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渐行渐远的读书年代|郭华为
渐行渐远的读书年代
文 / 郭华为
朋友圈的一篇《刷一千遍朋友圈,不如读一本好书》,读来甚觉同感,也引来一片点赞。可见共鸣者甚多。是啊,不知不觉,纸质书本的阅读离我们越来越陌生和遥远。信息化社会里,微信、QQ、微博、今日头条、新浪、腾讯等新媒体以及追剧、网络游戏已经占据我们生活的大部分,令人眼花缭乱。只有感觉眼睛干涩视力下降颈椎疼痛时,方怀念起以前没有网络没有智能手机的单纯年代。
文章里很多金句让人读来感同身受。比如下面一些句子,让人读后,总要停下目光,慢慢咀嚼几遍,文字的香味就弥漫在嘴角。
——我们穷极一生,跋山涉水都在追求幸福。但幸福其实只跟我们咫尺之遥,就是你枕上的那本只翻了一两页的诗集,是你书柜上已铺满灰尘的各种耐读书籍。
——美好的生活方式很简单,只要你花一个闲暇的下午时光,一杯香茗或一杯热腾腾的咖啡,翻一本精致的好书,就可以碰触到美好。
——无论你处于何种地位何种角色,捧起一本书,你既可以看宇宙洪荒下的人类文明,也可以感受贩夫走卒日常的烟火琐碎。
——你初涉世故时,可以品读知命之年的淡泊持重,心如明镜,稳如泰山;若鬓生白发时,重温弱冠之时,指点江山的意气风发,宛如少年,心生万千欢喜。
——让你在生活不如意时有所依持,虽身处泥沟,仍然心向光明。
——有的人腰缠万贯,却精神萎缩,活得恹恹萎靡;有的人一贫如洗,却用书籍让内心丰盛,活得不忧不惧。
——皮囊虽重要,却不及丰盈的灵魂。皮囊易老,灵魂不朽。
我读的书不多,涉猎不广,算不上文学爱好者,但好书会让我怦然心动、过目难忘如数家珍,就真是一场美好的遇见。
最近见同事正看一本书,她认真的样子诱惑了我。借来,读到第二篇的时候我就突然有种想自己拥有它的欲望。于是上淘宝网查,在拍下这本封面内容一模一样的书后,就很快将这本书还给了同事,我怕留在自己手里时间长了弄破了旧了令同样爱书的同事担心。
这本《暴风雨的记忆》,是关于65–70年北京四中的回忆,作者都是那个特殊年代的“老三届”,基本和我爸爸同龄。这些记述那场特殊的暴风雨中的人生故事,时常令我想起我最亲爱的爸爸。少时的饭桌上,常听爸爸和他的同学聊起那个年代的往事,红卫兵除四旧把家里老太太的雕花床上面的木雕花给刨掉、大串联的路上歇下来摘身上的虱子、到北京天安门广场见毛主席,散场后满地的鞋子……,书的作者均是当时风口浪尖的风云人物,里面的故事更是鲜为人知惊心动魄。有一篇陈凯歌的《青春剑》,写到被找谈话交代问题,“审问结束的时候,暮色渐深,外面的景物还很清晰。伙房那边有了火光和炊烟,冬天的树都简简单单地站着。街上冷冷清清,天上有一弯细小美丽的新月,却无人看。空气清冽,像有一只冰凉的手放在我的脖子后头。”景物描写美得有如他的电影,虽然我很少看过他的电影,从这篇文章里我读到一个名导演知名有才是果然的。或许,喜欢这本书不仅仅因为它是一部历史的写实,还因为我怀念爸爸的一种情结。
我的童年是温暖的。记忆里,常常爬上粮仓,然后再从粮仓上爬进由几块木板搭的阁楼,因为上面有几筐书和报纸,都是爸爸读书时用过的。48年出生的爸爸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60年代荆州中学老三届毕业生,这在当时已经是高学历了。在那些书堆里,我能找到爸爸的课本和他的俄文练习本,语文课本上每一课开头都是毛主席语录;有毛泽东文选;有那时的报纸;还有许多信件,上面各种各样文革时期的邮票。我不知怎地,就喜欢爬进阁楼翻那些旧书旧报纸。也许,它们才是我的伴儿,能陪我度过寂寥时光。
