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梦回长安(之四)|杨德雄
梦回长安(之四)
文 / 杨德雄
乾陵:一代女皇的最后归宿
带着未尽的情怀,经过45公里的行程,达到了乾县。极目西北望去,只见苍茫烟云衬托着三座挺拔峻峭的山峰,呈北高南低之势,耸立于茫茫苍穹之下,远望就像一位新浴之后披着长发的少妇,头北足南,仰面躺在蓝天白云之下,这就是梁山。具有历史上诸皇陵之冠和睡美人之称的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与其夫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地——乾陵便位于此。
乾陵为“诸陵之冠”绝非虚张声势的,据考评,其规模之巨,确实令人惊叹,仿唐长安城营建的乾陵陵园周长40公里,面积220万平方米,有内外两重城垣,内城设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门,陵园内原回廊四起,南大殿、偏房、阙楼378间,雕梁画栋,蔚为壮观。整个陵园气势雄伟,峰峦叠翠,石雕如林,故被誉为“帝陵之冠”。
乾陵的独一无二也决定了其特殊的历史地位。武则天把梁山选为陵地后,进行了大规模修建,公元683年初唐高宗李治葬于此,22年之后,又重启陵门,葬“则天大圣皇帝武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中国及至世界上唯一的夫妻皇帝”,“中国历史上唯一两次安葬的皇帝陵”这些标签都使乾陵充满了神秘色彩。
乾陵的独具魅力,自然是与一代女皇武则天传奇的一生紧密相连的。武则天(624-705),名曌,祖居山西文水,14岁被选入宫,原为唐太宗才人,太宗死后,被遣入长安感业寺为尼,过着青灯黄卷的寂寞生活。由于武则天做才人时,就与太子李治相识,二人相互倾慕,李治即位后(即唐高宗),便以去感业寺降香为名,与武才人幽会。恰巧皇后王氏与萧淑妃争宠,王皇后欲借武则天来离间高宗与萧淑妃,于是公元652年(永徽三年),时年29岁的武则天得以重回宫中。公元655年(永徽六年),高宗下令废王皇后与萧淑妃为庶人,立武则天为皇后,武则天时年32岁。公元683年,皇子李显即位,号“中宗”。公元684年,中宗被废,武则天让四子李旦即位,号“睿宗”。公元695年,武则天认为时机成熟,于九月的一天,宣布改唐为周,并将都城由长安迁至洛阳,尊号“圣神皇帝”,武则天时年67岁,并开始了长达近20年的皇帝生涯。公元705年11月,武则天病死在洛阳上阳宫,享年82岁。公元706年(唐中宗神龙二年)5月,武则天灵柩由洛阳运至(今乾县),与高宗合葬乾陵。
千年以来,历史对于武则天的功过是非,一直是纷争不断的。武则天能由一地位卑微的才人到君临天下,其政治抱负与才能是十分杰出的。公元660年,高宗命武则天代为处理政务,她上书高宗“建言十二事”,提出了“发展农商,减轻赋税和徭役”,“停止对外用兵”、“广开言路”、“杜绝谗言”等开明的政治主张,并选才任能,扩贤听谏,使唐太宗“贞观之治”得以延续,唐王朝进一步走向鼎盛。武则天当上皇帝后,选贤任能,是她治理国家的一项重要措施,她先后颁布发了三篇搜访贤才的诏令,并多次命令各地选拔贤才。所以史学家评论说:“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竟为之用。”但是武则天扼杀亲女,杀人如麻,大逆不道(改唐为周)等也是自唐、宋、元、明、清以来令其一直受人诟病的重要因素。
踏上数百级台阶,穿过长长的司马道后,迎着午后的斜阳,武则天陵前巨大的无字碑无声地耸立了千年了,无字碑,给人们留下了无尽遐想的空间。
(作者单位:松滋市教育局)
教师作家群,树人好故事
指 导:湖北松滋市作家协会教育分会
投 稿:QQ 645152034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