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吐槽“奇葩作业”的奇葩之处|田萌
吐槽“奇葩作业”的奇葩之处
荆州新闻网评论(特约评论员 田 萌)近日来,一些小学、幼儿园老师留的作业引发了公众的关注和热议,内容让家长直呼“奇葩”,这些奇葩的家庭作业让教育变了味儿。(5月27日澎湃网)
家庭作业是家长之间经常讨论的话题,然而一些闻所未闻的作业却让家长伤透了脑筋。从去年热议的“陪孩子数一亿粒米”到“用废弃材料做一个会发声的电视机”“请画出父母的车标”“学会给大象洗澡”, 随着作业难度的不断提高,家长们纷纷上阵帮助孩子完成作业。有家长吐槽“为了能让孩子在班上不受到批评,我在小区偷过树叶,在工地偷过沙子,琴棋书画样样都要学。”
这些流于形式的家庭作业看似是教师为了培养孩子发散思维和动手能力的良苦用心,实则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育人功能和学生的成长规律。父母动手,孩子观摩,“家庭作业”成了“家长作业”。
奇葩作业加重了家庭的负担。仅就作业内容而言,一些奇葩作业对家长的知识水平、经济能力和时间分配都提出了考验,家长要学会如何使用网络,如何进行软件打卡,如何搜集数目繁多的“废弃材料”,类似于“制造一个会发声的电视机”甚至已经超出了家长的能力范畴,只能求助于交易平台。对于条件相对滞后的家庭,一项作业就是一场“全家总动员”。这样的家庭作业人为地将本就郁结的教育焦虑更加具象化,进一步地加剧了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
奇葩作业歪曲了孩子的认知。孩子是认识世界的主体,家长是引导和纠正认识的催化物,合理的家庭作业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规划时间,培养责任意识,然而一些奇葩作业却本末倒置,孩子成了家庭作业的配角,依赖家长成了孩子无奈的选择,老师表扬的优秀作品大多也是人力和财力的充分体现。长此以往,孩子会逐渐形成时刻有家长帮助以及盲目攀比的心理。
家校共育的核心在“育”,学校和家长都要充分顺应孩子的成长规律,循序渐进、因材施教,逐步拓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强化教师责任意识和家长的陪伴补位核心是要坚持以生为本。
家庭作业作为学校教育的外延和补充,要能充分发挥实践探索、创新改造和亲子交流的功能,制作一个手工作品是教育,观察四季变化同样是教育。如果家庭作业的附加值过多,就是不符合成长规律的作业,就是本末倒置的作业,就是主体责任缺失的作业。
十余年前,中央电视台的公益广告“妈妈洗脚”,感动了无数的家庭,那个颤颤巍巍端着水盆的孩子让我们看到了品德的光芒,那么,我们的家庭作业同样需要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挖掘出那么一点传统精神来,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作者单位:松滋市教育局,已刊于5月29日《荆江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