对中国文字美的“初意识”,是我刚进入初中时。爸爸正参加中文大专自修,带回来一批关于汉语言文学的书。清风明月的宁静夜晚,翻开那几本厚厚的书,温暖柔和的浅绿色,书中我读到鲁迅叶圣陶的文章,最爱的是后面的古诗词,尤其是李商隐李煜柳永的词带我进入一个唯美世界,“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那时我们的语文课本上还没学到这些经典永流传的词,我想我的想象力和独自思索的习惯便是在这时打开的。在班上的一次语文课上,老师谈到白居易的《草》说这首诗不止“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前四句。当我和着老师一起朗诵出“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时,引得同学们的惊叹和羡慕,以致好多年以后老同学仍然记得我背出这首诗的情景。我相信所谓“书香世家”的魅力,就在于传承书香。
我们小时候哪有现在琳琅满目丰富多样的故事书和绘本,无意中得到一本《少年文艺》便是稀罕的了。奇怪现在偶尔去图书室看见的《少年文艺》,却怎么也读不出儿时书风淳朴的味道。还记得那时正上高中的二哥带回一本杂志《散文》,简洁的封面清新雅致,从这时起就引领我真正喜欢上了散文,以致我坚持订阅了好多年的《散文》。
初中的一个暑假,武汉的三爹三妈忙于上班让我去陪弟弟,身为湖广电台记者的三爹是个十足文化人,那时房子居住地很窄,却有一个大书柜占据整面墙。弟弟看电视,我就看书。我印象最深的是沈从文的《边城》。翠翠和傩送、天保之间纯美凄凉的爱情故事,川湘交界边城小镇茶峒的自然景物和风土人情。清澈见底的河流,凭水依山的小城,河街上的吊脚楼,渡船,白塔,深翠逼人的竹篁中鸟雀的交递鸣叫,无不自然清丽,诗意隽永。
《围城》,是爸爸买的,竟成了留给我的遗产,站在我的书柜里。“唐小姐,现在的留学跟前清的科举功名一样,我父亲常说,从前人不中进士,随你官做得多么大,总抱着终身遗憾。留了学也可以解脱这种自卑心理,并非为高深学问。出洋好比出痘子,出痧子,非出不可。小孩子出过痧痘,就可以安全长大,以后碰见这两种毛病,不怕传染。我们出过洋,也算了了一桩心愿,灵魂健全,见了博士硕士们这些微生虫,有抵抗力来自卫。痘出过了,我们就把出痘这一回事忘了;留过学的人也应说把留学这事了。像曹元朗那种念念不忘是留学生,到处挂着牛津剑桥的幌子,就像甘心出天花变成麻子,还得意自己的脸像好文章加了密圈呢。”钱钟书的幽默诙谐令人拍案叫绝。
《随笔》是我推荐给爸爸的一本双月刊物,他很喜欢看,订阅了很多年。
每一本书里都有爸爸圈圈点点的读书笔迹。直到他去世,我们还在他的棺材里放了好些本《随笔》,余下的书二哥要我寄给他,放在他书房里的大书柜里留作念想。
搬来城里后,住处小区的前身是县国营化肥厂,附近偏隅地有家书店,我有天逛到那儿淘了一本秦瘦鸥的《劫收日记》,以前看过一部电视剧《秋海棠》,知道作者也是秦瘦鸥。这部日记形式的小说讲述的是抗战胜利后,重庆国民党政府派一批高级官员到上海接收日伪产业,如何勾心斗角强取豪夺。这本泛黄的定价只有0.96元带标签的书一定出自前化肥厂图书室。后来想那里一定还有许多好书,可很快那家偏僻的书店便不存在了,可惜没好好珍惜常常去光顾淘宝。
