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 | 刘洪辉:浅谈广东省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
专 家 访 谈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因地制宜建立符合当地特点的以县级公共图书馆为总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图书室等为分馆或者基层服务点的总分馆制,完善数字化、网络化服务体系和配送体系,实现通借通还,促进公共图书馆服务向城乡基层延伸。总馆应当加强对分馆和基层服务点的业务指导。”
2017年11月,广东知网有幸邀请到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馆长、广东图书馆学会常务理事长刘洪辉先生就广东省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发展分享其独特的见解。刘洪辉馆长从大局出发,真诚细致地将工作中的实践经验与全省公共图书馆发展体系结合起来,大方同我们探讨其中的具体问题,以下是访谈实录。
访谈对话,这就开始
广东知网:刘馆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广东知网的专访!首先请您从宏观的角度来介绍一下全省(广东省)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刘洪辉:全省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是城市和区县,以这两级为主。城市起中心馆的作用,从广东已经建立了大服务体系的城市来说,如深圳、广州、东莞和佛山等,它们的整个系统都是由城市图书馆统一配置、维护、规划。这些城市图书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中心馆作用: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开放时间,建设一个统一的开放平台。特别是在数字化方面,CNKI也是做这一块的,数字资源的统一布局和在城市范围内共建共享的框架就是在城市这个层面完成的。
然后到了县区一级。不论是五部委发文、文化部发布的五年发展计划或者文化发展规范,还是我们公共图书馆法和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亦或是我们中办、国办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都构筑了一个以县级图书馆为总馆,县馆以下各级乡镇图书馆或者乡镇文化站的图书室联通起来,可以通借通还的图书馆系统和能够统一资源配置、采购、编目、借阅的整体。
省馆在这样大的体系建设中也负责了一部分内容。一个是我们集合了全省的这些先做起来的图书馆来商讨一个更好的更符合广东发展的一个模式。另外一个是我们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在广东的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以流动图书馆的这种模式,此模式支持了九十多个图书馆的建设。那么现在我们的做法是将省馆的这个系统移交下去,由它的地级市作为中心馆统管起来,做一个数据切割。最后一个是我们在总分馆服务体系之外也提供了一些服务和保障体系。譬如说,学术研究模块,我们举办图书馆论坛。还有一些学会,这样一些机构在统全省的。古籍保护中心在我们这,另外我们有一个中心图书馆委员会,把高校、科技和公共图书馆联合起来。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是和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应、相契合,我们尽可能地去让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图书馆建设跟上现代图书馆的步伐。
广东知网:确实,从经济的角度而言,经济的发展也能带动本地普通读者对文化需求的提高。那我之前也拜读过您的一篇文章是关于整个公共服务体系的普遍均等化原则的阐述。接下来,请您详细介绍一下“公共文化服务普遍均等原则”在全省公共图书馆发展与建设中的整体体现,可以结合第六次评估的一些案例跟我们谈谈。
