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何广东高校“盛产”奥运健儿?


8月11日晚,巴黎奥运会将正式闭幕。中国体育代表团11日确认,举重奥运冠军李发彬和中国女子曲棍球队队长欧紫霞将担任巴黎奥运会闭幕式中国体育代表团旗手,高举五星红旗出场。


这个夏天,中国奥运健儿在巴黎奋力追梦,不少都来自广东高校——广州体育学院学生陈艺文斩获2枚金牌;暨南大学跳水运动员谢思埸成功卫冕;羽毛球男双“梁王”组合奥运首秀即获得银牌,“铿仔”来自华南师范大学……


8月8日,中国选手谢思埸在比赛中。当日,在巴黎奥运会跳水项目男子3米板决赛中,中国选手谢思埸获得金牌。新华社发


除了是国家高水平运动员,为何他们都有着“大学生”的身份?他们在大学的生活,与普通学生有哪些不同?广东高校如何培养出越来越多的高水平运动员?


广东高校学生在巴黎拼搏追梦


7月27日,巴黎奥运会女子双人3米板跳水决赛赛场,广东运动员陈艺文与队友昌雅妮从跳板上轻巧跃起,快速翻转,如两条直线般齐齐入水。五次跳跃后,裁判打出337.68分的高分,两位“95后”跳水女将成功摘取金牌。


陈艺文是广州体育学院2017级学生,今年首次参加奥运,就站上了最高领奖台。


8月9日,冠军中国选手陈艺文(左)、季军中国选手昌雅妮在颁奖仪式后。当日,在巴黎奥运会跳水项目女子3米板决赛中,中国选手陈艺文获得金牌。新华社发


台下,是陈艺文长达17年的追梦——8岁开始练跳水,17岁终于入选国家队,22岁时仍无缘于东京奥运会,但始终不甘心放弃。近三年来,她陆续斩获布达佩斯游泳世锦赛、日本福冈游泳世锦赛单人冠军等奖项,终于在25岁这一年圆梦奥运。


广受关注的羽毛球赛事中,来自华南师范大学的羽毛球选手梁伟铿同样靠着一股拼劲,与搭档王昶一路“打”进奥运男双决赛,奥运首秀即取得银牌。之前,“梁王组合”的世界排名在两年间从444名一路跃升至第一名,获得奥运参赛资格。


作为“广东仔”优势项目,今年广东高校运动员在游泳和田径上也都发挥出了实力。


来自深圳大学的陈俊儿、王浩宇,与潘展乐、季新杰组成中国队参加男子4×100米自由泳接力决赛,游出3分11秒28的成绩,排名第四。这也是中国队在该项目上首次晋级奥运决赛。


暨南大学派出2021级本科生严海滨出征田径项目,在男子4×100米接力比赛中,第一轮严海滨即与队友邓智舰、谢震业、陈佳鹏跑出38秒24的成绩,直接晋级决赛。


广东“跳水老将”谢思埸同样来自暨南大学,今年顺利卫冕了男子3米板决赛冠军。


8月8日,谢思埸在颁奖仪式上。当日,在巴黎奥运会跳水项目男子3米板决赛中,中国选手谢思埸获得金牌。新华社发


代表国家出征奥运的运动员名单中,还有很多来自广东高校:华南师范大学的沈双美、曾文蕙、汪雪儿;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的刘虹和黄博凯;广州体育学院除了陈艺文外,还有莫梓维、钟嘉琪、陈明伶、冯紫琪、莫家蝶、曾蕊等6位毕业生出征巴黎;深圳大学则派出了陈梦、孙颖莎、杨浚瑄、汤慕涵……


走出奥运赛场,近年来,在各项大型体育赛事中,广东高校运动员们也屡创佳绩。


2023年夏天,广东工业大学男子篮球队在第25届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下称“CUBAL”)男篮一级联赛全国总决赛中顽强拼到最后一刻,战胜此前“三连冠”的对手清华大学,斩获总决赛冠军。


一年后的第26届CUBAL二级联赛男子组全国总决赛中,华南农业大学男子篮球队同样取得胜利,战胜澳门科技大学,卫冕全国总冠军。


在2023—2024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中,中山大学男子排球队经过激烈角逐,接连战胜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荣获“双冠王”,刷新了近年来“三大球”集体项目的纪录。


不止这些。广东省教育厅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在篮、排、足三大球全国学生赛事中,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体育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东莞市电子科技学校夺回7项相应级别冠军


而在2023年11月举办的全国首届学生(青年)运动会上,广东学校体育代表团获得了50枚金牌、42枚银牌、35枚铜牌,以127枚奖牌总数排名全国第三名。


高水平运动员与高校“双向奔赴”


“粗略估算,国内高水平运动员中至少有80%是大学生。”国家体育总局体育高端智库、苏州大学东吴体育智库首席专家王家宏曾表示。这是为何?


