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余映潮的“苦做”法|余映潮
导 读
都说苦练出真知。当老师,自然需要一番功夫。而要成为名师,更是需要一番苦练。
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苦做”了几十年,用他自己的话说:“在无数个深夜里离开书桌时我想的是还有明天,在无数个需要休息的中午我在旅途中行色匆匆,在暑期极热的下午工作着,我会想到'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的情境,在寒冬极冷的晚上工作着,我会感到'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寂寞。”
究竟成为名师需要经历怎样的苦练呢?看看余老师的这8个秘诀就知道了!
1.不遗余力地完成本职工作
这种不遗余力,就是全身心投入,就是不怕苦不怕累,是把小小的事情做得宏大起来,把平凡的事情做得闪亮起来,把平淡的事情做得辉煌起来,把单纯的事情做出立体的形态,让繁杂的事务性的工作透露出智慧的火花。
我在中学语文教研员的岗位上工作了近24年,不遗余力地工作了近24年。总是把劳累的倦容藏起来,让微笑带给别人以快乐。我曾充满深情地这样小结过我的教研工作:最有特色的是我坚持多年的抓好五支教师科研队伍的教研工作形式;最值得骄傲的是引领着教师们进行过长达16年的课堂教学艺术研究;最欣慰的是我的卓有成效的中学语文教研工作改变了很多基层教师的命运;最自豪的是我20多年独力支持,将一个以农村为主的地区的初中语文教学研究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在无路可走的地方坚持着自己的开辟工作,在非常痛苦的披荆斩棘之中坚持着一步一步地前进并找寻到自己的一条道路,这就是生存的智慧,这就是事业的智慧。二十多年,近九千个激情燃烧的日子。我很幸福,在艰苦的劳作之中,我与青年语文教师们一起成长起来。
2.永不停止地积累
我是1979年才当上语文教师的,那时,我已经32岁了。“积累”是我提升、发展自己的首选。我现在找得到的最早的读书笔记,就是从1979年开始的。我在偏僻乡村中学的破旧书桌上用蜡纸刻印出大量的读书卡片,然后用它们来进行摘抄。
为了时间,为了积累,为了学问,岂敢懈怠?直到现在,我仍对“积累”二字情有独钟。我的电脑里面,每天都会增加新的文字。每上一个新课,都有可能积攒10万字以上的资料。
3.坚持进行极为艰苦的写作
可以说,我的写作是一部传奇。每年公开发表50篇左右的大小文章,已经坚持了许多年,我发表的1500多篇文章的目录,如果打印出来,可以打印许多张白纸。
1993年以前的写作手稿,就有近两尺高;20多年来,我坚持着多个杂志社“专栏文章”的写作;从1993年起,我用8年时间的写作,创造了国内中语杂志第一次连载100篇文章的纪录;《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成为中语界第一部案例研究的著作;2002年,《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开始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连载;2005年,我的专栏甚至进入了《光明日报》:《教学思路的创新设计》、《课堂活动的创新设计》、《课堂提问的创新设计》、《朗读教学的创新设计》、《语言教学的创新设计》……一篇接着一篇出现;2014、2015、2016年,我承担着给三家中小学语文专业杂志撰写专栏的繁重任务;时间到了2016年的元月,我公开发表的文章已经超过了1500篇。
4.耐心地进行细节化的教学与学术研究
细节化的研究,是耗时的研究,是耗费精力的研究,它需要极好的耐性。当你面对书桌几个小时写不出一个字的时候,当你翻阅大量资料而精疲力竭的时候,你都得平静地坚持。我不怕消耗,于是我能做出很多优化的细节化的内容。
可能没有人像我这样就教学细节的设计艺术进行精细的研究,10年之中,到2012年12月底,我已经在《语文教学通讯》上写出了80篇论文。人们常常问我:你哪里有那么多的事做啊?