刘洪辉:图书馆服务的均等化或者说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从文化部的表述来说,它是有一个变化的过程:最初谈的是“普遍均等”“基本均等”,然后是“均等化”。不管是“均等化”,还是过去说的“普遍均等”,我们能够直观地感知到是不可能在一个省的范围完全达成均等的目标。因为现在国家层面也都在说发展的不平衡、不均等。那么这个均等化是什么呢?实际上,这里说的是本行政区域内的均等化,是跟邻近的地区比。
站在这次评估的角度来说,广东的均等化,更具体地来说,它的总分馆体系实际上是实现均等化的最重要路径之一。我的目标是均等化,那怎么实现均等化呢?通过总分馆建设,通过城市范围内的通借通还去达成这个城市的均等化。那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有很多很好的实际例子。
今年的第六次评估按东部标准来评,其实我们很多的馆一看评估指标,一下就傻了眼了,因为现在一级馆评估的最基本面积标准是六千平方米,原来的标准是两千多平方米。以佛山禅城为例,禅城是图书馆事业发展得非常好的一个区。但是区馆的面积只有两千一百多平方米,刚刚超过一级馆标准的三分之一。但是我们按这次评估指标非常严格地去审查它,它依然得到非常高的分数,达得到一级馆的标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次评估是整体评估。禅城的总分馆建得很早,它大概是广东最早建设总分馆的一个地区。我们严格地按照统一编目、统一资源调配,统一管理、开放时间、统一系统,这样的要求去审核它,那么它的分馆面积和总馆能够加在一起算,就远远超过六千平方米。当然他们也应该建一个大馆,总馆要有一定的体量,它的调剂能力才会强,我在评估反馈时也提出了它的这一弱点。
事实上,广东的总分馆体系给这次评估带来非常大的利益与效果。像佛山的南海人口多,区域范围也比较大,为了实现均等的体系化建设,建了一百多个全自助的图书室,最小的只有十六平方米,大的有五百多平方米。它都是由统一平台管理,实行统一资源调配的。这个体系由区和街两级投入,共同建立的,建了一百三十多个全自助图书馆,实现了这个区域的均等化。本来在佛山地区,佛山市馆总馆在整个地区所占的借阅总量是超过50%的,但是现在南海的这个体系建立起来以后,南海一个区馆和它的这些分馆加起来的服务总量就已经要超过佛山市馆。也就是说它的服务量已经能和这个城市的中心馆分庭抗礼了。
从一些最基本的数字能看得出,民众的阅读需求是非常大的。但是对民众来说,他们会考虑时间成本、交通成本。如果成本太高,他们就离阅读远一些;如果成本低,服务就在家门口,这个阅读的需求就会被激发,因为他们本身就有这种需求。
从发展的角度来说,广东做了很多的尝试。比如说广州地区直接把中心馆、总分馆体系直接列入《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就是在地方立法里面,具有清晰的建设框架。在这样的架构之下,其配套了七八个统一服务的规范与标准,包括一些乡镇图书馆建设的规定,以条例的形式,法的刚性保障去实施。现在的试点是在黄埔区。黄埔区这几年的发展速度非常快,一旦黄浦区的整个服务架构体系出来,其总馆的文献购置费用、体量和技术能力上去之后,周边的很多企业、工业园区都愿意拿出空间,并提供日常维护人员与基本的费用。如此一来,图书馆只需要提供书籍、管理系统等简单的资源配置。现在,这些园区、住宅区都在与黄浦区的图书馆合作,做得非常好。
通过总分馆的建设模式,我们的均等化正在大步地往前推进。尤其近两年,广东省文化厅也委托我们做了大量的具体工作。我们在广东的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都设了试点县,每个试点县的文化厅都会投100万左右去搭建总分馆的架构,地方再投入经费去配置资源。从我们第一批试点验收的情况来看,结果也比较理想。因为总分馆的原因,我们在新的评估规则和框架之下比预想的单一图书馆的评估好得多得多。当然评估也推动我们走快一步:从省馆指导、图书馆之间互相观摩学习到文化厅的试点推动,广东省公共图书馆朝均等化的方向走了很大一步。
