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世上只有一种病:穷病|胡悦英
世上只有一种病:穷病
文 / 胡悦英
昨天走进电影院看了《我不是药神》,尽管这段时间的朋友圈已经被与《我不是药神》相关的帖子刷屏了,好帖子看了不少,还是想在这儿写下自己观影后最真实的感受。
徐峥主演的程勇一出场,我脑子里便蹦出“油腻中年男”这几个字。程勇本是一个平凡的小市民。开着小店铺,卖着印度神油,家暴妻子后离异,妻子要把儿子带到国外去。交不起房租房子被房主锁起来要砸了玻璃从窗户爬进屋,老父亲住院要钱。他过的这种日子,虽然丧,看似穷困潦倒,却并没有被逼到绝路。油腻夹杂着尴尬的穷,不影响生活继续。
随着剧情的发展,程勇为了挣钱过难关,最终答应了白血病患者吕受益的请求,到印度带仿制版的格列宁。正版的格列宁,一盒四万,印度仿制版的的格列宁,一盒五千。吕受益在银幕里带着我回到二零零三年。二零零三年,我月工资七百多块。二十多年教龄的同事一千多点。五千块一瓶,对于穷教书的,要是家里有这样的病人,也是沉重的负担,何况四万?四万一瓶,对于普通人家来说,是天文数字。一瓶也吃不起。没有仿制药,工薪阶层确实只能等死,有了仿制药,家庭条件好点的,还能多撑几年。
“穷人不得病,只当行大运。”我是听着这句俗语长大的。对于因病致贫,我更是有切身体验过。家里有重疾患者,花光积蓄—两个劳力误工—收入锐减—治病费用加大—负担不起—家庭经济拮据—子女教育打折—父母照顾不到—穷—死,这种恶性循环,是患病家庭必须承受的不变诅咒。残忍的事实是:病人死了,家属才有可能走出贫困。
疾病面前,只怕大家都会成为隐形贫困人口。当电影里的老太太说:“你别查印度了。这药假不假,我们会不知道吗?我得病三年,正版药一盒4万,我吃了三年,房子吃没了,家人吃垮了。好不容易有便宜药,他才卖500,他没有挣钱。我不想死。谁家能不遇上一个病人?你就能保证你一辈子不生病吗?”看到这里,我泪流满面。
生活比剧情更真实。几年前,公公查出肺癌,我清晰地记得,医生把我们两口子喊到他办公室说病情,讲治疗方案的一幕。“你们想怎么治?”医生单刀直入,“家属要想清楚,根据病情,他可以吃靶向药易瑞沙。英版易瑞沙一万元多一瓶,一瓶吃一月,医保不报销。他又压低音量,不过你们要是能弄到印版易瑞沙,就便宜多了,一盒两千五左右。”对于我们这样的工薪家庭,吃印度药是唯一的选择。幸好遇到这样直率的医生,详细地告诉我们印度药的来龙去脉,让我们知道印度版易瑞沙不是假药。经过多方寻觅,最终公公吃到了救命药。及时吃药,正确治疗,让他老人家能继续在这美好人间生活。弄到了印度易瑞沙,我们家才没有被病拖到山穷水尽。
人命到遇到病,都不值钱。能吃得起多少钱的药就能多活多少年,基本是可以等价计算的。电影借假药贩子张长林之口说:世上只有一种病,穷病。我们都是隐形贫困人口。遇到重疾,大多数人会沦为贫困人口。有传言,国外已基本实现免费医疗,除了中国等二十多个国家以外。我估计是谣传,谣言之所以能广为流传,也能给人带点麻醉效果:心底希望有朝一日我们也能享受免费医疗的福利。
《我不是药神》能拍出来并在影院上映,这本身就是很大的进步。说真的,前段时间的国产剧,剧情要么是主旋律正能量,要么是滥俗无厘头,几场看下来,我已经没有进影院看国产剧的兴趣了。把社会痛点搬上荧屏,是电影人的良知,老百姓也呼唤多一些这样的电影。房价,教育,医疗三大痛点,是老百姓绕不过去的痛,普通人,再怎么努力,你别得过高房价?再上进会挣钱,谁能保证家里就没个病人呢?电影引起的反思或许能促进社会福利改革更加完善。这或许是电影真正的意义所在。
观众的眼睛能分出好歹。《我不是药神》的上映,稍稍安慰了观众的心。这些年,看了无数国外良心好剧,比如说韩国拍出《熔炉》《素媛》等改编自真实案例的电影,不仅收获了票房,更是对整个社会都有警醒作用,甚至促进了某些法律法规的完善。印度拍的《摔跤吧,爸爸》《小萝莉的猴神大叔》《神秘巨星》等电影,非常适合全家大小走进电影院观看,况且也是满满的正能量呀。
期待以后我们也能看到更多像《我不是药神》这样的好电影。受到审判的程勇相信今后会越来越好,这是电影传递的人文关怀,也是老百姓的企盼!
(作者单位:松滋市实验初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