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时评】不解蝉鸣“风情”,城市何见“乡愁”?|山栀子

山栀子 乐乡树人 2022-03-28


点击关注 不迷路



不解蝉鸣“风情”,城市何见“乡愁”?

● 山栀子 近日,有市民拨打成都市网络理政平台电话反映,说他家附近树上的知了(蝉)声音太大,已经严重扰民。工作人员则回复市民,建议做好隔音措施。(《红星新闻》7月22日)

这则消息,似有趣,实无趣。有趣的是,原本习以为常的“蝉鸣”之声,竟遭遇现代人投诉“扰民”,真是应了那句“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无趣的是,蝉鸣之声,城市生活中渐行渐远的天籁之音,投诉的“城居者”,真是太不解风情! 蝉鸣,寄托着太多人的“念想”。在每个人的记忆里,都有一个共同的标签到“蝉鸣”,或是“知了”。在现代城市的中老年群体中,“知了”曾是他们少年生活的最知足的“童趣”。无蝉鸣,不夏天。捉知了,听蝉鸣,解酷暑,夏的“密码”被人们欢悦地解读。台湾作家简媜把蝉鸣称之为“夏之绝句”,每听蝉鸣,“不禁想起童年,我的小童年。因为这些愉快的音符太像一卷录音带,让我把童年的声音又一一捡回来。”
松滋县城的高成大道,“松滋印象”门口的几棵苍老的道旁树就是知了的天堂。每到盛夏,“知了,知了”声声不绝,此起彼伏。寻声即见树干上栖满了知了。小心地伸手一捉,便是一把儿可爱的小知了,薄薄的蝉翼在阳光了格外透亮。这一刻,心中盛满了童年的味道。

蝉鸣,蓬勃着生命的伟力。越是炎热,蝉鸣之声越是热烈。知了虽小,却有着大大的能量,一声一声响彻晴空。据说,蝉的一生,高据树梢,餐风饮露,不食人间烟火,10多年的成长只为一个夏天的“高歌”。一个目标,穷极一生,这是何等的坚忍,才成就一季“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境界!
 蝉鸣,承载着浓浓的“乡愁”。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不断拔起的高楼大厦渐渐将山水自然挡在了外面,那种“清风半夜鸣蝉”的天籁越发少闻。近几年,城市绿化渐成氛围,生态修复成效显著,蛙鸣、蝉鸣、鸟鸣之声开始走进城市人们的生活。“高树蝉声入晚云,不唯愁我亦愁君”,那种美好的乡愁,又成为久违的记忆和温暖。

一座城市,除了有车水马龙的繁华,还要有鸟语花香的和谐。一座城市的主角,除了人类,还有自然。日益拥挤的城市空间里,还能听闻蝉鸣声声,蛙鸣阵阵,这种来自自然的“聒噪”,远比来自机械的“轰鸣”显得舒服和亲切。那些关于组织人力拆鸟窝、驱赶鸟类,运用药物消杀知了的建议,只能暴露我们人类的无知和狭隘,只能让我们人类的生活走向更单调、更无趣。即使在宁静的夏夜,或是在火热的午后,这种声音影响了我们的睡眠和休息,那也是我们幸福的烦恼。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头顶没有飞鸟,耳边没有蝉鸣,我们还会有怎样的快乐和幸福? 蝉鸣,让我们听到城市里生命的交响,它是现代文明的噪音中的一汩清泉。让城市发展更好地融入大自然,充满田园诗意,这是人们幸福栖居的期盼。一座“风情万种”的城市,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更有归属感。
(本文已刊于7月26日《荆江评论》,详见左下阅读原文。)推荐阅读:
1、【时评】严处教师“发飙”,这个警钟敲得响|山栀子2、【朗读者】刘婉璐:第一声鸟鸣
3、【时评】人造“神童”能走多远|山栀子4、【时评】对“歪嘴”教师不能止于解聘|山栀子5、让“金松滋”的景色更美,“乡愁”更浓6、远安,你在怎样写“乡愁”


点它,分享点赞在看都在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