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会说话——王惠文:疫情发展的状态评估与预测分析
本文发布于民建北京市委网站 发布日期:2020年2月17日
Q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经管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致真书院院长王惠文教授,曾任民建北京市委副主委,主要从事经济管理中复杂数据统计分析的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在这场抗击COVID-19 疫情的战役中,她带领团队的老师和学生在另一条战线上努力贡献自己的力量。
王惠文团队从大年二十九到今天,专注地做了一件事,就是每天收集和分析关于 COVID-19 疫情的数据和信息。在此期间,通过持续的数据跟踪与分析,他们初步了解到了一些疫情发展的特征与规律,也收获了很多新的知识和感悟。截至2月15日,王惠文撰写并通过民建北京市委提交了12篇关于抗击疫情的社情民意信息。其中,《关于考虑分期、分批恢复全国各地社会经济活动的建议》被民建中央综合采用,2月5日提交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状态评估和模拟预测研究》被中央统战部《零讯》采用。
A
本文试图通过对数据的观察和分析来解释上述问题。但需要说明的是,从COVID-19 疫情爆发至今,各地区的疫情发展阶段不同,而湖北地区的情况比较特殊。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将重点对全国(除湖北)的 30 个省市的情况进行讨论。
知识卡片
4 个“里程碑”的观察点
王惠文在研究中利用国家每日公布的数据信息,把疫情发展的全过程划分为 4 个阶段,即:爆发期、受控期、缓和期、收敛期。同时,指出有 4 个“里程碑”的观察点,它们分别是两个拐点和两个零点。其中,“第一拐点”是新增确诊人数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意味着政府防控措施初见成效,疫情已脱离爆发期进入受控期;“第二拐点”是在院治疗人数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疫情进入缓和阶段;“第一零点”是指新增病例的零报告,全社会可以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而“第二零点”是指在院治疗人数等于零,疫情结束。
王惠文指出,通过对现有数据进行观察可知,自 2020 年 1 月 30 日开始,全国(除湖北)地区的每日新增确诊人数就开始下降;随着治愈出院人数的不断增加,在 2020 年 2 月 11 日,全国(除湖北)地区的当日在院治疗人数达到峰值后也开始下降。
各方面数据都可以显示,全国(除湖北)地区的抗疫工作已经取得显著成效。而根据现有数据进行预测建模,预计大约在 3 月上旬,会出现新增病例的零报告;然后,大约在 3 月中旬左右,疫情有望基本结束。
特别说明
由于没有收集到详细的“疑似病例”排查的数据系列,所以本文仅仅使用了每日新增确诊人数的指标。不过,我们曾经考虑过最坏的假设,把所有的每日疑似病例都放到每日确诊人数中。而尽管如此,有关第一拐点、第二拐点以及第一零点的分析结论都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由于届时住院人数太多,要达到第二零点,大约需要到 5 月上旬了。当然,如果医院管理和诊疗水平很高,一方面绝对不再出现院内感染,另一方面患者治愈出院的速度进一步提高,那么疫情结束的时间还将提前。
王惠文强调,在疫情发展的四个阶段中,所谓的“拐点”的出现,只意味着抗疫形势出现了转折,但并不意味着“安全点”的到来!因为这时候恰恰是住院人数的高峰时期,并且每日还会有相当数量的新增病例。所以抗疫工作依然不能放松警惕,一定要谨防传染率有再次走高的风险。
她分析,山西、甘肃、辽宁、吉林、内蒙、宁夏、新疆、西藏、青海等地,这些地区的患者基数小,而且近五日内新增确诊人数的平均值已经小于 5 人,因此可以考虑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同时也建议国家在继续做好密切监测和防控措施的基础上,指导各地区分期、分批地恢复社会经济活动,从而更好地实现今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点击阅读原文 查看《COVID-19 疫情发展的状态评估与预测分析》原文
更多内容请关注民建北京网站万众一心,助力防控,北京民建在行动!专题
相关阅读:
民建市委副主委、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京谈战“疫”:精准治疗需要精准诊断
长按二维码 关注北京民建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