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佛:吃瓜群众看银豆!

乐山大佛 大佛聊互联网金融 2018-08-05


 这个时间段点评银豆,其实是很容易吃力不讨好的,说看多呢?实在给自己找不出看多的强力理由;说看空呢?银豆毕竟在多家评级榜单都有排名,那背后的忠粉还真不少,不把你骂的狗血淋头也算是给你面子。

但实际情况是,因为在2016年的时候,个人投过一段时间,先声明,个人在2016年底前就已经全部退出这平台,详细的情况看个人公开的月报,昨天进去看了下,还有7毛钱。但我们这边也有一批读者目前都还在银豆有待收,所以这两天个人的QQ群,公众号后台,个人QQ微信,甚至连平时仅仅扯淡的微信群都有人问对这个事的看法,与其私下一个一个的回复,不如公开用文章的形式统一回复。反正看多看空都是吃力不讨好,那我就来个实话实说。


一、事件概况


 其实最近深水财经曝光的平台负面,主要就是说平台上面用北京房产做抵押的标所对应的借款公司有“鬼”,曝光后平台出面回应,外加一群豆粉反击,深水财经那边又跑去质疑的借款公司现场,做了个实地调查,然后引起儿童节这天债权转让的人非常多,债权转让区出现年化超过18%的转让,甚至少量19%、20%以上的高息转让标,最高时干到了25%。个人看了一下,多的时候大概有五六百个转让标吧。



 二、先说说看多的理由


1、 表面看,平台有银行存管,有国资控股的背景,有超过40亿待收,主流各大第三方评级排名也还勉强可以,2016年时个人也都是因为这些光环吸引进去投资的。

2、根据以往暴雷经验看,即使平台有重大负面舆情,债权转让区里面利率达到20%左右,挺过危机后活下来的平台还不少,也正因为这些历史现象,部分投资人认为:大平台黑不倒,所以会冒出一部分投资人跑去收债权的。

3、认为目前那些借款公司的问题,仅仅是平台为了合规,然后找了很多壳公司来以共借的模式借款,是行业里面做企业贷的共性现象。

4、深水第一天文章的标题,搞了个拿平台的那点房产标就要影响北京房价的标题,那就是不嫌事大了,平台那几个亿的房产标,在帝都买栋楼估计都不够,哪能影响帝都的房价啊?所以很多豆粉觉得深水是在黑平台。但是回归到网贷来说,行业还是需要深水这样的深入报道,来推动行业的进步,多发挥媒体监督的作用。

5、认为即使有高息债转,但这些都是投资人之间债权转让的事情,短时间跟平台没啥直接关系,大不了就是线上满标慢一些,后面暂停部分业务的开发就可以化解危机。



 二、再说说看空的理由


 1、个人当年是因为有北京华信入股才进去投资的,但也是因为这个北京华信退出的,具体的可以看看2016年下半年因华信全资控股的罗斯金融暴雷后,罗斯金融踩雷的那帮人去找银豆大boss维权的那起事件。那个是当时个人退出银豆的直接导火索,现在再去看北京华信这家企业的信用信息,仅被启信宝风险警示的自身高风险就有10条,关联高风险有12条,而且大部分都是公司股权被冻结,这样的背景平台,我觉得还不如一家干净的民营平台,很不靠谱。

 2、共借的模式虽然其它平台也有,但平台的抵押物信息极度不透明,以前用房产标做抵押的企业共借项目,实物图片里面就摆了一张壳借款企业的营业执照复印件,这个仅从线上看的话,太不透明了。负面危机后,也就是儿童节这天发的房产标,多披露了房产证的图片,但这个房产证除了房子面积以外,其它大部分都是马赛克。

 3、这平台用多灾多难,一路坎坷来形用一点不过分。(1)应该是在2016年以前,平台就遇到过数千万项目的逾期,那次是平台第一次大的负面危机。后来又来个事件,被人说“宣传虚假国资背景”,即恒天资产入股平台的事,根据恒天资产的回函来看,的确是有过想入股的想法,但后来肯定是放弃了,这都是小危机。(2)第二次比较大的危机就是因不靠谱的干爹惹的祸,即北京华信旗下的罗斯金融事件危机,维权的人维到银豆大boss的头上,这次危机当时媒体主流观点是认为平台挨的很冤枉,是公关没做好,所以影响期较短也很小。力挺平台的第三方还不少。(3)第三次大的危机就是深水财经曝光平台壳借款公司的事情。以一个很普通的投资人来说,如果我投了A平台,你时不时来一个比较大的负面舆情,搞的我觉都睡不好的话,那我肯定要把你给撤干净。在收益和身体健康面前,我肯定是选择后者。

 4、现在做小微企业贷的,平台的隐形合规成本很高,你别看那堆壳公司,即使里面不办公,一年的房租,物业,管理费用,甚至还有报税,迎接有关部门检查的工作等等,维持这些壳公司的正常运转状态,都是需要成本的。跟几年以前不限额的情况比起来,即使是真实的用房产做抵押的企业贷,融资成本都是变高了的,线上看的见的合规成本另算。另一方面,平台线上的利率,近两年的时间,并没有下调过,早在两年前,一年期债权线上利率就是13%,现在还是13%。这也是为数不多过去两年利率还没下调过的平台。

