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40年】致敬!改革开放四十年|何艳华
致敬,改革开放四十年
文 / 何艳华
改革开放四十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我们经历的与没经历的,都是这个国家记忆的一个片段。从父辈们的回忆和历史资料中,我们体会到那个时代下的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环境。每个时代的人都有属于自己生活的那个时代的记忆,而这些记忆就凑成了一辈人的时代。
当我们搭乘公交地铁,坐进网约车或者骑上共享单车时,似乎已经不太能想那段曾经靠自行车代步的时代;当北京与上海相距1000多公里,乘坐高铁最快仅需4个多小时,这告诉我们曾经挤在绿皮火车中十几个小时的时光已不复存在;当看到中意的物件,掏出手机扫扫二维码,或者直接网上购买,送货到家,老一辈人感慨时代发展的同时,也逐渐意识到那些需要粮票、布票的日子,真的已经离开好远了。虽然狄更斯说: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但之于我们而言,这个时代无疑是幸运而多彩的。
老一辈人应该还记得1978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坚定地按下红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大幕;“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诉说着令世界回味的“春天的故事”;忆往昔,“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看今朝,陆家嘴高楼林立,处处彰显着上海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改革开放的前一年正式恢复高考,考上大学成为很多人改变命运,影响人生的重大事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物质生活愈加丰富。四十年前,人们生活在单色调的环境中,中山装、平头、公社是那个社会的代名词,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玩具充其量是毽子和沙包,一两毛钱就能买一根好吃的冰棍,电视成了乡里乡村人眼里的香饽饽……而四十年后,人们不但要吃饱,还要吃好,粗粮细作合理搭配,营养均衡科学卫生的观念也深入人心。随着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推进,农村的公路不再是又窄又泥泞不堪、坑坑洼洼的土路,水泥路、柏油路通往各个乡镇、各个村社,公交车不再是城区的标配,真正实现了惠民利民。
日渐丰富的生活使人们的精神更加健康,积极向上。
在科技上,中国正在走向世界巅峰,引领科技创新潮流。1988年,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指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四十年间,我国科技发展硕果累累,纵观整个世界,中国正在成为创新之路上的“领跑者”,神州系列飞船的成功返航、“蛟龙”下海、“墨子”升空、“复兴”起航、“天宫”合体,中国科技创新成果“井喷”,踏上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新征程。袁隆平杂交水稻的研发,大棚以及无水栽培的广泛普及,也标志着我国农业在改革开放之后也有了迅猛发展。改革开放为科技的发展注入了一把强劲的推动力。
回望中国发展的这四十年,它的改变离不开在各自岗位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大国巨匠们。我们记得1981年11月16日,中国女排第一次站在世界冠军领奖台,从此,郎平、许海峰、刘翔、姚明......更多的中国体育健儿,在赛场上顽强拼搏,为祖国赢得荣誉;我们记得2003年10月15日,“神五”发射成功,将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从此,费俊龙、聂海胜、王亚平......更过中国航天员逐梦苍穹;我们更清晰地记得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一时间举国悲痛,这场地震造就了无数英雄,他们坚强不屈地担负起他人生命的职责,让我们知道生命脆弱而宝贵。
一个时代造就了一些人,这些人又造就了这个时代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幸经历这段时光或其中一段,我们都是这光荣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创造者和受益者。回望过去的40年,是向改革者致敬,是向共同拼搏奋斗的岁月致敬。回首过去,我们不沉沦于昨日的鲜花与掌声之中,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脚踏实地、谨慎大胆的探索,不断取得经验,对于未来,我们势在必得。
(作者单位:松滋市曲尺河小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