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际日报 | 廖建裕:新加坡采用“华语”还是“汉语”?

国际日报 巴厘之窗 2022-06-08


廖建裕


  《联合早报·言论》530日发表一篇有关香港中文政策的文章,作者批评港府中文政策的失败,呼吁香港政府应该好好学习新加坡的双语政策,并且说新加坡的做法是长期展开“讲华语运动”“引进中国的汉语拼音方案”和“采用中国的规范汉字”。

  在引述新加坡的例子来讨论港式中文的规范化与标准化,应该分清楚新加坡提倡的是“华语”,不是“汉语”;学校里学的是“华语”,不是“汉语”;新加坡的华族母语是“华语”,不是“汉语”;而新加坡的其中一个官方语文是“华语”,不是“汉语”。

  华语和汉语有何区别?东南亚国家的华人为何不用“汉语”这个名称,而用“华语”?

  无可否认,汉语和华语都是中华文化的产物,数千年的中华文化在中国的土地上茁壮长大,也在中国以外的地区开花结果。海外华人长期在中国境外,和中国有别的环境中生活,融入非华人的社会,遇到了不同的事物和经历,开始发展自己独特的语汇,甚至也具有自己的表达方式(语法),所以不可能也不应强求与中国的汉语一模一样。

  在东南亚区域,尤其是新马地区,已经形成独特的华族语文。如果比较李宇明主编、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全球华语大词典》(2016年,第一版),和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写、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2007年,第五版),就可以发现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虽然有共同点,但更重要的是不同点在于《现代汉语词典》里没有收录的华文词汇。如果以《现代汉语词典》为规范,导致那些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流传已久,如今还有无数华人使用的丰富语汇不可应用,那不是削足适履吗?其实,新马的华族在各自的国家民族建设过程中,都在努力地保留自己的母语,包括《现代汉语词典》里所没有收录的词汇。

  新加坡是个多元族群的国家,政府规定新加坡华族的母语是华语。在建设民族国家的过程中,新加坡的三大族群华族、马来族和印度族,都在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化。华族的母语也备受关注。政府还特地汇集新加坡华族通用的华文语汇,让华裔倍感亲切。

  这些语汇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都无法找到,例如巴刹、德士、甘榜、五脚基、鸡饭、鸭饭等。如果以汉语为规范,这些在民间流传已久的语汇就要让位了。这既不合情也不合理。

  其实,以《现代汉语词典》作为圭臬,来说明本地的事物,常使人有一种词不达意的感觉。

  最近,我和一个编辑朋友因为翻译有关蜡染花布batik的文章,交换了意见。我将batik译成峇泽,这是印度尼西亚早期的译法。它是根据福建话音译,即峇(ba)泽(tiktek)。至今印尼的华文报还沿用这种译法。中国驻泗水总领事馆也用过“峇泽”。但这个编辑朋友反对。他说,文中对batik一词的翻译应一律改为“巴迪克”,不译为“峇泽”。峇泽为早期在东南亚用的译名,“峇”字已极少用,且其标准字音为Ke,不是BaPa。前几年,印尼驻广州总领事馆举办batik展时,中文海报就用了“巴迪克”。

  然而,这篇文章既然是有关印尼华人,以峇泽作为batik的译法,无可厚非。但是,基于印尼以外的地区如今很少用“峇泽”,而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而具有权威的《全球华语大词典》也没有收入此词,我同意斟酌一下。

  《全球华语大词典》中虽然没有“峇泽”,却有“峇迪”一词(第24页),并注明此词用于新马泰印尼等地。《全球华语大词典》也有收录“峇迪画”一词,还收录不少以“峇”开头的词汇。因此,折中的办法就是把“峇泽”改作源自中华语汇的“峇迪”。这个译法不仅传神,也具有南洋色彩。况且,《全球华语大词典》已经收录这词。

  这个编辑朋友还是认为,以《现代汉语词典》为准,“峇”字已经遭淘汰。“峇”字在中国大陆已经极少用;更直接地说是已经没有用,其音也改了,所以我们不能再用“峇”这个字,所有的“峇”字必须改作“巴”,才符合“现代汉语”的标准。因此,“峇厘”也规范成“巴厘”。

  然而,为了与中国的汉语用法统一,硬生生地以“巴迪克”取代“峇迪”,这样的“规范”是非常片面的。为何坚持汉语规范而削减丰富的中华语汇,让它变得贫瘠无血?

  此外,在东南亚的语言中,许多尾音都不拼出来。巴迪克的“克”字,念起来非常别扭与非本土化。其实,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也没有收录“巴迪克“一词。

  然而,《全球华语大词典》却有“巴迪”(第22页),其说明:同“峇迪”,用于马来西亚等地。至于“峇厘”和“巴厘”两词也有收进《全球华语大词典》里。词典上这么说明:巴厘,同“峇厘”,著名旅游地,用于大陆等地(第22页)。

  很有趣的是,《现代汉语词典》并没有收“巴厘”一词;峇厘,同“巴厘”,用于港澳台新马泰印尼文莱等地(第25页)。显而易见,将“峇”改成“巴”的词汇,并没有广泛地在东南亚流传。

  语言是活的,“峇”这个字至今还在中国以外的中华文化圈里广泛应用,它并没有“作古”。为什么我们一定要盲目地跟随一些“专家”,非改它不可?难道“规范”就是要海外华人放弃他们熟悉的词汇吗?

  试问,如果把“峇峇”一词改成“巴巴”,我相信无人会知道这是何物。为了规范而不许用“峇”字的做法,从政治学的角度来看,是一种语文的“霸权”,也使丰富的中国文字贫瘠化。

  东南亚的华人用“华语”而不用“汉语”,反映了东南亚土生土长的华裔,对于祖传的语言有深刻的感情。这也可能与区域和国家的认同息息相关。

  (作者是新加坡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资深访问研究员,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兼任教授。)






今日头版





《国际日报》APP





《国际日报》手机新闻网站

提示:点开二维码,长按二维码,再点“识别图中二维码”。





《国际日报》手机电子版

报纸原版面呈现,具有放大阅读、浏览版面、按日期搜索、多种社交媒体转发等功能。

提示:点开二维码,长按二维码,再点“识别图中二维码”。


近期《国际日报》微信版 链接

印尼解封疫情强力反弹 新增病例单日创新高

疫情过后忙选举 内长促各地及时支付选举拨款

这篇短文让你了解 华文在印尼的历史与现状

雅加达延长PSBB至6月底 同时为重启经济开绿灯

经济因疫情受重创 印尼采取措施复苏振兴

印尼“巴独”头目落网 警方公布其九宗罪

印尼龙目岛发现罕见病例 出生6天女婴确诊感染冠病

印尼宗教部长:陆续开放宗教聚会场所

雅加达开斋节后返乡回流车辆大增 引发担忧

佐科总统指示将雅万高铁延伸至泗水

印尼将在新常态下开放国内旅游

《巴厘之窗》为印尼《国际日报》唯一官方新闻公众平台,《国际日报》是印尼最大华文报纸,《人民日报·海外版》随《国际日报》在印尼落地发行。印尼《国际日报》与美国《国际日报》均由熊德龙博士创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