一个值得注目的现象是,当下越来越多的高水平运动员选择进入到高校学习,由此提高了学校的体育生源水平。


暨南大学体育学院副院长梁伟表示,如今普通综合高校大多都有设立体育学院,运动员可以通过免试入学、单考单招考试、普通高考等3种主要方式进入高校,攻读运动训练或体育教育专业,获得退役后更好的发展前景。


在梁伟看来,运动员的职业生涯一般不长,10—15年已经很久,只有达到更高的学历水平,才能在退役后更好融入社会,并且帮助社会更好理解体育。


与此同时,高校也逐渐成为我国选拔优秀运动员的摇篮。在去年举行的CBA选秀大会上,在CUBAL中表现出色的广东工业大学学生陈国豪被选为“状元”,从大学生运动员正式进入职业运动员角色,如今已成为进入国家队的热门人选。


进入高校读书的优秀运动员们通常会有不错的发展路径,一路攻读更高学历。


去年,陈国豪顺利保送到广工管理学院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正值大四的国羽队员梁伟铿,也已被保研至本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暨大教授苏炳添,则攻读了北京体育大学的博士生。


8月4日,中国组合梁伟铿(前)/王昶在比赛中。当日,巴黎奥运会羽毛球项目男双决赛中,中国组合梁伟铿/王昶获得银牌。新华社发


从国家队退役的羽毛球运动员肖婷如今是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羽毛球专业老师,选择到华师读本科后,她顺利保研,得以留校任教。


“运动员在高校就读能补齐文化课的短板。”她介绍,诸如学习心理学、教育学、运动生理、体育保健、大学英语等理论基础课程,对运动员毕业后从事老师、教练等职业或出国深造都有帮助。


平时,高水平运动员们大部分时间都需要训练,高校对此给予保障,制定相应培养方案。


肖婷介绍,在华师,学校校队的训练时间一般定在下午、晚上或周末,跟理论课的安排时间错开。针对个别在国家队和省市队在役的运动员,学校会在他们训练后的空余或休息时间进行网络授课。


对于参加奥运的田径运动员严海滨,暨南大学也制定了全面培养方案。


“我们希望他真正成为一名暨大的学生。”梁伟说,学校不仅注重提升严海滨的训练成绩,也注重人格成熟等全方位发展,并增强他对自身运动经验的理论性反思,“更加深入地理解自己的运动生涯是一个科学理论的过程,而不只是一个经验过程”。


8月8日,中国队选手严海滨(前右)和谢震业(前中)在比赛中。当日,巴黎奥运会田径男子4X100米接力第一轮比赛在法兰西体育场举行。新华社发


而对于高校来说,接收高水平运动员就读,实际上也是一场“双向奔赴”。梁伟认为,这不仅能够带动整个学校的体育氛围,也有助于研究培养运动员的体制机制,支撑自身体育学科的发展。


暨大学生邓信锐就是典型代表。在广东省实验中学读高中时,虽然他在田径队表现出色,但只是一名妥妥的“学生运动员”。受苏炳添影响,他通过普通高考进入暨南大学。经学校培养,他的水平迅速提高,摘得2023年全国田径锦标赛男子100米决赛冠军。


还有严海滨、陈冠锋、吕艳兰……暨南大学设立的“苏炳添速度研究与训练中心”,近年来培养了多位出色田径健儿,被网友戏称为“用苏炳添的训练方法打败苏炳添”。


8月8日,中国队选手严海滨(左)和陈佳鹏在比赛后。新华社发


“在苏炳添的感召和影响下,暨南大学的田径竞速项目将发掘和培养一代又一代的高水平运动员。”梁伟说。


对于广东工业大学来说,优势项目则是男篮。在去年获得首个CUBAL全国总冠军之前,广工男篮就“星光熠熠”,自1998年建队以来,向国家队、职业俱乐部培养和输送了易建联、杜锋、朱芳雨、周鹏等一大批篮球人才。


打通体育后备人才选拔培养路径


如何培育更多体育后备人才?广东“从娃娃抓起”。


2022年,广东接连出台了《广东省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实施意见》《广东省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行动方案》等系列政策文件。


其中,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了清晰要求: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办学条件全面改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日益浓厚,涌现一批优秀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到2035年,全省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优良率保持60%以上。



如何实现?一系列落地举措正在全省铺开——


中小学校每天安排不少于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课间安排适量室外活动和放松;


鼓励中小学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安排不少于40分钟的课外体育锻炼,并适量布置体育课外作业;


开展大中小学校学生体育“素质评价”,自2022年开始,逐步提高中考体育分值权重;


明确公共体育场馆应当向青少年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学校应当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向学生开放体育场地设施……


据广东省教育厅统计,截至2022年,全省小学体育教师实配数已大于应配数,每年有超过2000名体育教师参加足球、篮球、排球等体育项目专项培训,体育教师整体专业素质有明显提高。


针对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农村小学体育场地设施欠佳的现实情况,广东还有计划、分步骤实施农村小学体育场地设施改善行动。近三年,已投入专项资金4.35亿用于改善762所学校体育场地。


对于有竞赛潜力的好苗子,广东也有了完备的选拔和培养机制。在破除体教赛事壁垒、推动赛事融合、加强学生体育赛事管理和构建优秀体育人才“一条龙”培养路径等方面,广东一直在持续发力。


“我们实现了在田径、游泳等项目上,学生比赛和青少年锦标赛进行衔接;打通运动员参赛资格,联合举办广东省青少年三人篮球锦标赛等。”广东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目前,广东省每年组织举办学生体育赛事70余项,参赛队伍达4000余支,比赛9000余场,参赛学生达8万余人,此外,每3年举办一届全省大、中学生运动会。



与此同时,广东招收体育类专业学生的高校已增加至45所,占全省高校总数的27%;有11所高校为教育部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单位。


“广东的学校体育竞技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形成。”广东省教育厅上述负责人表示。


*有什么想说的,快来给小媒君留言*


来源:南方日报、南方+、新华社转载时请标明转自广东教育传媒,投稿或商业合作回复关键词 投稿/合作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广东教育传媒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