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写好“材料”|山栀子
写好“材料”
——我的文字工作心得
文/山栀子
公文写作,是一个很广的概念。仅法定公文,就有15种;除了这些,我们写得更多的是总结、讲话、信息、调研报告。法定公文重在遵从定规,严谨有序;总结、讲话、信息和调研报告则在“套路”中多了几分灵活,更有对思想上的高要求。
文字工作不好做。
但是,文字工作很有意义,最大的价值就在于“以文辅政”。
做久了,做好了,文字工作也会很有意思。
这是一条苦涩的路,也是一条暖心的路。
写好一个材料,无非就是一个“加减法”,写作的过程做的是“加法”,修改的过程做的是“减法”。
我用五句话的概括与大家分享我的体会。
改变状态才能找到状态
文字工作,日久生情的很少,日久生厌的很多。因为,同样的话语要反复讲,同样的事件要不停地说。公文和报告又都比较死板、干硬、枯燥、无味,久而久之,就会不在状态,心生抵触。我经常告诫自己:只有不停地改变状态,才能找到正确的状态。
要对文字工作有特别的认识。文字秘书服务于主要领导,地位很重要,过去就称为“幕僚”。作者对形势的判断、问题的思考和创新的思想能通过领导的讲话公之于众,并行之于众,这是一种潜在的成就感。不停地服务领导写材料的过程,就是自己不断学习充电和锤炼思想的过程,服务领导的同时,也在成就自己的思想力和笔力。我刚进市教育局机关是在四年前,办公室主任出身的副局长李祖胜同志告诉我的一句“经验之谈”,我觉得非常受用,转送给大家,他说,文字工作者,不能把写材料当“作业”,而要把写材料当作一门“事业”。可以说,这是对文字工作最高的认识和最经典的概括。
要对文字工作有持久的激情。三分钟热度只能写好一两篇,对文字工作保持持久的热情很重要。保持阅读的习惯和学习的习惯,才能对文字有持久的激情,也才能形成写作的耐力。文字工作很艰苦,既是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也是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因此,写材料的人不能把自己封闭在材料堆和办公室里。要有业余爱好,有朋友交往,要学会在紧张的繁忙中释放自己。否则会压抑,会更加走向封闭。材料要写得永远有新鲜感,必须主动融入生活,走进朋友圈。
要对文字工作有淡定的境界。我们要重视文字的质量,力求笔下的文字都是精品,但又不能太在意文字的结果。一篇材料一个报告一旦定稿了,就什么也不要在意,特别是不能为失误或效果不好而过分纠结。也不要刻意追求每一篇的完美,甚至是功利化的“回报”。要耐得住寂寞,经得住批评。面对失败和批评要淡定,在汲取批评意见和修改建议中成长。
把握规则才能跳出规则
公文写作,是有规则的,特别是《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中办发【2012】14号)明确了决议、决定、命令、公报、公告、通告、意见、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议案、函、纪要等15个法定文种。从写作上看,上述法定公文既各有特点,又有作为“法定”的同一性,体式必须规范,文风必须庄重、表达必须得体等。如何才能写好这些法定文种呢?我总结的基本规则是,“一必备”“五精准”“两审查”。
“一必备”,即手边备好一本《公文写作大全》或《全市党政办公室工作手册》,依葫芦画瓢。一书在手,万事不愁。
“五精准”,即精准定调、精准站位、精准描目、精准戴帽、精准装料。
“两审”,即合法性审查和规范性审查。在规范性审查上,必须做到“三个规范”。
文种规范。
语言规范。
格式规范。
另外,消息和信息也不是一样,学会将消息转换为信息,是一种必备的写作技巧。
平时有心才能文字见心
功夫在平时,学做文字的有心人。
