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动”起来才能减少“小胖墩”
校园“动”起来才能减少“小胖墩”
文 / 杜凌
一份调查数据显示:山东省烟台市中小学在校生的身高、体重等生长发育水平呈增长趋势,城乡7-18岁中小学生这两项指标在十年间由12.33%和2.09%上升到20.10%和17.44%,提高了7.77和15.35个百分点,每5个中小学生就有一个小胖墩,肥胖成威胁青少年健康的一大“杀手”。与之相应的是学生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发病率也有增长的趋势。(大众网11月9日)
校园“小胖墩”现象已不是烟台个例,全国各地中小学校类似调查数据多有媒体报道。校园里的“小胖墩”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线。可以说,过早肥胖现象已成普遍,且成低龄化趋势。
“小胖墩”的形成原因并不复杂。
饮食不加节制,“吃”出来的“小胖墩”。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家长对待孩子是有求必应,几乎是把“超市搬到家里”,在家大鱼大肉,在外披萨奶油;另一方面,琳琅满目的零食、饮料等牢牢抓住了孩子的胃,精致的包装,炫目的代言更是让他们欲罢不能。家长对零用钱不加控制,孩子们可以随心所欲的买他所买,吃他所吃。不良的饮食习惯、不健康的饮食结构,使得孩子们的肥胖率呈持续快速增长趋势。
生活没有运动,“懒”出来的“小胖墩”。学业的压力,补习班的增加,交通工具的发达,沉迷手机电脑的兴趣等,让孩子懒得去运动,失去了运动。
这样看来,减少或消除“小胖墩”似乎也并不复杂。
吃得有营养,饮食更科学,说起来简单,做起来还真不简单。而最为可行的,是让他们“动”起来。
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每天运动一小时,健康生活五十年”的健康生活理念已越来越为人们所认同和接受。让孩子们改变慵懒的状态,投向运动,开始养成新的好习惯,学校大有可为。
营造运动环境。学校要营造一个浓厚的运动健康的环境。除了开足开好正常的体育课,保障每天阳光课间一小时的活动时间外,还要通过师生同操同跳同运动、体育运动会、体育兴趣活动等,让孩子置身于一个无处不运动,无时不运动的成长环境中。
加强健康教育。学生不爱运动,还在于其从小没有健康的意识。学校要以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引导学生从小树立健康生活的理念。这正是当前中小学教育最为薄弱的地方。
开发运动课程。孩子不爱运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令其享受到运动的乐趣。作为学校和教师,要引导孩子爱上一种运动,如跑步、球类、踢键子、跳绳等。这就需要学校立足校情开发各类体育校本课程,给孩子一门兴趣课程,塑造孩子一个运动习惯。
健全评价机制。体育进入中考,已提高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重视。但是,“考什么,练什么”的功利化选择已成事实。要克服这种现象,必须在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机制上作出改革。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研究出对学生每天基本运动量的考核、评价办法;要把体育运动的平时考核与终极考核结合起来,完善评价机制才是治本之策。
校园“小胖墩”已成了现代快捷生活的“照妖镜”,如果不加以控制,青少年肥胖的后遗症将很快并大面积暴发。这种危害不仅是身体上的,更是心灵上的,其后果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让校园“动”起来,是学校的责任,也是一种担当。
(作者系松滋市涴市中学语文教师)
推荐阅读:
3.枪声过后,你还相信“美国的月亮比中国圆”?(转发就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