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Nature重磅:逆天!中国学者造出了只有1条染色体的酵母

学术经纬 学术经纬 2019-01-22


药明康德/报道


今天,顶尖学术期刊《自然》上刊发了两篇重磅论文:两支科研团队通过基因组编辑的方法,成功将酵母的染色体进行了融合。其中,一支来自中国科学院的团队,更是创造出了只有1条染色体的酵母,在生命科学领域做出了重大突破。


▲这是一项“全华班”的重磅研究(图片来源:《自然》)


我们知道,生物体的基因组分布在不同的染色体上,而不同生物的染色体数目也有所不同。有的生物只有1条染色体,而有的生物则有几百条染色体。染色体的数目对生物究竟有没有影响,有怎样的影响?谁也不知道。


来自中国科学院的一支团队通过对酵母的改造,首度向全世界揭晓了这个问题的答案。通常的酵母具有16条不同的染色体,而研究人员决定将它们两两融合,最终把16条染色体并成1条。

本文来源:学术经纬

这听起来简单,做起来难。首先,染色体两端都具有叫做“端粒”的结构,起到保护作用。因此,在融合时,我们必须先把端粒给切掉;其次,每条染色体中间都有一个叫做着丝粒的结构,在细胞分裂时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如果简单将两条染色体融合,就会在一条染色体上带来两个着丝粒,这会引起严重的错误。


▲研究人员们在融合染色体时采取的巧妙方法(图片来源:《自然》)


研究人员们设计了一个巧妙的方法,在两条染色体融合的同时,能够在它们身上各移除掉一个端粒,并去除其中一条染色体的着丝粒。这样一来,简单的几步操作,就能把两条染色体合二为一。


在不断的尝试后,这支团队把酵母的16条染色体,拼成了1条!


▲16条染色体被拼成了1条(图片来源:《自然》)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尽管经历了如此巨大的改变,但在酵母体内,只有少数基因的表达发生了变化!而且,这些变化大多可以通过结构上的原因得到解释。换句话说,将酵母的染色体合并成1条,并没有带来广泛的严重后果。

本文来源:学术经纬

而后续的培育与形态学观察也证实了这一点。研究人员们发现,在不同的培养条件下,这些酵母都没有表现出严重的生长缺陷。它们甚至还能靠自己仅有的1条染色体顺利地进行有性生殖!在整个过程中,少有的几个问题只是在于有性生殖的效率比野生酵母低一点,以及后代孢子的存活率稍微低一点而已。


▲有16条染色体的酵母(上)与只有1条染色体的酵母(下),没有明显区别(图片来源:《自然》)


研究人员总结说,减少染色体的数目,并不会带来重大生长缺陷。当然,染色体数目减少带来的些许不利,在实验室环境中或许不值一提,但在自然环境中,可能会被无限放大,影响酵母的生存。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普通的生物都有许多条染色体。


毫无疑问,这项重量级的发现不但为人类带来了关于染色体数量的洞见,这些酵母还有望作为重要的科研工具,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真核生物的染色体结构与功能。我们祝贺这支中国团队能够做出如此重大的科研突破,也期待更多来自中国的研究能层出不穷,在生命科学的研究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访问原始论文页面。


参考资料:

[1] Creating a functional singlechromosome yeast

[2] Karyotype engineering by chromosome fusion leads to reproductive isolation in yeast

[3] Chromosomes get together


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微信团队,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谢绝转载到其他平台。如有开设白名单需求,请在文章底部留言。如有其他合作需求,请联系wuxi_media@wuxiapptec.com。




癌症突破

抗癌疫苗 | 癌症地图 | KRAS | 酒精 | CAR-T 2.0 | 单细胞CAR-T


智慧之光

大脑逻辑 | 母爱 | 脑细胞 | 阿兹海默病血检 | 孤独 | 可乐 | 生酮饮食 | 阿兹海默病毒假说


热门前沿

膳食纤维 | 人工智能 | 耐寒 | 维生素D | 脂肪治疗 | 细菌耐药 | 性别逆转 | 延年益寿 | 细胞分裂 | 减肥新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