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掌握这些阅读方法,快速读懂一本学术著作

广东知网 2020-02-13



▐ 本文源自《高中语文教与学》2018年01期,作者:林忠港,丽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转自壹学者。


▌何为“学术论著”?

所谓学术,是指有系统的较专门的学问。当代人类学家张荣寰将学术的概念界定为是对存在物及其规律的学科化论证。所谓论著,就是带有研究性的著作。所谓学术论著,就是研究学术问题的著作。打个比方,学术像武术,论著像秘籍,学术论著就像武林秘籍。

按照学科来分,目前学术论著一般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论著。

▌普通人为什么要读学术论著?

首先,学术论著对人的思维发展、思想成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人的学习,往往遵循童谣作品(儿歌、童话、寓言、故事)、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哲学作品(学术论著)的先后顺序来学习。随着时间的递推,人的心智程度越来越高,其对应的文本类型的理智程度也会越来越高。换句话说,能不能读学术论著,往往反映了读者的理智程度。

其次,学术论著浓缩了一个民族的道统与文脉,它对人的精神发育、思想成长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易中天先生认为,文明包含三要素:哲学、宗教、艺术。而这三要素主要都是通过学术论著加以呈现。

再次,学术论著是学者研究成果的结晶,是学者思想才华的承载。普通人若能长期在学术论著中旁搜杂览,含英咀华,可以使自己的心与眼濡染学术探索和哲理思辨的气息,提高自己的思维品质和文化眼光,使学术素养整体得以提升。

▌普通人如何研读学术论著?

读任何文章,都有方法与门径,读学术论著自然也不例外。这里主要介绍两类读法。

(一)常规读法

从本体上看,学术论著本身具有很强的规范性。面对规范性的学术论著,我们可以围绕七个关键词进行研读。

关键词一:观点

观点是学术论著的统帅,所有的内容都围绕观点展开。什么是观点?观点不是描述性的话语,而是命题式的判断。在学术论著中,观点往往是有层次的,需要我们去辨析。

关键词二:概念

学术论著是研究性成果,而概念是研究的基础。如果能够抓住一两个最有原创性、启发性的概念,就可以增长自己的见识,让自己保持思想的活性。比如林庚《唐诗综论》中的“盛唐气象”,冯友兰《新原人》中人生的“四重境界”,费孝通《乡土中国》中的“差序格局”,王学泰《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中的“游民文化”,约瑟夫·S.奈在《美国注定领导世界?——美国权力性质的变迁》中的“软实力”等。这些概念,既是学者开展学术研究的支架,也是我们进入学术论著的梯子。

关键词三:假设

“五四”时期,胡适先生提出了“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大胆的假设”是要人们打破旧有观念的束缚,挣破旧有思想的牢笼,大胆创新,对未解决的问题提出新的假设或解决的可能;“小心的求证”即要求人们不能停在假设或可能的路上,而要进行证明。“小心的求证”是一种严谨求实的态度,在证明过程中不能捏造事实,不能按自己的意愿去改变事实,更不能用道听途说的东西去充当事实,而是要尊重事实,尊重证据,不能有半点马虎,半点大意。“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正是求新的精神和求实的态度的结合。

20世纪50年代初,胡适先生自美返台,在台湾大学讲演治学方法,再次论及“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当时的台大校长钱思亮先生即在私下对胡适先生说:“学理、工、农、医的人应该注重在上一句话‘大胆的假设’,因为他们都已比较的养成了一种小心求证的态度和习惯了;至于学文史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人,应该特别注重下一句话‘小心的求证’,因为他们没有养成求证的习惯。”胡适先生听了表示“大体赞成”。我们读学术论著,也要有所侧重。

关键词四:预测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阅读学术论著,若能以“预测”的方式进行,则可以有不同的收获。看到书名,可以先预测一番,想想这本书大概会写什么内容;看到目录,可以先预测一番,想想这本书大约包含哪些框架;读到第一节,可以先预测一番,想想这一章大概会写什么内容;读第一章,可以先预测一番,想想后面几章可能会写什么内容。预测就是这样一种由实到虚的阅读方式。

如果说“想象”是阅读文学作品的主要方式,那么可以说,“预测”是研读学术论著的主要方式。

关键词五:发现

学术论著是一个富矿,其中有许多真知灼见,我们要善于去发现。所谓发现,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譬如,翻译家草婴对“良知”的独到解说,就让人眼前一亮:“良知是什么?是心,是脑,是眼,是脊梁,是胆。”著名学者王瑶对“知识分子”的论述胜人一筹:“首先要有知识;其次,他是‘分子’,有独立性。”言简意赅而又鞭辟入里。

