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机器人“热闹非凡”
加入高工移动机器人行业群,加微信:15273031263,出示名片,仅限移动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链相关企业。
撰文 | 石头
3月以来,多家移动服务机器人企业助力上海抗“疫”。
达闼机器人以云端机器人分阶段部署了无接触配送机器人Cloud Ginger Lite、Cloud Patrol、兼具娱乐陪伴功能的人形机器人Cloud Ginger、方舱智能运营系统管理平台等科技方案。截至4月3日,达闼已成功部署了29台云端机器人。
钛米机器人为多个上海方舱医院部署了百余台抗疫医疗服务机器人,包括消毒机器人、药品配送机器人和医疗废弃物转运机器人等。
思岚科技已经部署132台H2配送机器人、10台F3垃圾回收机器人,服务近4000张床位,为临港集中隔离点提供日常餐食、药品配送和垃圾回收等工作。
擎朗智能首批筹集50台W3智能配送机器人支援临港集中隔离点,主要负责餐品、药品以及日用品的运输配送工作。
飒智首批25台智能抗疫递送服务机器人(重载版)已顺利部署,在短时内解决近3000张床位的定点供餐、送物、送药等;飒智智能移动消杀机器人在闵行区6个隔离点、医院、学校、福利院等关键场所作战。
行深智能已派出60多辆无人车和多名工程师深入上海十多个社区和五大方舱医院一线助力抗疫,缓解生活物资“最后一公里”配送压力。
……
相较于2020年,疫情常态化后的商用服务机器人在医疗场景的应用是否真的“成长”了呢?
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所长卢瀚宸曾断言,“对于入局者主要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准备长期在此领域耕耘的企业,他们着眼的是未来市场对高端医疗设备的升级改造,但是这一类企业相对较少;而占比大多数的厂家其实是在蹭热度,随着疫情进一步被控制,防疫机器人不可避免的会进入降温冷却期,未来一段时间,这个市场很有可能出现‘一地鸡毛’的场面。”
而发展至今,部分“蹭热度”的机器人厂商确实面临了“一地鸡毛”的境地,在2020年之后也未再涉足或推出更多防疫机器人产品,基本属于赔本赚吆喝,最后或退出或转型或跨行业领域发展。
根据调研显示,部分机器人企业未能继续发展下去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为了宣传,做“噱头”产品,而并非符合真正客户需求的产品;二是为了赚快钱,追求短期的利益;三是初创企业发展初期较迷茫,易“跟风”随大流。
回顾2020年,防疫机器人掀起了一波狂潮,多家企业纷纷加入了防疫机器人的生产队列,包括优必选、松灵、高仙、易普森、科沃斯、悟牛智能、博众机器人等商用机器人企业,斯坦德机器人、优艾智合、CSG华晓、仙工智能、木蚁等工业AMR企业,以及美团、京东、阿里、亚马逊、天猫等电商物流企业。
现仅有小部分企业在持续耕耘,思岚科技联合创始人/COO林凌表示:“相较于2020年,现多数服务机器人企业对于防疫机器人产品的思考会更加深入,在此前疫情刚发生时,给厂商反应时间较短,对于产品思考可能会比较简单,采用传统的1+1产品叠加的形式,即在移动底盘上集成各种模块进行应用,现在大家更多思考的是如何针对于特定场景打造有价值,能够真正解决场景痛点问题的最优解决方案。”
举例来看,针对高感染风险的公共场所——电梯,思岚科技推出“智能梯控系统”,采用智能云梯控管理系统以及无接触控梯管理系统,有效解决梯控设备在面临雨雪等恶劣天气和高层楼气压通信不定、电梯有“密钥”等难题,精准监测电梯状态,实现灵活且稳定的机器人多楼层移动作业。
而作为医疗机器人先行者之一的钛米机器人指出,过去两年不少医院已采用智能消毒机器人来执行重点区域的消杀工作,但仍处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阶段;单点2-3台消毒机器人的强防控并不能避免传播隐匿性强的奥密克戎变异株带来院感风险;医院需要从全院角度数字化智能化升级院感防控,以智能化的、全流程可追溯的院感工具去堵住院感风险敞口。
钛米机器人在青岛市建设智慧医疗产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重点之一就是为医疗机构打造全院的智慧化院感系统,实现7*24小时不间断地消毒,形成消毒工作过程和效果的闭环管理,减少患者和医护工作者交叉感染风险。
在抗击疫情过程中,“无人化”、“零接触”被高频提起,例如,在抗疫一线的集中隔离酒店或医院内,以往工作人员需要每天定时将餐盒送到隔离人员手中,以及餐后垃圾的回收工作等,频繁的人员接触,无形增加了疫情传播的风险。因此,能够实现无人化高效配餐、送餐,自行回收垃圾的机器人成为当下防控的有效“武器”。
