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花开月正圆》还原历史上真实的周莹
《那年花开月正圆》自开播以来引发无数热议。
娘娘孙俪饰演的周莹实力圈粉。
事实上,历史上,周莹确有其人。
真实的周莹是一代叱咤风云的女秦商
她的人生经历比电视剧里更加传奇。
一、家境贫寒,少年孤苦
周莹生于1868年,陕西三原鲁桥镇孟店村人。周莹的曾祖父叫周梅村,在清朝嘉庆时期是三原富商大户。据《重修鲁桥镇城乡志》记载:“周占奎字梅村,是孟店村巨富。乾嘉间江西窑业最盛,迄今号“梅村自制”即是也。屡出资抒国难,以捐封江西补用道。见贫困不求即助,生平无邪行。有“周八爷活财神”之说。
据《三原文史资料》记载,家道殷实的周梅村,于嘉庆元年(1796)始修建周家宅院,历时24年,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建成了17院宅第。“后兵乱,周家古建被烧16院,现仅存一院建筑”。从现仅存一院的“周家大院”“古建民宅”可以看出,周梅村在嘉庆、道光时期,因经营盐业,家境殷实,确是三原富商大户。周家大院屋正厅至今悬挂的三道牌匾,均是道光年间盐商朋友为其祝寿所赠,其中有一道为乾隆、嘉庆、道光三朝重臣曹振镛所题。曹振镛亦是盐商出身。就这仅存的一院“周家大院”,可以印证当年周家的富有。
周家“咸丰七年(1857)分家,有分家清单”。分家清单所列家产显示,在咸丰年间周家仍很富有。这是史料记载。
继分家之后给周家更沉重的打击,就是同治初年的陕西回民反清起义。据《三原县志》《泾阳县志》记载,三原、泾阳古县城以及富商大户,在此次回民起义时受到重创,周家也不会例外。
大概从此以后,周家一蹶不振。因为《三原县志》再也没记载过周家在同治以后有何善举。
这就是周莹出生时的家庭背景。
孙杰曼先生在《安吴堡式易堂轶事》一文中说,周莹出生于清同治八年(1869),是周家的养女。孙杰曼先生此说,虽没有确切的史料依据,但《重修泾阳县志》对周莹身世的描述,似在佐证周莹为周家养女之说。《重修泾阳县志》载:(周莹)“少孤,依于兄嫂,年十六以兄嫂命归吴。”若从周莹1869年出生计算,到16岁出嫁时应是光绪十一年(1885)。仔细品味《重修泾阳县志》中仅有的这一行关于周莹身世的文字,也就是说,到了光绪十一年的时候,作为周家养女的周莹,已是家道中衰、经济拮据。
总之,到周莹出嫁时,已是家境日蹙,每况愈下。周莹明知男方不久于人世,还得“以兄嫂命归吴”。
二、婚假冲喜,却成“安吴寡妇”
当周家日薄西山时,吴家却如日中天。在同治、光绪时期,吴家仍是泾阳富商大户、官宦人家。吴聘的父亲吴蔚文(1830-1876)曾任湖北候补道台、山西宁武县知县、议叙布政使,又是著名盐商,承办江苏、安徽、江西等省盐业专卖。《续修陕西通志稿》载:“吴蔚文字汉章,庠生,家素封而好读书,事继母以孝……奖布政使衔。”
周莹所要嫁的丈夫吴聘,“有父风,在光绪丁丑(1877)、戊寅(1878)旱灾时,捐赈银两万两千两议叙郎中”。
和周家一样,吴家也是以盐商为主,且在光绪初年正是春风得意之时。吴家虽盛,但吴聘身患重病,不久人世。
这就是周莹嫁给吴聘时周、吴两家的家庭背景。
从周莹“年十六以兄嫂命归吴”的“归”字判断,周莹、吴聘此前已由两家家长定亲联姻,只是未曾嫁娶。当周家不景气时,吴家因有钱势,欲将前已定亲的周家养女周莹娶回,想通过婚庆“红鸾照命”来冲散“白虎凶星”,使病人消灾免祸,逢凶化吉。
花季少女的周莹,充当了家族联姻的牺牲品。虽在理中,但却有悖人情。因其太悖人情,更能理解周莹的悲苦人生。周莹就是在这种两难之中,迫于现状以及兄嫂之命,不得不在吴聘将要病死之际,嫁给吴聘。结果是,“成婚之夕,夫病沈(沉),逾十日亡。无子”。
从此以后,周莹就成了“安吴寡妇”。
三、临危受命,执掌家业
因吴家无男丁子嗣,吴周氏成为吴家唯一继承人。
在清末那个动乱的社会里,女人要抛头露面立足商场需要很大的勇气。她却毅然决然地承担起这份责任。当时吴家仍有不少商号、店铺和资本。有原始资本做支撑,她身边围绕着几十个能人谋事,其中尤以扬州总管罗天增与杨茂亭、王子绪、王幼农等人著称,他们个个多谋善断,经营有方。
接管吴家生意后,周莹首先在全国范围巡视了自家的商业版图,并展现了应对危机的公关能力。
当时趁老东家去世,吴氏商业的成都山货药材店「川花总号」主管和扬州「裕隆全」盐务总号主管想将商号据为己有。周莹知道后,先是展开暗中调查,掌握大量证据后,与两位总管进行正面交锋,如山的铁证和对仁义礼智信的义正词严让两位主管败北。
在面对成都「川花总号」总管厉宏图的刁难时,她首先击破了「吴蔚文赠予他川花总号」的谣言,然后打点了成都府各有关官吏衙门,在道德和法律的立场上彻底打败了厉宏图,使其失去人心。随后,她提拔诚实守信的伙计为商号管理层。
为了稳定人心,周莹实行「阳俸阴俸」,提高伙计薪酬两成,增加年终奖,激发了伙计们的积极性,使商号的生意比以前更加红火!