广东知网:众所周知,深圳想构建一个“图书馆之城”,而且目前为止它也在这方面做得非常成功。那接下来请您谈谈深圳在公共图书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的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刘洪辉:广东的公共图书馆,在21个地级市里面,深圳的发展是最好的。整体的发展水平、对阅读的推动,整个“图书馆之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它对全省甚至全国的示范作用,深圳都是最好的。那么我们回过头来看,其也是因为在《特区图书馆条例》出来后,快速发展起来。当时,深圳地区的图书馆专家像吴晞馆长、程亚男馆长等成立了专家委员会,进行制度化设计之后,推动政府以条例为刚性的保障去建设“图书馆之城”。法的保障、政府的力量和专业人员的制度化设计去共同完成了这样的一个任务。最初,建深圳图书馆之城的基层馆时,深圳是市、区两级投入。到了社区图书馆建设时,其是市、区、街道三级共同投入,投入完成后就把它的整个框架搭建起来了。为了更好地实现均等化,它还配了24小时自助街区图书馆。从原来的80个到现在的320个,把图书馆密集地分布到城市的各个点上面,建得非常好。
对图书馆而言,它有几个非常好的地方。第一是实施深圳体系化建设:中心馆——总分馆。整体规划、数字图书馆和自动化系统这些方面都由城市图书馆来实施,以正规的总分馆的体系去完成“图书馆之城”建设。同时深圳还有几级政府的共同投入,并把各个基层图书馆建设的情形和服务量,纳入了城市的民生实事的制度和考评规则。这个做起来之后成为全国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图书馆系统,成为一个榜样。那这个做完之后他们又提出来了一个新的口号是“全市一个图书馆,全市一张网”。图书馆有大有小,但是最小的图书馆都能到市的总馆来借书,都可以通过远端操作实现通借通还。比如说我在社区馆提出借阅需求,你就能送到我附近的社区馆来。就是构建一个图书馆系统,一张图书馆网络。还有一点值得参考:深圳是一个后发的城市,起初没有那么多的街道文化站。图书馆本身的阵地就非常稳固,而且规模都比较大,深圳的图书馆建设走得靠前一步,比其他文化机构或者文化设施的建设早了一步,它先占好了阵地,框架和模式就搭建起来了。
深圳的各个区馆馆长的能力都很强,能看到了建设过程中的问题。这种政府主导下快速建立起来的系统,除了福田,其他区馆的馆长们都会头疼一个问题:我们现在说的总分馆体系是要统一人员培训、调配,统一资源调配、统一采购等,但是他们各级之间还是会出现一些隔阂,不是那种完全的无障碍的统一。也就是说深圳地区中完全加入它的“一个图书馆、一张网络”的大概只有三分之一,有部分最基层的馆、最小的一些馆并没有连进这张网络,他们可能有很多东西就是各行其是。但是福田的模式相对比较好,基本上形成了直属的总分馆,把这些基层馆收编进来,服从区馆的工作规范和工作要求。图书馆建设这一块,深圳也是在不断地改进与提高,他们区馆的馆长能力也强,区馆本身的投入力度也大。所以,深圳在总分馆体系之下对原来的“图书馆之城”做了一个体系制度上的升级,我乐观其成,深圳的前景也非常好。
广东知网:深圳的公共图书馆体系一直都颇具特色,当然这个跟它城市本身的经济发展也是息息相关的。我知道您服务过多种类型的图书馆,接下来请您谈谈多年服务于图书馆工作的经验和体会。
刘洪辉:我只做过一个职业,就是图书馆员,从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广州市图书馆到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从我个人的从业经历来看,我在儿童图书馆就职时,就觉得儿童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做得非常得大、非常得多,而且花样翻新。从我职业的角度来看,儿童图书馆有一个很好的合作机构就是教育机构。我们当初的很多的阅读推广活动都是和教育部门合作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的是儿童的自主阅读和价值取向问题,比如,有一些传统的价值理念不符合现代的教育,要做筛选和甄别,当然这就要求儿童图书馆馆员做大量的阅读。
在任职广州图书馆馆长期间,我觉得它的开放服务,那些基本的服务数据非常重要。就是这个城市里有多少人在读书?这个城市的阅读需求满足了吗?你在整个城市图书馆系统构建里面有没有朝着时代对图书馆的要求这个方向往前走?因为我们这个时代要实现均等化,要体现公平正义。那要怎么体现?站在图书馆员的角度,怎么样实现城市不同地方的读者去城市图书馆的交通成本、时间成本等大致的均等化?这种服务何以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社会的关怀。这块是非常重要,非常核心的部分。今天的时代发不平衡不充分,那么怎么去达成平衡?怎么完成各地区之间的充分?怎么尽可能地去满足大家的阅读需求?这些问题是比较重要的。