关键词六:归纳

马克思的女儿燕妮,曾请教当时德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维特克教授,问他能否将古今的历史缩写成一本简明的小册子,教授含笑说只用四句谚语就可概括古今的全部历史。这四句谚语是:①上帝将使人灭亡,必先令其疯狂。②时间是筛子,最终会淘去一切历史的渣滓。③蜜蜂盗花,结果却使花更繁盛。④暗透了,便可望见星光。而中国古代小说家罗贯中,则以一句“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来概括历史的趋势。

在研读学术论著的过程中,归纳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将书读薄,收获精神的“压缩饼干”。

关键词七:演绎

如果说归纳是将书读薄,那么演绎则是将书读厚。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有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里。”朱光潜先生翻译为:“濯足清流,抽足再入,已非前水。”深邃的哲理寓于鲜明的形象和音节之中,演绎得十分高明。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中有一段话,现在很时髦,常被人引用,刘克苏的译文是:“有两种伟大的事物,我们越是经常、越是执著地思考它们,我们心中越是充满永远新鲜、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同样是这段话,余光中先生则将它译为文言韵文:“有二事焉,常在此心,敬而畏之,与日俱新;上则为星辰,内则为德法。”余光中先生的翻译,信达雅兼备,炼字工夫到家。

下图对普通人阅读学术论著做了基本整理

总的来说,阅读学术论著要注意分类,一类是阐明性的学术论著,一类是证明性的学术论著。前者揭示真理以解决不知的问题,后者证实真理以解决不信的问题;前者以论题为对象,以论见为主体,后者以论点为对象,以论据为主体;前者以阐述为主,后者以证明为主。我们如果用心去分类,自然也就能走进学术论著研读之堂奥。

(二)特殊读法

学术论著固有的学术性决定了读法的特殊性。

儒学大师马一浮先生认为“读书所以穷理,亦所以畜德”,对读书的穷理之道,马一浮先生精辟地概括为四句话:“一曰通而不局,二曰精而不杂,三曰密而不烦,四曰专而不固。”马一浮先生对此稍加解释:“不局不杂,知类也。不烦不固,知要也。类者,辨其流别,博之事也。要者,综其指归,约之事也。读书之道尽于此矣”。

宋代总结出来的“朱子读书法”对研读学术论著很有帮助。“朱子读书法”有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其中,“循序渐进”体现了量力性原则,“熟读精思”体现了巩固性原则,“虚心涵泳”体现了客观性原则,“切己体察”体现了结合性原则,“着紧用力”体现了积极性原则,“居敬持志”体现了目的性原则。

读书节奏方面,杜光庭的做法值得借鉴:“余初学于上库,书笈皆备,一月之内,分日而习,一日诵经书,二日览子史,三日学为文,四日记故事,五日燕闲养志,一月率五日始,不五七年经籍备熟。”他以五日为一周期,每日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而以第五日为游憩时间;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有张有弛,劳逸适度,遂得精进。

古人讲究按照季节选择读书内容。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说得好:“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

阅读学术论著的目的不同,方法也不同。

如果是出于了解、理解的目的,那么只要找出论著中的观点即可;如果是出于参考、选材的目的,那么阅读的重点自然就要落在论著的内容上;如果是出于批判、审视的目的,那么就要聚焦于学术论著的思路、论证、结论上,特别是辨析其真实性上;如果是出于推荐、借鉴的目的,那么就要把精力放在学术著作中最有学术含量的地方,以选择那些最具启发性和智慧性的内容。

▌普通人阅读学术论著碰到困难怎么办?

学术论著比较抽象,不像文学作品那样生动活泼。那么,普通人应如何减少对学术著作的畏难情绪呢?

一是区别学术论著和文学作品。学术论著不像文学作品那样生动、具体、鲜活,而是比较抽象、理性、概括。文学作品往往通过形象的语言、夸张的手法、具体的场景来表达,而学术论著则经由平实的语言、严谨的逻辑、抽象的观点来陈述。

二是区别不同学术论著的类型。即便是哲学类学术论著,西方哲学论著与中国哲学论著也是不同的。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家表达思想的方式》中说得好:“在有些哲学家如孟子、荀子的著作里,的确也有长篇大论的文章。但是和西方哲学家的著作相比,它们仍显得篇幅短小,未曾把道理讲透。这是因为中国哲学家惯于用格言、警句、比喻、事例等形式表述思想。用格言、比喻和事例来说理,难免有不够透彻的地方,只能靠其中的暗示补足。明述和暗示正好相反,一句话越明晰,其中就越少暗示的成分;正如一种表达,越是采取散文的形式,就越不像是诗。

其实,无论是学术研究者,还是从事其它工作的普通人,优秀的学术作品一定会让读者受益良多。但目前市面上的学术作品质量参差不齐,难保你花费宝贵时间却无所收获。所以,选择好的作品来源才是高效学习的保障。


来源:壹学者 图:视觉中国

编辑:广东小知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