刚上班那会儿,在一个好朋友那儿见到一本诗集《海内外新诗选萃》,见我喜欢,朋友说送给我,虽然唯美文艺的书封有点残破但我如获至宝。里面的诗都是竖式排列,从右往左看非常赏心悦目,《季节雨》“孤独也很美/在往事的叶子里呼吸新鲜/突有一阵晚风/把我领回春季/许多心思/回到树上开花”、《漓江》“碧玉的水里写了几笔山/一篙掀起冷翠的牧歌”、《寒山寺遐想》“在月亮的冷寂与清朗下面/古寺在月光的流波里/扬起苍凉而虔诚的钟声”,每一首诗读来都能让人醉心沉迷。
在乡镇中学支教那年,同寝室小妹送我一本《20世纪旅外华人散文百家》。这本散文选集中的作家都是旅居海外多来自台湾同时又原籍大陆的人。有木心《童年随之而去》、陈香梅《零乱茶烟》、叶笛《命运》、林湄《一个午后》,人伦、亲情、友谊、乡愁以及传统文化,随缘而生涉笔成趣,神聊海侃皆成文章。这本散文集,连同沈从文作品集一直躺在我枕边的床头柜上。闲来翻翻,随作者进入各样美妙世界。
在实小图书室发现丰子恺《缘缘堂随笔》,喜欢得不得了。丰子恺,现代卓有成就的教育家、散文家、翻译家和漫画大师。用他“清茶米酒般亦庄亦谐且极具人间情味的散文风格,描写一些轻微琐屑的事物,深刻地体会丰富的人生哲理与人道主义的关怀。”《从孩子得到的启示》《华瞻的日记》《儿女》,带我们进入了一个纯真的儿童世界。他认为人间最富有灵气的是孩子,孩子有着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天赋的健全的身手与真朴活跃的元气。多么了不起的有爱心和童趣的父亲!后来我把这本书推荐给GL 姐姐看,她也爱不释手,并因这本书与我知遇结缘。
金庸的离世引得网络上一场轩然。70后读金庸长大的一代人纷纷发表朋友圈感慨。我想那一定都是很经典耐读的,可惜我们女孩子少年时读的是琼瑶,对那些打打杀杀的武打不感兴趣,以为是男孩子才喜欢的。网上见到金庸的经典句子“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与其天涯思君,恋恋不舍,莫若相忘于江湖。”“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就会有江湖,人就是江湖。”“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恨不知所终,一笑而泯。”以后有时间买来补读。
奇怪那时读了那么多本琼瑶,到现在却没有一本比得上《迷惘的钟声》这本小说的印象更深刻。这部小说时我来回看了几遍,边看边摘抄喜欢的文段,有内心活动的有人物和景物细节描写的,因为借同学的书都舍不得归还。后来我尝试在网上找,没找到。这本作者署名白洛的书留存在我的记忆里。
《倾城之恋》《色戒》以及张爱玲的许多小说散文也都非常好看,我很喜欢。书柜里藏书虽然不多,但都是大家经典,如毛泽东泰戈尔徐志摩莫言王安忆……每一本都是我精神成长的“食粮”。
现在迷上了林语堂。今年暑假在网上购了他的《京华烟云》上下部和《苏东坡传》,苏东坡是历史上的大家,林语堂也是巨人,巨人笔下的巨人,一定精彩绝伦。微信和今日头条的存在,加上其它一点业余爱好,占据了大半闲暇时光,所以到现在这几本书都还没看完,但偶尔翻翻进入里面的世界聆听作者的讲述也不错。
儿子貌似喜欢读书,他让我在网上给他买过汪曾祺的四本散文珍藏版,和村上春树1Q 84 。村上春树的书我没见过,我对外国文学不感兴趣。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一路有纸质书香为伴,幸福便伸手即可触摸。
(作者系松滋市实验小学教师。)
推荐阅读:
1.普通人的优雅
3.从“丢书”到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