偏见和隔阂,这不止有利于一个社会内部共识的构建与团结的形成,也让博物馆能够成为跨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当一个人在自己熟悉的博物馆中看到巡展至此的异国文物,在充分感受其他文化独特魅力的同时,也往往能从这些文物和史料留下的关于异乡日常生活的草蛇灰线中,潜移默化地重新认识一个往往被文明间的偏见和冲突掩盖的事实:作为人类,或许我们真的没有那么不同。



待疫情完全散去

让我们在博物馆中再见


-END-


撰文、编辑 | Garlic_P

Banner设计 | Xerxes Xu


关注

@苏州国际设计周

苏州国际设计周以“创新江南文化”为目标、以“设计致用”为原则、从“美学城市、美学生活、美学经济”三个维度,发现和传播苏州在城市更新、古城保护、苏式生活、产业创新中的新思维、新案例、新亮点,让更多人了解人文苏州、美学苏州。


长按添加「苏州国际设计周」 官方微信

长按关注 @苏州国际设计周 官方微博

长按关注 @苏州国际设计周 小红书账号

长按关注 @苏州国际设计周 微信视频号

前往 抖音 搜索关注 @苏州国际设计周 


-苏州国际设计周媒体中心-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著作权归属原作者所有

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