当时吴氏商业涉及棉花、油坊、烧酒坊、粮店、米店、布匹……很多产品的价格会根据市场规律上下浮动。有一年秋天,棉花大获丰收。但是关中的棉花行想趁机杀价,引起棉农不满,有的棉农干脆不卖。她提出「以丰补歉」,并用高于市场价收购棉花,结果垄断了棉花行业。西安棉花业的龙头老大因无法向客户供货不得不求助于周莹,只能高价从周莹手中买棉花。第二年,棉花歉收,因上一年棉花库存,周莹又战胜了其他人。7年时间里,她由每年进出3000来担棉花到一年购进11万多担棉花,由小打小闹成为关中地区棉花买卖大户。
周莹多谋善断,在她的努力下,吴家东院重新拾起盐商生意,商铺遍及全国,另在全国设立了7个总号;不仅如此,周莹还将生意扩充到了蚕丝、棉花、棉布、药材、茶叶等方面,涉及面非常之广。
除了照常营业的江苏、江西、安徽等省的淮盐外,先后又在湖北、上海、四川、甘肃、陕西设总号分店。各大商埠、码头都有吴家生意,南通北达连城一气。民间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吴家的伙计走州过县,不吃别家的饭,不住别家的店。”
周莹还将自己管理的土地分给佃农几乎看似无偿的耕种,还田于佃,减免租金,自负盈亏,20年不变。从此她赢得了乡亲的拥戴。
周莹因个性重情重义,所以身边愿意追随她的能人不少,这也是她能集思广益,迅速掌握市场运作的前提。她把他们视为兄弟姐妹,把管事伙计们视为手足,对跟随她始终的丫环书童,更是知恩以报,不但为他们成家立业,而且为他们教育子女。
她的身上有太多商人不具备的优点:重诚信、善用人、善于审时度势、求新求变、甚至跨国意识。她通过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购买更先进的机械设备与国内没有的纺织布料。作为晚清时期的女商人,能够在动荡混乱的时局中找到一次次商机,足以让她成为秦商领跑者!
四、大义善举,与慈禧的渊源
兴水利,办教育,建文庙、助军饷,这一件件义事,使她成为关中地区远近闻名的"女商人"。由于战乱和天灾,关中地区涌现出饥民大潮。周莹决定开仓放粮,设置粥厂,赈济灾民。
她在关中受灾地方开设粥厂,让泾阳、淳化、三原、蒲城、富平等米粮店开仓放粮,将粮食分给周边穷苦人家。泾阳、三原两县在修县志时,特别将她的善举载入史册。
宣统《重修泾阳县志》载:“县文庙自壬戌(当指同治元年即1862年)乱颓圮。周(周莹)承夫志,独立认修,三年竣工,费金四万余。事闻,给二品封典。”意思就是,周莹捐银四万两,由她操持重修文庙,朝廷得知后,被封为二品夫人,知县涂官俊建立碑亭为文记事。在《续修陕西通志稿》中的记载十分明白:“光绪十一年(1885),安吴堡封二品夫人。吴周氏捐银四万两有奇,重修落成,知县涂官俊建立碑亭为文纪事。”
1900年,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进入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于逃离北京,抵达西安。逃亡中资金筹措是当务之急。适逢西安灾荒,急需赈抚。西安巡抚端方接报后,多方准备,特设“支应局”。为了招待好皇上、太后,巡抚大员端方向富商大贾劝捐募银。安吴寡妇不敢怠慢,积极响应。《重修泾阳县志》中记载:“……庚子(光绪二十六年即1900)两宫西狩,值大荒,(安吴寡妇)命念昔(安吴寡妇养子)赴行在(行在,指皇帝出行时暂住的地方),捐十万金助赈,奉旨赏给一品夫人。念息亦由郎中赏道员并戴花翎,秩二品。”慈禧亲手题写"护国夫人"牌匾,并收她为义女,从此母女相称,对于一个寻常人家的女人,这种殊荣是绝无仅有的。
据说,当时吴家很多人是不同意周莹捐钱之举的,也有人认为周莹是攀附权势,但周莹说:朝廷不在了、国家不在了,家也就不在了。
周莹从 18 岁守寡到 40岁去世,22个春秋的短暂时光里,成功地扭转了吴家商业衰落的趋势,赢得了世人的尊重,为自己赢得了举世无双的名声。由于她是没有子嗣的寡妇,为了不影响吴家的风水,最后被埋在了距离吴家祖坟二百米处东北方向的地下,受过恩惠的乡亲就在渠岸边为其修庙,供逢为“水娘娘”。
内容源自:《不得不说的安吴寡妇周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