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做新时代的新教师|张媛媛
做新时代的新教师
一名乡村教师的成长报告
2013年8月,师范毕业的我带着一颗“教书育人”的初心,回到家乡松滋市,在陈店镇这一片流淌着红色血液的热土上踏上了三尺讲台。从此,开始了做新时代的新教师的新追求。
“磨”出的“成绩单”
走出象牙塔,再进乡村校园,我还是“学生”。
我以学习的心态,虔诚地吸纳着一切能助我成为乡村“好老师”的资源。享受这些的时候,有一种如沐春风的美好。
六年里,我坚持“七多”。即多听、多看、多问、多学、多做、多积累、多模仿借鉴。听老师们如何教学,看老师们如何备课,问老师们如何解惑,学老师们如何沟通,做各类中考试题和教学竞赛,借鉴尝试各种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有学习积累,就有检验。第一次参加荆州市生物教学课堂竞赛,菜鸟级别的我在许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各位经验丰富的老师的帮助下,反复修改教案、课件、学案;在不同的班级里进行了无数次的磨课、修改;再磨课、再修改。那段日子里,我除了要完成自己的正常教学外,熬夜成了常态,双休也理所当然变成了为自己加班。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收获了第一份教学成果。也正是有了这一次成功的体验,我获得了参加各种活动和竞赛与外出培训的机会,教学基本功也越来越扎实。我忽然间发现这悄然而逝的六年,我的青春因奋斗而自信了,因奋斗而充实了,也因奋斗而成长了。
“网”联的“朋友圈”
第二年,我开始接手八年级的班主任工作。作为一个经验为零的九零后班主任,我又开始摸索起“育人”的点点滴滴。
在阅读和学习中,我发现名师和名班主任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善于的家长沟通,倍受家长的信赖。我身处一所留守儿童较多、单亲家庭普遍的农村中学,和家长们的沟通只能在“网”上。为拉近孩子们和爸爸妈妈的距离,我把自己的班主任工作重心放在了做好孩子与家长沟通的纽带上。为此,我及时将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进行总结,利用家长交流群告知爸爸妈妈们;我不定时的给远在外地的父母分享孩子们参加集体活动时的照片或视频,让他们看看孩子们久违的笑脸。
就这样,一切情感都在我的琐碎工作中孕育而生。仍记得一次家长会前,为了让父母与孩子更好的沟通,我在会前让孩子们手写一封书信,然后拍照上传至父母手中,还相继做了很多工作。家长会上,当我把爸爸妈妈的手写的回信打印成图片亲自交于孩子们手中,孩子们惊喜不已。那一刻,教室里鸦雀无声。孩子们安静的看着、认真的反复阅读。有的略带一丝腼腆的微笑,有的眼角泪花打转,有的面红耳赤......瞬间,班主任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当和留守孩子的父母们网上联络的常态和密集,我的“朋友圈”几乎覆盖所有的家长,并不断扩大。偶然的某一天,我在班上一位妈妈发表的状态心情中看到一段文字让我惊讶:“……我爱我的女儿,也为她的每一次进步而开心!或许优秀的张老师就是一盏明灯,让她有了方向,不断努力!不断进步!”“优秀?明灯?”我脑袋先是一炸:这么高大上的词语,怎么会出现在自己的生活里呢?我反复阅读了好多次,我想,可能正是这些活动的开展让这位妈妈发出了如此感慨。感谢家长们的宝贵的信任!
“改”出的“新教育”
2017年,“生本教育”的东风吹皱松滋教育的“春水”。“生本”理念也走进了我的课堂与管理之中,从此,我的课堂也换了一幅“新面孔”——小组合作,组长负责;人人参与,主动分享。
曾记得课改初期的一次试卷评奖课。我尝试让同学们小组讨论解题方法,然后小组选派“小老师”。起初,孩子们不敢上台,呆若木鸡。后来,我采取积分制鼓励,并示范讲解技巧。为了获取小组胜利, 孩子们争先恐后起来。此时,一位数学课上从不主动发言的男生走上讲台的“身影”引起了全班人的注意。同学们认真的听着他的讲解,或有疑问或有争议,只见他面色通红,不停的在黑板上比划。终于,五分钟后,他的讲解完毕。我顺势给予他勇气可嘉的肯定,顿时,教室里响起一片雷鸣般的掌声,他高兴地大步跑回座位。那节课后,我发现他在数学课堂上活跃起来。我瞬间意识到,乡村孩子身上缺乏的学习自信与成绩差异带来的深深的自卑感,是乡村教育最大的瓶颈,也是孩子们成长路上最大的障碍。于是,我抓住这一重大发现,管理上侧重于培养孩子们的参与意识、展示勇气和表达能力。为了融入孩子们的世界,我会仔细批阅孩子们每个月的小结,做到纸上沟通不落一人。另外,我还经常利用班会课进行分享展示,让孩子们学会分享与交流。
久而久之,我的课堂活起来了,自信,写在孩子们灿烂的笑脸上。
这六年,我在精益求精的磨课中成长;这六年,我在线上线下的沟通中成长;这六年,我在生本教育的改革中成长;这六年,我的多篇教学论文获得省市级奖励,也被评为“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
这六年,我扎根在乡村,但始终不忘自己是一名“新”教师,我一定要从身份的“新”、年龄的“新”、专业的“新”走向一名真正的与新时代合拍,与新教育同步,为新梦想奋斗的乡村好老师!
(作者单位:松滋市陈店中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