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让教师回归教育就是最好的减负|山栀子
让教师回归教育就是最好的减负
文 / 山栀子
在1月18日召开的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长陈宝生说:“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努力给学生减负,今天我要强调,教师也需要减负。”据央视记者报道:“今年要把为教师减负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教育部将专门出台中小学教师减负政策。要全面清理和规范进学校的各类检查、考核、评比活动,实行目录清单制度,未列入清单或未经批准的不准开展,要把教师从‘表叔’‘表哥’中解脱出来。”(中国教育新闻网1月19日)
给中小学教师减负,进入全国教育工作年度会议议题,这是对近几年基层教师关切和心声的积极回应,成为2019新年里最响亮的教育好声音。
然而,这句话也戳中了基础教育之痛。中小学教师负担之重令教师身心疲惫,令人堪忧。中小学教师的负担在哪里?是教育部长口中所述的各类检查、考核、评比吗,是哪些累及教师的“表叔”“表哥”吗?恐怕,这只是教师负担的“冰山一角”——非教育教学工作。
其实,中小学教师最大的负担,和学生一样,源自于紧张的课业和超长的时间。
从主业上讲,备、教、批、辅、考,这五大常规作为教师的基本工作量,却并不轻松。此外,参加频繁的会议、常态的教研活动、经常的网上学习、专业的教育科研甚至是学校课程开发,会占用大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此基础上,“全员育人”理念指导下的参与管理班级、生活服务、谈心家访、辅导学困生,线上与家长沟通答疑,等等。教师工作的链条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学校延伸到家庭和社会,从工作时间延伸到休息时间。这些“主业”,从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形势和规律看,这些都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当“主业”演变成为负担时,就是我们停下来静静反思的时候。频繁开会、频繁检查、任性摊派、反复刷题、考试成风、评比扎堆、盲目改革、空谈口号,类似这些,汇聚成了教育“主业”的三大不良倾向,即形式化、功利化、浮躁化。当教育陷入浮躁和功利,就会人为地拔高对教师的要求,对教学的要求,过度强化教师之间的竞争,过度增强教师教育之外的责任,不断加剧教师的紧张和恐慌感,教育的健康生态因此被割裂和破坏,中小学教育,在偏离规律的路上渐行渐远,失去了其本来的样子。
回归教育本来的样子,回归教师应有的角色,这才是真正的为教师“减负”。
回归教育的主业,就是降低干扰,回归宁静。少开会、少检查、不摊派,严控非教育因素进校园,把校园的“围墙”重新筑起来,守护教育这片“静土”。让教师以专业的态度、专业的精神、专业的智慧做好立德树人这项“专业”的工程。
回归教育的本质,就是减少功利,擦拭灰尘。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培养有生命的温度、人性的温暖,具有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正如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为教师减负,就要引导和支持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一切教育皆为学生的成长而设计;为教师减负,就要破除体制和机制的障碍,一切治理皆为教师的发展而立意。
回归教育的规律,就是要摒弃形式,远离浮躁。少排名、慎评比,少搞淘汰说,勿以评职晋级和绩效考核破坏教师内心的安宁,恶化教师之间的关系;摒弃教学常规的形式主义,减少形式化的教学要求,不搞没有实际价值的教育科研和教育改革;不要以励志教育的名义制造考试恐慌;不要为了个别人一考成名而牺牲绝大多数人的身心健康;不要让社会焦虑和不正之风破坏学校生态,影响公平正义。教育要有自己的定力,不盲从跟风。这个定力,是教育共同的价值观,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坚持和倡导,才能赢得教师的共同坚守。
给教师减负,是一项系统工程。外在负担只是表象,更深层次的负担精神和内心,在与学生成长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因此,不论是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还是省、地、市教育行政部门的落实措施,都切不可对教师真正的负担视而不见。
给教师减负,也就是给学生减负。
教育本来的生态,一定是健康而美好的;教师应有的样子,从来都是幸福而优雅的。回归教育的真正“模样”,就是给教师最好的减负!
(本文已刊于1月21日《荆江评论》,详见左下“阅读原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