 5、如果站在P2P以外的立场来说,深水财经所报道平台的做法,肯定是不符合信贷逻辑、常理,为了合规合法,用壳公司做出来的标不奇怪,但这类模式,平台将投资人的资金到底引导给了谁,真不好说,仅从线上看,资金明显是去向不明,你一定要问我项目真实性如何,资金去向是否安全,我从线上也很不好判断。

 6、平台所有的借款人和借款企业,在每个月的同一天还本息,这个还款模式很罕见,线上的平台几乎没有。线下还款为了方便管理,有给借款人一个月设定几个还款日的,不过只是一个还款日的非常罕见。 这个问题我们问过平台人员,平台人员也是顾左右而言它,也没给出合理的解释。

 7、因为壳公司事件发酵,引发的政策风险会加大。这个可能性虽然小,但如果事件一直发酵的话,发生政策风险的几率会增加。

 8、关于线上主流第三方平台评级,更多的还是仅供参考,不可盲信,毕竟你要叫一家第三方评级机构的做评级的极少数人详细实地调研了解清楚数百家平台真实现状,那就是不现实的。所以目前评级更多的还是侧重数据评级,而数据最重要的就是待收和人气指标。数据参考的前提条件是一定要建立在业务真实的前提基础之上,而线上衡量业务真实度的主要指标就是借款项目的信息披露和平台背景,尤其是实物图信息披露以及线下调研查标时的信息披露等等。



 三、投资人到底该怎么做呢?


1、对于没有待收的人来说

 比如我,肯定是先观望,看看事情的进展,多涨一些见识。

2、关于去抄底的做法

 最近老有人拿这事来说我,调侃我是不是去“炒豆”去了?我去“炒菜”还差不多。 如果没有十拿九稳的把握,还是要慎重。即使十拿九稳,比如有些人抄底抄对好几次,十次押中九次,其实只要押错一次,还是亏。想当年808信贷和国诚金融都有去抄底的,结果抄到下落的刀口上。短期标即使利率高,但实际上在平台短期不出问题的情况下,抄底下来能赚到的收益很少,短期的能额外多赚1,2个点都要谢天谢地,与其去抄这类平台的底,不如去抄黄金,基金的底,赚的回报率反而会更高。

 抄网贷平台的底的这个事情,要去就要选择自己有99.99%把握的平台。

3、关于转让持有债权的事情。

 就目前的行情,你不割肉是很难转掉的,既然要割肉就会有损失,你叫我给投资人拿主意,真的是很难为我。根据以往历史经验看,只要投资人选择割肉,就会存在割对或者割不对的结果,一但割不对,以后肯定会有人拿这个来说事。即使这次割了,也不可能保证发生类似案例时每次都割对。

 所以这一块必须自己拿主意。

4、可以给的建议是:

(1)投了这个平台的人一定要保持关注度,不要自己投的平台发生重大负面舆情,债转区利率干到年化20%+以后,自己还跟没事人一样,啥也不知道,那就太麻痹大意了,而且这类人其实也不太适合玩网贷。

(2)所谓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暂时不要增加新的投资,到期的暂时先撤 ,这个操作怎么都不会有损失。

(3)一定要做好精选分散,不要过于重仓某一平台,如果真的发生风险事故,过于重仓的对自己及家庭影响就太大。

 5、 最后来个吐槽。

 最近,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党委副书记易纲29日到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调研并主持召开座谈会,会上强调:加快制定促进小微企业融资措施。但我个人想说的是:真正缺钱的中小微企业,往往没什么值钱的抵押物,即使真有也早就抵押给银行,把信用额度透支光了。公司的股权等其它资产更不值钱,唯一值钱的估计就是老板个人的或者公司的房子。但现在网贷的政策规定是:允许同一借款企业去五家不同平台借款,且借款额度单个平台不能超过一百万,这个政策越往后弊端越多,无形中诱导多头借贷,增加了平台对借款人风险控制的难度,并且拉高借款企业融资成本和融资难度,现在北上广深的一套房子动不动就值数百万,甚至有价值过千万的。当一个小老板有五百万资金缺口时,如果拿一套价值过千万的房子跑去一家平台借一百万就把房子抵押出去,然后再跑去其它四家平台各借一百万,谁干啊?估计借款人和平台都不会同意。单个自然人可以去单个平台最高借20万,最多可以去五家平台借的政策也存在类似问题。

 既然上面大的政策方向是要加大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措施,那为什么不能允许同一借款企业可以去单个平台最高借500万,但借款总额不能超过500万呢?这样做即不会增加借款企业的杠杆风险,也不会增加更多的资金流向房产领域,还有利于平台和投资人识别和控制借款企业的风险,而且还能为有真实资金需求的借款小微企业省不少事,平台也能省出不少事了,何乐而不为之呢?

 喜欢个人文章的,欢迎“关注”个人微信公众号:大佛聊互联网金融(lsdf628),谢谢大家支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