近期,大族机器人、节卡、拓斯达、集萃等机器人企业先后对复合防疫机器人进行立项,或推出复合协作机器人产品。
4月1日,拓斯达携手赛特智能打造“隔离酒店防疫机器人”项目,将采用全程无人化运营的模式,利用无人车搭配协作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实现全流程无人化餐食、物品配送服务。据了解,该款机器人产品现已在广东地区实现落地应用。
拓斯达机器人事业部总经理张朋指出:“复合防疫机器人看似一个标准产品,但实际上更像是一个自动化解决方案。对于政府或酒店管理者而言,他们需要的是‘零接触’的无人化送餐方案,即从餐的输送、消杀、回收生活垃圾的一整套流程。目前市面上更多的是‘半自动化化’的人机协同作业,为降低病毒的感染风险,通过复合防疫机器人替代人的‘手脚’,是解决目前隔离酒店场景刚需的有效手段之一。”
4月9日,大族机器人基于防疫酒店、隔离酒店的需求研发出了STAR-L疫区无接触配餐机器人。该款复合机器人可一次满足40盒饭菜,配送容量大并具有保温功能。机器人可根据酒店实际入住人员进行定点配餐,以及根据一间房内实际入住的人员数量进行定量配送。
今年初,节卡机器人联合上海宏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推出医学检测复合机器人。目前,此款机器人已经量产,并进入最后的调试阶段,近期将交付上海某医院进行核酸检测。
据了解,医学检测复合机器人可实现在实验室等狭窄区域内的自由移动作业,并配合智能冰箱、样本处理自动化模块、核酸提取仪等设备实现样本、试剂等物料的快速取放和移载,将大部分重复、易出错、易感染、高污染、劳动强度大的检测工作包揽在身,能够显著降低检测风险,提高检测一致性。
集萃智造打造的复合机器人,可代替人工承担垃圾的收集处理工作,实现垃圾处理无人化作业,不断将收集的垃圾送到指定回收点。
综合来看,复合协作防疫机器人是应当前防疫新政策下“无人化”、“零接触”而生的产物,能够有效避免人际接触的病毒传播,同时其“手脚”结合的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人力,完成医学检测、回收垃圾、配送餐等工作,有效缓解人员紧缺,降低疫情传播风险。
但对于复合防疫机器人这一新兴产物,行业内是见仁见智,议论纷纭。
相对于服务机器人,林凌认为:“复合机器人虽能解决部分场景下的需求,但其也存在着“天生不足”——第一个是产品造价高,现居于防疫机器人的中高位水准,与无人配送方案相比,并不具备价格优势;第二个是产品对技术人员要求高,其涉及移动底盘和机械臂的调试、重复定位精度等技术问题,同时由于实际环境复杂多变,这对于机器人的环境适应性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复合防疫机器人或是目前产品的一个发展方向,但这个方向的批量落地可能至少还需要3-5年的时间。”
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分析师蔡庆伟对“当前复合防疫机器人价格普遍较高”这一观点表示认同,他表示:“复合机器人具备移动+操作双重属性,显然有着覆盖室内配送机器人、垃圾回收机器人应用场景的潜力,但复合机器人不管是技术上还是应用上都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契合防疫的部分场景,但与室内配送机器人、垃圾回收机器人等产品相比,在性价比层面远没达到商用门槛,目前各企业复合机器人的防疫应用更多是作为宣传手段。”
总体而言,无论是复合协作防疫机器人,还是消毒、测温巡检、配送机器人等机器人产品,其最终目的均是为了满足终端用户的需求,因此产品好坏不妨交给市场来定夺。
近年来,防疫机器人所处的商用服务机器人赛道正逐步跨过市场培育期,开始进入场景规模化落地阶段。
调研数据显示,相比于前些年百台级别的年出货量,商用服务机器人近两年主要厂商出货量开始翻倍式快速增长,部分厂商的年出货量达到数千台,累计出货量过万。
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271.5亿元,同比增长40.89%。2017~2021年,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的年均复合增速近30%。
短期来看,随着疫情常态化的发展,由疫情带来的影响已深入人心,必然会提高大家对公共卫生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在这场疫情拉锯战中,国内清零政策等严格防疫标准的执行,也会促使政府或企业增加对防疫机器人的需求,届时中国商用服务机器人也将获得更广阔的应用空间。
点
“阅读原文”领取2022年高工机器人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