文字工作者要学做一名功利化阅读的经常性“读者”。
功利化阅读,对于文字工作者而言,不是贬义,而是一种必须。因为,我们的时间都很紧张,精力极度有限。
因为功利,所以选择。
必读经典。这里的经典,非传统意义上的文学经典,而是指理论经典。我非常喜欢读《习近平用典》《学习关键词》《习近平讲故事》等。经典里有什么?经典里有思想,经典里有观点(名言),经典里有故事,经典里有方法论。读完后,对新时代的思想,我们会有一种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感觉;对很多传统经典故事中的时代意义和哲理,我们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发现;对很多传统文化中的名言警句,如何活学现用,我们会有许多新启迪。这些思想在《学习强国》中的“习近平文汇”“平语近人-习近平用典”“讲故事”等栏目均有丰富的数据资料,值得老师们阅读学习。经典,能让语言保持高度。
选读时文。全国最权威的时文在哪里?人民日报(人民网)和新华网。当然还有各大省媒,如南方都市报、湖北日报等。人民网、新华网、中青网、荆楚网这四大网媒的时评和专题文章,我几乎是每日必读。读社论和时评,就是掌握最前沿的理论和最精准的思想。时文,能让语言时跟时代。
常读网文。从事公文写作、材料写作的人员,一定要常读网文,理由是什么?保持文稿的鲜活,上接天线,还要下接地气。写材料久了,最容易走向模板化、概念化,陷入死板和僵化。网上的鸡汤和鸡血文章,网友评论的段子文,能使我们的语言保持鲜活的味道。微信微博中同样有思想,有观点,只是他们有更接地气、更贴近群众的表达方式。网文,能让语言贴近生活。
多读诗词。国家领导人都是引经据典的行家。形象生动,诗意盎然。诗词,能让语言充满灵动。
光读还不行,文字工作者还必须是好文好题的“收藏家”。
信息化时代,不必花太多的时间“摘抄”,“收藏”和“剪贴”,是最好的办法。
成年人读书,总是感觉是读了记不住。大抵都是这样。我的习惯是,好文有三四遍读。我的这个习惯很受用,在工作繁忙之余读书,不失为又一种捷径。
初读略读,发现好文。
摘录剪贴,归类整理。
有空即读,细读提炼。
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个特别受用的方法和习惯:收藏好标题,建立“标题本”。包括一些报告的一二级标题,随时备用。
准备充分才能笔力充沛
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谋”出来的。
拿到材料任务,最大的障碍就是不知如何起笔,打不开思路。
对于报告、总结、讲话、信息而言,我常常是:思考架构的时间比动笔写作的时间更长。“谋”很重要。
谋,先想三个问题。为什么写,写什么才对路线,怎样写才能更好地实现这个目的,如领导讲话,必须先想为什么讲,讲给谁听,讲几句话,等等。要学会“找感觉”。可以说,找不到感觉,文章肯定不成功,动起笔来也不会产生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的感觉。怎么找感觉?就是要设身处地找那种现场感,找那种面对特定对象讲话的氛围,就是找准位置,搞清楚以什么角度讲,以谁的名义讲,对谁讲,最后要达到什么目的。
谋,再围绕“四度”来思考。即:高度、厚度、宽度、角度。
要解决上述四个问题,要做到五点:
吃透政策,率先掌握发展大势。选择性读好三类文章:领导讲话(从习近平到书记市长)、最新文件、年度工作部署。站在全局的高度、领导的高度,做到“关起门来当领导”。
研究领导,切实领会领导意图。“干活不由东,累死也无功。”文稿必须符合领导意图,但领导意图把握起来并不容易。要多看领导言论。追踪领导的关注点,多看有关新闻稿,多研究领导平时的讲话。要善判当前形势。当前形势往往是领导作出决策、安排任务的背景。要多研究中央和省近期在关注什么,多研究基层舆论和群众呼声,领导安排的工作基本都与上级思路合拍,与基层问题相连。有时领导的观点比较分散,要及时进行归纳整合、加工完善。
