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熊孩子”的“熊”
阅读更多文章,请点击上面的“乐乡树人”,关注即订阅。
“熊孩子”的“熊”
文/山栀子
汉字,有感情,或褒或贬。有的字词,清气四溢,一入眼,一股热情、温暖和力量就扑面而来;而有的字词,寒气逼人,谁见谁厌恶。美好的文字永远是温润的,有情感,有味道,有魅力。
汉字,有讲究,意蕴丰富。从象形、会意到形声,汉字演变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华文明史。而方言文字,因其特有的地方文化气息,使汉语更加多姿多彩。
汉字的运用,很灵活。特定的场合,或褒贬错用,或正反互说,或省略,或倒置,或仿拟,等等,语言的大河从来都是灵动鲜活。
但是,在汉字的使用中,技巧灵活,却不能失去其美好的本色。
近期,因为一则关于“校园欺凌”的新闻,让“熊孩子”又“热”了一把。
将“熊孩子” 与“校园欺凌”划上等号,还真是觉得用错了地方。
“熊孩子”,本是北方方言。在东北、山东一带,老人和大人们常常对小孩子说“你这个熊孩子!”后面也许还会有孩子的顽皮的“鬼脸”和笑声。这个用语是泛指那些行为顽皮、活泼好动、不守规矩、让人哭笑不得或无所适从的孩子。其原本是一种昵称,批评指责中包含着爱意。在成人们的眼里和心里,这样的“熊孩子”天生好动,却也本性善良。
显而易见,“校园欺凌”事件中的肇事者,怎能称之为“熊孩子”?
当然,语言是在具体运用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但是,如若将那些以“恶意”、“阴暗”为出发点的行为,用在“熊孩子”上,这是对汉字美好意蕴的一种主动破坏,实在是不可取。
“熊孩子”的“熊”,自有其味道。汉语中的文化,这种蕴含美好情感的文化芬芳,不能在今天的运用中“走失”。
(本文系原创作品,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