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劝退举报学生背后的“功利”和“弱智”

山栀子 乐乡树人 2022-03-28

更多文章,请点击上面的“乐乡树人”,关注即订阅。


劝退举报学生背后的“功利”和“弱智”

/山栀子

近日,江西于都县某民办学校高中生刘同学举报学校违规补课收费,被学校责令退学。事件经中国之声报道播出后,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于都县发布通报称,县委、县政府已派出调查组介入调查。目前,涉事学校相关人员被解聘。(923日央广网南昌消息)


在舆论流中,教育,从来都没有平静过。学校因在校学生举报自己违规补课收费而劝退学生的事件,将学校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也将教育再一次置于公众审视的聚光灯下。

这一次,教育同样的是受害者,无辜,无奈。因为,在教育的“操典”里,劝退学生的条款界限分明:义务教育学校不得劝退学生;非义务教育学校要慎用“劝退”,且是针对在品行上屡教不改,继续学习会严重影响他人,造成不良后果的学生,经学校和家长沟通,征得家长同意才能实施。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班主任无权私自劝退学生。

偏偏如此,这所民办学校竟堂而皇之地将学生劝退,班主任竟成了“始作俑者”,理由是该生向多部门举报学校违规补课收费。即使是民办学校,也必须遵循教育规则,无权随意劝退学生。更为可笑的是,在事件被曝光后,校方回应称此举系班主任个人行为。试想,没有学校的授意,学生和班主任之间也没有矛盾冲突,班主任何以会劝退学生?学校事先的武断决策与事后的推卸责任,令学校在社会公众面前颜面尽失、形象贬值。


学校劝退“举报学生”背后,折射的是学校的“功利”价值和“弱智”管理。

劝退,抛弃了教育的“包容”价值,暴露出学校办学的“功利”嘴脸。为什么要劝退举报学生,理由简单:学生的举报,极有可能使学校受到相关部门的追责和查处,并随之影响到学校的声誉。学生的反复举报,可能也令学校非常气愤。且不论学生的举报是否属实,即使学生误解,学校应该做的,不是急于劝退,而是主动和学生对话沟通,达到谅解和共识;如果属实,学校应该做的,应是坦然面对,积极整改,及时给学生和社会一个“说法”和交代。以一种尊重和沟通的方式来说服一个学生,与之达到情感上的谅解和共识,比简单急切地劝退学生,来得更容易,也更智慧。我更相信,学校教育的包容和大度,主动和担当,带给举报学生情感上的真实和温暖,一定能化解他对学校的偏见和怨气。


劝退,忽视了决策的“风险”考量,折射出学校办学的“弱智”管理。在“互联网+”的复杂环境下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我们必须以一种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实施决策和管理,依法办学、依法执教,权力怎可再“任性”?乱作为必然付出代价!劝退学生无据无法,就是典型的权力任性、乱作为。学校和教师在决策时,是否考量过劝退带来的风险,家长上诉“对簿公堂”怎么办,媒体关注引起“风暴”如何应对?习总书记经常强调的“底线思维”,决策者切怎能抛之脑后?评估一下风险,即使是学校整改退费,在经费上的所谓“损失”和将自己置于舆论漩涡中的“风险”比起来,孰轻孰重?稍微有一点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常识的人,都不会去犯这样弱智的错误。教育,本来是“明智”之举,有人却时常“糊涂”。


每一个被媒体关注的教育事件平息之后,教育在反思中重回宁静。劝退事件,给每一所学校、每一名教育决策和管理者,都再次敲响了警钟:依法办学,权利不“任性”;底线思维,“风险”需评估。

(本文已刊发于9月26日荆州新闻网,作品系原创,图片来自网络)

推荐阅读:

1.怎样撰写教育信息

2.懂得敬畏

3.“气”说

4.寒门欲出贵子,须善待乡村教师

5.《我的前半生》越是热播,越是可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