占有材料,充分搜集基础素材。如果说吃透政策和研究领导是掌握上情,那么占有材料就是掌握下情或实情。重在解决数据、事实、成绩问题。解决写起来如“无源之水”“无米下锅”的问题。基础材料除了来自于基层一线,还来自于过去。我的经验是,很多材料都是可以翻来覆去反复使用的。基础材料来源杂,水平不高,但有数据、有事实、偶尔还能找到一两个有价值的归纳。
学习参考,借用吸纳同类成果。重在解决归纳不全、提炼不准、经验不足的问题。在信息化时代里,写作一般的材料不是一个难事,就因为有诸多可以借鉴的成果。“度娘”可谓无孔不入,无所不容。我们动笔前,在网上搜索同类的文章,不是为了抄袭,但可以拓展思路,把握重点,偶尔可以解决思维障碍问题。
系统思维,准确把握三对关系。把握好论点与论证的关系。免去不着边际的高调和没有实际内容的空话,多用事实说话,把数据案例摆清楚、微观机制搞凊楚、因果关系讲清楚。把握好目标与手段的关系。少提泛泛的要求,多讲些具体的第略、方法、途径和措施。把握好宏观与微观的关系。没有宏观论述不行,只有宏观论述也不行,因为宏观最终要靠微观来落实。
文字精彩才能思想出彩
前面讲了,好文章是“谋”出来的;其实,好文章还是“炼”出来的;这个“炼”指的是观点和思想的“提炼”。
观点和思想哪里来?
观点是文稿的“四梁八柱”。一篇文稿观点立住了,文稿也就立住了。
如何提炼观点,呈现亮点呢?
善于从总书记讲话中汲取思想观点。政治性是领导讲话和工作汇报的首要标准。
善于聚焦关键词拓展。王晓东省长曾在省政府第六次全体(扩大)会议上讲工作部署,没有讲几个抓落实,而是围绕“干”字,讲了“上下同欲 对标干、突出重点精准干、撸起袖子加油干、遵循规律科学干、扑下身子务实干”五个观点,既体现了领导的思想高度和务实力度,又起到了提神鼓劲的作用。一则材料只能有一个主题,而且必须鲜明突出。树立一个主题思想,就要围绕上级精神和最新理论来提炼主题。这是大方向,方向不错,总结和经验就不会错。在此基础上,还要围绕职能工作的特点、重点、亮点来提炼主题。我们起草领导讲话,要首先想好关键词、主题词。
善于集成归纳。比如数字归纳法。
文字,是思想的外衣。好文章还是“磨”出来的。打磨,重点是五个方面。
标题要“活”。我们讲究各级标题工整,却不能刻意去追求,生造一些看似美妙,其实牵强的词句,违背词性、色彩、搭配习惯等基本规律,反而成了笑话。
思路要“清”。
结构要“匀”。
字数要“近”。材料的每个部分、每个层次之间,如果能做到字数大体相近,就尽量做到;不能做到,也不宜相差太多,否则会给人失衡的感觉。。写领导讲话和工作报告,与文学上的散文不一样。散文讲究长短相间、参差错落的变化之美,领导讲话和工作报告一旦字数篇幅上有别,则意味着工作的分量和地位不同,会造成听众和读者思想认识上的偏差。
篇幅要“精”。求精除杂,习总书记曾引用“删繁就简三秋树”来强调文章的短小精悍。写文章的过程,就是一个始于“加”,归于“减”的过程。文章的目标要达到“能删尽删,不多一字”。修改文章,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朗读式修改。默读不及朗读。放声朗读,一定能发现问题,大凡读起来结结巴巴的地方,肯定是写得不通顺的地方,也就是需要修改的地方。二是“冷处理”式修改。如果时间比较充足,可是搁置一段时间后再改,这样有助于克服原有思维方式,容易发现问题。
所以,越改越简练,越磨越精彩。
(本文系4月3日作者在新江口镇党政干部培训班的辅导报告,刊发时有删节。)
推荐阅读:
3.怎样撰写教育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