任职省馆馆长期间,我的工作主要往几个方向走。一是广东最重要的历史文献,它的地方文献(地方史、地方志)最大量、最重要的部分都在我们馆。广东这样一个文化大省、文化强省的历史文化、历史文脉的保存和利用的工作是我看得很重的部分。二是省馆应该是“广东图书馆中的图书馆”,为行业发展尽力。广东图书馆的一些最基础的业务,譬如说粤版书的原始编目,向全国全世界提供编目数据,主体是省馆在承担。我们维持省图书馆学会、保证行业内的团结。我们也要成为全省数字图书馆的中心,承接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国家共享工程中心的一些项目再往下传递。全省的公共图书馆的那些古籍修复室全部都是我们支持的。三是我们是公共图书馆,我们有正常的借阅空间,有中文、外文、儿童、老人、报刊服务也有专为特殊人群服务的一系列活动。我经常跟馆员们说,公众服务“99度加1度,让这个水沸腾起来”。那么这个“1度”在哪里呢?就在那些特殊的人群。把这一块做好,体现一种图书馆人,文化人的文化心胸和情怀。
我曾跟我的同事开玩笑地说,很难找到我这么幸福的图书馆员。我儿子未成年的时候,我就在儿童图书馆做馆长。我的职业和我的父亲身份都要求我大量地阅读儿童读物。这个时期我和孩子一起读书,甚至比他读得都多,这跟我的职业非常契合。我的孩子到了中学,我去了广州图书馆。这个时候我又可以跟他阅读另外的一些东西,我的职业也要求我大量阅读。到了他上大学的时候,我到了省馆。这儿就像是一个百年老店,它有很丰厚的广东文化和历史文献在这等着我。所以说从个人阅读来说,或者个人职业生涯来说,我特别满意也特别高兴的就在于这个地方:我的工作身份和我的其他的身份一直在变,但是最后发现这些东西都是契合的,这就非常难得。
广东知网:非常感谢您这么感性的分享,也希望您在之后的工作生涯中一直这么幸福下去。最后也想请您谈谈对中国知网的看法。
刘洪辉:国际图联有一份阅读报告,其中以一些相对落后国家的阅读数据做调研分析,最后得出的结论:数字资源的推广是解决无书可读非常好的方式之一。知网刚好就是在做数字资源推广的工作。我们跟知网进行了长期的合作,我也知道知网获奖无数,得到了国家的高度肯定和大力支持。知网作为国家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为大家提供了海量的中文期刊、会议论文、博硕论文中最新的研究成果,里面也有很多独家资源。知网让知识增值,并且能够更快地传播。另外在知识产权上,知网的解决是最好的,论文查重上,知网也是最权威的,所以一直很受学者、学生和研究人员的欢迎。这些是我对知网的整体印象。
我们一直在讲关联数据、数字人文。所以我非常希望看到一个完全开放的系统,开放的一个平台。譬如说在知网里查一个人,你的检索不应该只局限你的库。你可以跨出知网这个库跟很多的公共免费资源连接在一起,整合内部资源和外部免费资源。这样就没有平台内和平台外的界限,将所有的数字资源都关联起来,构建一个数字人文、数字生态系统。当然,这个是我的一个设想,具体实施起来肯定还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最后希望你们能够朝着这样的大方向前进,给我们提供更丰富的数字资源,也祝愿我们整个图书馆事业越来越好!
编
者
后
记
和刘洪辉馆长的见面可谓是“好事多磨”。因为年末工作会议繁忙,我们的采访时间中途更改了多次。在最终约定的采访当天,刘洪辉馆长依然坚守约定,从别处赶回省馆与我们见面。当见到风尘仆仆的刘洪辉馆长时,小编的心里可谓是感动万分,这也让小编感受到了他的亲切务实,毫无架子。在之后的采访过程中,刘洪辉馆长就全省的公共服务体系均等化情况侃侃而谈,大方同我们分享他的工作理念和实践体会。让小编印象深刻的是他说的一句职业理想——“只要天下人有书读”,这样的职业情怀实在是让小编敬佩不已。在采访的最末,刘洪辉馆长也提出了一个未来数字资源服务的愿景,中国知网也十分愿意在未来与公共服务行业进行深入合作,整合内外部资源,携手共建数字人文。(编者:CNKI广东知识服务中心 邓玉敏)
文章选编自《粤创·知网》·2017年·第3期 总第5期 专家访谈版,整刊下载,请点阅读原文
《粤创·知网》
《粤创·知网》是由同方知网广东分公司主办的面向中国知网广东用户发行的内部刊物,旨在反应中国知网各行各业的建设与发展情况,增进CNKI与各行业用户交流,分为公司新闻、用户动态、行业资讯、专业知识、项目快讯、专家访谈、产品推荐、员工风采、活动预告等栏目。每季度出版。目前,已发行6期。后期将持续发布专家访谈实录及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