将生命、将时间化为工作中、研究中无数优美的细节,这就是我的付出。
5.自觉承受多种多样的痛苦磨练
我说过:不同深度的磨练产生不同高度的水平。给自己多储备一些知识,让自己多增长一些学问,逼自己多培养一些能力。做一个治学勤苦的人,做一个思考深刻的人,做一个追求高度的人。一个希望非常成功的人,必须能忍受多方面的磨练。
我提出了与语文教师素质有关的8个方面的第一:
第一奋斗目标是“课堂教学技艺精湛”
第一基本功是“能够读出教材的味道”
第一阅读能力是“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第一科研能力是“提炼能力”
第一课外阅读是“中学语文专业杂志”
第一要克服的难关是“千字论文写作关”
第一要历练的是“小专题研究”
第一有益于自己终身发展的好习惯是“积累”
对于这些“第一”,我也已经为之进行过艰苦的奋斗。
我在一个讲稿中这样写道:
我用我的耐力,塑造着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坚持数十年的资料性阅读,
无法计算的资料目录索引的积累;
几尺高的写作手稿,
一千多篇长短论文的发表;
十几部书稿的编纂,
几十个专题讲座的准备;
几乎没有休息过的节假日,
从来不请假的工作记录……
这一切都显示了我生命之力的坚韧。
坚持着,坚持着,坚持着;学习,工作,创造,这就是“智慧”。
仍然可以自豪地说,我用超常的付出,让自己在教学业务上的每一个方面都做得比较优秀。
6.一定要有指标要求
要奋斗而没有指标要求,等于放松自己。任职期间,我历来的工作要求就是九个字:抓队伍,抓活动,抓成果。这里面,每处都有指标要求。对于自己的发展,我的指标要求也是硬性的。
下面是我退休时演讲稿的第10块内容,它就是指标:
我的畅想(2007年—2017年)
精细研读100篇课文并积累大量的助读资料。
研读与中学语文教师业务进修有关的论著100部。
阅读中学语文专业杂志1000本并积累有关专题的索引目录。
发表教学论文100篇以上(含教学设计)。
出版个人专著两到三本。
演示的课例在目前的基础上达到80个(起码讲到70篇课文)。
作100场学术报告。
……
去年我设想要讲80个篇目的课,其实上半年结束时,我已经讲了240多篇课文的课;2010年4月,我写了《纪念我的公开课讲到了第100个》的长文;2012年元月,我写了《纪念我的公开课讲到了第150个》的长文;近20年的时间内在全国各地展示自己的240多个公开课,何其难也,但我做到了,我向教学界中最难的事物挑战。
每个课的后面,都有含辛茹苦的故事,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一定要有指标要求”,成为我教学研究工作中的动力。
7.迎接最难工作的挑战
我所迎接的最难的工作,就是人家的“点课”。我外出讲课一般有几点:第一,一般不讲一节课,要讲多节课;第二,根据人家的要求来讲课和设计讲座,这无疑给自己带来极大的困难,也无疑让自己增长了不少的实力。
我的教学视野,基本上涉及了各种版本的小、初、高中的教材;有多少次,人家“点”我讲的课,因为地域的关系,只讲一次就可能永远不能再讲,我仍然毅然备课,欣然前往;我的教学足迹,留在了最繁华的城市,也留在了最偏僻的乡村。
有这样一个连续8年的故事:从2002年到2009年,我四次赴贵州铜仁地区讲学,一共讲了13个篇目的课和四个讲座。
2011 年10月22日,徐州师大邀请我讲授《老王》一课,江苏省几十位特级教师听了我的课。
2012年8月18日,人教社“与作家同行”活动江西九江进行,他们请我讲曹文轩的《孤独之旅》,曹文轩亲临现场听课。
也曾有人称赞,这是余老师在挑战极限。
其实,我想,这些都不是“挑战极限”,对极限的挑战早就在我的准备工作中进行过了,就像我的《西边那间房》中所写的:这个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在那里飞扬着神思。一行一行的字从键盘里流泻出来,铺洒到电脑的桌面上,在那里组合成美丽的乐章。
8.坚持原创,在黑暗中摸索
我的一切科研成果,都讲求原创,我的课堂教学的手法与技巧,都与原创有关:我的论文写作与讲座报告,决不用“引用”的手法来拉长篇幅与拉长时间;我的课堂教学,不断改进,坚持求新,决不陈课滥讲;从小学到初中,每学期都有全新的课推出:《狼》的8个教案,早已为人们所知;《说“屏”》的4种设计,每一种都在课堂上实践过;《孔乙己》的教学,我有微型课、一节课、两节课的三种教学设计;几十个各种内容的讲座稿,绝少有不足两万字的。
大部分论文,基本上都是系列稿、基本上都是专栏作品:2016年,《中学语文教学》继续开设着我的专栏《微型讲座》;2016年,《语文教学通讯》B刊继续着我以“语文教师综合素养的自我训练”为话题的专栏《名师讲坛》;2016年,《语文教学通讯》C刊(小学刊)继续着我的《问道》专栏;我的思考与写作费时之多,难以想象。每每有右手累得不能抬起的时候,就用左手转动我的鼠标。每每有眼睛非常倦怠的时候,就看看窗外绿树晃动的树梢。
我把走弯路的劳累留给自己,把走黑路的担忧留给自己,把无路可走的痛苦留给自己。
如果没有劳累,就没有这样的成果。
如果没有坚持,就没有这一些收获。
如果没有创造,就没有自己的特色。
几十年的“苦做”,让我的心中充满阳光。
内容来源 | 微信号“好老师”
推荐阅读:
2.花开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