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存在(暖心的爱心故事)
最美的存在
文 / 郭华为
阳春三月,桃花盛开,春风拂面,阳光普照,春的温暖洒向世间每一个角落。
“学雷锋日”活动,是每年的三月校园里一道不变的风景。唱着同一首歌,讲着不同的故事。这段时间,实验小学,正因为一个特别沉重的捐款倡议而牵动着几千师生的心:六年级一位同学不幸罹患脑瘤。十五日上午,明媚的阳光将政教室门前一排新绿的香樟树投下一地怡人的树影。洁净的校园里如往常一样书声琅琅,充满生机。政教室走进一位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的老奶奶,她是听说脑瘤患儿的事情后,主动上门捐款的。当胡士顶主任和刘继荣主任接过老人的500元善款,问到她的姓名时,她始终不肯说出,并说不需要留姓名。一番热情寒暄后,老人离开。刘主任由衷地感慨:“多么优雅的背影!”后来,学校多方打听,得知老奶奶是轻工业局一位退休老干部。
普通老人的善意,成为这个春天校园里的一片最为亮眼的“新绿”。回眸一眼,就看到满满的希望。
同样感人的故事发生在三月一日开学日。四(2)班一个贫困学生的奶奶来给孩子报名,弄丢了身上仅有的1500元钱,在校园一角伤心地哭泣。这情景正好被四年级一白血病患儿XX的妈妈看见,她刚刚从学校政教室领到一笔学校的慰问金。一番询问,了解到老人一家人仅靠爷爷一个月两千多元养老金度日,XX妈妈从慰问金里拿出1500元塞到老人手中,“您年纪大了,我们还年轻,还能出去挣钱。”接着,四年级组老师们听说了这件事,大家商量着携起手来给XX妈妈把1500元凑齐,多的就当是给孩子压岁钱。XX妈妈要照顾孩子,每天都到学校来陪守,老师们已经很熟悉这位乐观善良的妈妈。很快,四年级组全体老师以及蹲点领导一齐凑上的两千多元交到她的手中。
惺惺相惜的善意,成为这个开学日里最动人的校园风景。爱如潮水,善举就这样在一颗颗爱心中接力下去……
去年六月,我有幸出公差赴重庆大足,得余时间参观著名的大足石刻。在这些晚唐遗留下来的璀璨恢宏的石造像中,有文静温和的各种佛、菩萨,有王公大臣或渔樵耕读的生活场景,还有地狱变相十恶罪报等世俗扬善惩恶的题材像,强调善恶美丑的对比,教化众生。古代帝王为稳定民生,巩固社会秩序,宣扬佛教文化,宗教信仰普及深入到民众的思想和行为。白岩松撰文《信仰缺失下迷茫的中国人》,他说,“这个社会的底线正不断地被突破,奶粉中可以有三聚氰胺;蔬菜中可以有伤人的农药;仅仅因为自己不舒服便可以夺走与自己无关人的性命;为了钱,可以随时欺骗,只要于己有利,别人,便只是一个可供踩踏的梯子。理想,是一个被嘲笑的词汇。”他又谈道:“不管有文化没文化,我们的信仰一直藏在杂糅后的中国文化里,藏在爷爷奶奶讲给我们的故事里,藏在唐诗和宋词之中,也藏在人们日常的行为礼仪之中。”名家之言现实而深刻,但也过于悲观。我们要有悲悯情怀,也要不失文化自信。
我不是佛教的追崇者,但我始终相信世间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与人为善,心灵澄澈,他们秉承中国几千年的传统道德,守着人性最本真的纯粹与善良,温暖着这世界的些许冰凉。见人善,即思齐。在社会高度发达,物质空前繁盛的今天,在“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渐行渐远的今天,那位捐善款不留名的老人、XX妈妈以及实验小学全体师生,以他们的爱心的光亮与正能量的行动感动和影响着身边的人,无疑是这斑斓的世间最美的存在。
阳光下,学校文化石上的“上清”二字,格外夺目,字字暖心。
(作者系松滋市实验小学教师。)
推荐阅读:
5.涴市春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