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赖更少外物的生活很轻松很自由。
今天是一期减少依赖外物生活的小思考。
我经常会谈到「占有」物品的巨大成本,我们占有物品的同时也一定被物品占有着。
每样买来后来用不上的东西,不但会挤占我们的空间,还会通过杂乱的环境影响到我们的情绪、消耗我们的精神。
这点在《学会用很少的东西过一种符合审美意义的生活》中有充分的说明,是一个很重要的认识,没看过推荐阅读。
我更喜欢过一种只保留基本必须物品的生活。依赖更少,各种不必要的烦恼才会变少,我们才更能自由和放松地生活。
///
最近扔掉了两大包红豆薏仁粉茶。
因为经常容易感到疲倦所以被朋友说动,买了这种茶来祛湿。但我不是一个喜欢喝茶的人,而且没想到30多块钱居然有整整3大包90多小包,泡出来金黄色还挺好看的,就喝了一段时间,并无太多感觉后就再也没有泡过了。
剩下的那么多茶包就很碍事,但整理的时候,我居然犹豫了好几次都没丢。
(聊这件小事并不是要聊「祛湿」,我对这块完全不懂,只是借这件很普通的事情,聊聊生活日常背后的思考方式。)
其实不管祛湿也好、容易感到疲劳也好,最根本的方式都是合理的运动、饮食和休息,这些祛湿茶之类的「外物」最多是辅助手段。
但因为有了这个外物,和为了那个不确定的效果,我作为一个不喜欢喝茶的人喝了好几天的茶,并且在丢弃剩下茶包的时候动摇了好几次。
不敢丢弃和犹豫,是因为总觉得这是在把我祛湿后精神充足的美好效果也一并丢弃了。
这让我意识到,我又陷入到了加法的生活方式中,就是期望达到一个生活结果,总是第一时间想的是通过购买一个物品来实现。
但是绝大多数时候,这些没有经过深思熟虑买来的东西并不能达到期望的效果。
于是这个物品变成多余的累赘,哪怕及时醒悟快速丢弃了。这损失了金钱不说,还得承担浪费物品和又一次失望的精神负担,非常不划算。
《我的物品》纪录片
那不依赖外物思考方式是怎么样呢?
很简单,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还是拿祛湿这件事来说,如果我先思考下不依赖外物的方法,是不是立刻就能想到,下楼出去跑一圈出一身汗是最好的祛湿方式?
这种如无必要,勿增实体的理念,可以衍生到生活中很多事情上。
比如我之前很喜欢清单这类管理生活的工具,结果大量时间花在寻找合适的工具、学习使用工具、克服工具自身带来的各种问题上。
现在我卸载掉了全部的这些所谓时间和事件管理工具,就用最简单的Bear和MacBook自带的日历来记录管理所有的事情。
我的日历生活清单,刻意模糊了文字
还有前段时间开始经常做饭,打算买个围裙,结果在购物软件上花了很多时间挑选,因为厨房类的物品买来不用的次数太多了,迟迟不敢下单。
后来灵机一动,把去年夏天买的轻薄防晒衣拿出来当围裙挡油溅射,超级合适而且易收纳。
在不增加的物品的情况下,实现了更好的效果,这种时刻会很开心,这种愉悦远不是买了一个物品解决问题能比的。
所以,在生活中更多的运用如无必要,勿增实体的原则,真的是一个让自己生活变得自由和轻松的绝佳方式。
下次在想要购买增加实体的时候,请停下确认两件事情:
1.这个需求是必须的吗?最好的验证方式是先搁置2个星期,看是不是真的需要。
2.这个需求一定要通过增加实体的方式实现吗?有没有不依赖更多外物的好办法?
之前我一直想要买一个好看的喝水的杯子,最后我意识到,好看只是暂时的,我只是需要一个方便喝水的容器。于是继续使用用了2年多的膳魔师的保温杯,出门在家都用这个。
很多时候,极简就发生在这些转念之间。
写在最后:
占有了物品也意味着需要承担其带来的负担,所以,想要获得轻松的生活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对于外物的依赖降到最低的程度。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为此损失生活品质,绝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可以通过自己的生活智慧,在最少物品的情况下充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
摘抄中的几个故事和我今天说的例子都充分说明,只需要不多的物品我们就能把生活过得很有滋味。
最后的最后,想和大家确认个事情。
我自己因为是高敏感特质,杂乱和多余物品的存在对我来说是一种很大的精神负担。
但我看还有一类人是很喜欢收集,在《东京风格》中看到大量的人在房间堆满了书籍和CD ,我想其实不同人对于这种感受是不同的。
《东京风格》音乐战士的休憩
因此想要了解,你们会时不时感受到多余物品带来的负担吗?比如看到杂乱的桌面是怎样的感受?欢迎在留言区告诉我,非常感谢~
如果你觉得我的文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