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订阅周知鱼
大家好呀,我是周知鱼。
不少人在后台问过我“怎样才能过稿?”,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而且一两句回复也说不清楚。
所以今天分享作者雯帆的文章,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我写稿近半年了,但写一篇文章仍然无法做到一气呵成。有时候思想如决堤洪水倾泻而出,但写出来的东西却离题千里;有时候又灵感枯竭,提笔即卡顿,半天也憋不出一个字来。写作遇到瓶颈时,我习惯去研读一些公众号的签约作者专栏文章,分析其成文架构,并试想同样的话题我会怎么写。优秀的写手都有一双善于观察生活的眼睛,他们往往能从生活中一件芝麻大的小事入手,逐步深入,升华观点,整篇文章行云流水,紧扣主题,又内容丰富。我不禁思考,他们是如何做到将一件生活小事变成一篇完整文章的。我在撰稿时,时常也会有这样的苦恼。生活中的很多小事,会让我产生一些思想碎片,但描述完事件后,最多一两句论述就能将看法发表清楚,很难将其延伸至一篇1500+字的文章。但绝大多数公众号对字数都是有基本要求的,达不到字数门槛的文章只有被拒稿的下场。经过一次次地实战演练,我逐渐摸索出一些方法,可以有效地将碎碎念变成完整文章,在我思想卡壳时帮助我提高写作效率。同样一件事,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我们可以从一件小事中提炼出几种不同的观点,再选择其中一个展开论述。前段时间我写了一篇文章,在一个百元稿费的公众号上稿了,就是围绕我在微博上看到的一个热搜事件展开的,事件大致如下:95后女大学生辞去高薪工作,回到老家广西桂林农村帮家人干农活,她用短视频拍摄家乡的小牛,在网络上意外走红。未来,她打算教乡亲们拍短视频,将家乡的土特产销售出去。围绕这个事件,就能衍生出很多不同的观点,可以从正面评价,也可以从反面看待,举例来说,我从中提取了三个比较正能量的观点:如果每个观点都想提及,文章就容易跑题。因此,只选择其中一个角度切入,再去搜集相关的素材,就可以紧扣中心思想。比如,我就选择了第一个观点,写了一篇文章《趁年轻,勇敢去改变吧》。从热搜事件引入,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结合自身经历讲述改变为我带来的好处,又列举了一些名人通过勇于改变获得成功的案例,最后呼吁大家走出舒适圈,追求更好的自己。整篇文章的成型都很流畅,写完之后有一种畅快淋漓的感觉。框架是一篇文章的骨骼,如果没有坚挺的骨骼,即使血肉再饱满,文章也是站不住脚的。我刚开始写文章的时候,总喜欢想到哪写到哪,或是先把自己支离破碎的想法都记录下来,等达到一定字数后,再去谋篇布局,将零碎的语句整理成一篇完整文章。然而,没过多久我就发现,这种写作方式有很大的弊端。好一点的情况是,零碎的想法凑够了一篇文章的字数,但是,文章前言不搭后语,句与句之间是断开、跳跃的,逻辑不连贯,读者读起来也是一头雾水。大多数的情况则是,这些只言片语无法再进行扩展,最终都变成了一篇篇只有八九百字的废稿。后来,我不再着急动笔,而是先在头脑中构思出一篇文章的大纲,落到纸面上,再完善每一部分的细纲,最后再去填充内容。这种方式的好处就是,确定的框架可以倒逼自己搜集相应的素材,写文章的时候有了明确的方向感,不容易跑偏。在搭框架结构时,还要注意每一部分之间的逻辑递进关系,不断升华主题。比如,上面那篇关于勇敢改变的文章,我就用了“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的结构。不同文体有不同的结构,这个话题也可以使用并列式结构,每一部分提出一个勇敢改变的具体操作方法,文章就从观点文变成了干货文。有时我们写一篇完整的文章很费劲,可能是因为过分关注局部,在细节处花费精力太多。我在写作时就有点强迫症,总喜欢细抠每一句话、每一个用词,同一个意思我都要换好几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写完一段还要再回过头整体看一遍,看顺眼了才能继续往下写。结果,写作效率极其低下,有时候半个小时才写了几个字,大大增加了完成一篇文章的时间成本,本来有想法也在不断返工当中消磨殆尽了。意识到问题之后,我开始调整写作模式,先放眼全局,再着手细节。一口气将要表达的内容都写完之后,再精雕细琢、补充完善。其实,当整篇文章成型后再修改,心情是比较放松的,效率也会大幅提高。好啦,以上就是我总结的3点成文小窍门,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写作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每篇文章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打磨,形成一个个属于自己的优秀作品。最终,这些作品也会给予我们相应的回馈,让我们遇到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友,或是在不断直面内心、反复思考中自我提升。最后分享一句我很喜欢的话:“工者谓之精,千雕万琢,心承之而不折;匠其运乎神,一创一造,思新之如春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