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让我穿越去当个“游侠”
学者只守一乡,则滞于一曲,隘吝卑陋。
必游四方,尽见人情物态,
南北风俗,山川气象,
以广其闻见,则为有益于学者矣……
——胡瑗 · 北宋教育家
近年来,“游学”开始成为许多孩子渡过假期的方式。其实,这个看似“洋气”的活动,正是我国最传统的教育模式之一。
我国古代可考的“游学”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在那个群雄并起、百家争鸣的时代,有识之士,巡游列国,遍访名师,宣扬学说。之后的秦汉、魏晋、唐宋和明清,每一个时代都催生了与当时的社会情境相对应的“游学”形式和主题。“游学”几乎可以被看做古代文人最基本的生活样式。
1
春秋战国
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游士社会”;
孔子堪称中国最早进行游学活动的圣贤之士;
通过亲近自然,立意修身,儒家的以自然物象作为人类道德品格的象征,激发人的情志的“比德”游学观开始形成。
2
秦汉
秦朝“焚书坑儒”高压政治态势,游学被压抑;
两汉之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游学活动与“经学”研究紧密结合;
士子“游学”讲经成为仕途上升的一大途径;
游学活动起到的是维护两汉国家思想统治的作用。
3
魏晋
门阀社会,政治黑暗;
以“竹林七贤”为代表,游学成为人们逃避现实、对抗黑暗和遥寄情感最好的活动;
道教的“玄游”、“仙游”、佛教的“佛游”诞生;
摆脱了人对自然比德的传统观念,进入了一个与自然亲近的时代;
游人之多、游兴之浓、游迹之广、游风之独特,皆为前世所未有,独树一帜,形成了中国古代游学史上又一个高潮。
4
唐宋
社会全方位发展,政治风气开放;
唐代科举制度兴起,以文投谒投诗求荐之风,促成了文人对田园山水的追求;
唐宋的好文采都在路上;
两宋时期,不乏充满家国情怀的“游子”;
理学兴起,“游学”开始关注游理,格物致知。
一生的足迹
杜甫 · 唐
苏轼 · 宋
文天祥·宋
李白· 唐
5
元明清
元代的“游士”,四处奔走就是为了解决衣食之资;
以《徐霞客游记》为代表,明代的游学互动向实地游览、调查考察、科学研究方向发展;
明清开始,出现海外游学、留学活动。
事实上,“游学”是中国的本土词汇,而“留学”一词却来源于日本。根《史记·春申君列传》记载,“‘游学博闻’,盖谓其因游学所以能博闻也”。唐代,日本大量派遣“遣唐使”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与“遣唐使”一同来到长安的还有“留学生”和“还学生”。“留学生”即遣唐使1-2年后返国时仍然可以留着中国继续学习的学生。“留学生”一词唐代之后便在历史文献中销声匿迹,直到清朝官方开始外派学生到日本、欧洲学习时,才又被启用,并沿用至今。
不论在那个朝代,游学都是一种以博文广知为基本目标而游历异地的文化活动。游学的实际内容可以基本分为讲学和求学,正如孔子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游学者既可以教又可以学,其互动开放性可见一斑。
另外,参与游学的人往往是在野的知识分子,他们具有良好的知识和才能,多数时候是希望通过游学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这可以说是中国讲就实学,强调务实的游学精神的直接体现。
另一个重要的“游学”人群就是僧侣,在佛法大显的历史年代,佛教的参学,就是让僧人游行四方,参访各宗各派的知识。因此,“云游”成为僧侣交流讲学、自我修行的重要活动。玄奘法师就是这一“游学”形式的集大成者。
对比历史,“游学”来到当代应该拥有更加丰富的样态。我们面对一个广阔的世界和更自由的生活选择,科技发展至今,“游学”或许可以是一次假期的远行,但更可能是一件可以随时随地发生的事情。
只要愿意,足下即远方,开眼即世界。
知识来源
[1]刘香民. 中国古代游学的历史考察与反思[D].曲阜师范大学,2010.
[2]王吉隆. 西汉游学述论[D].南昌大学,2013.
[3]刘丽华. 孔子的游学观及其影响探析[J]. 兰台世界,2015,(09):113-114.
[4]朱宇. 魏晋游学的特点及影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
[5]张建东. 宋代游学活动初探[J]. 中州学刊,2012,(06):162-164.
转自/CNKI中小学知识服务
暑期在外游学(wan),
如何免费用移动知网?
详情,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