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票房不如去年怎么办? | 猛侃专栏
文 | 鹏翔、师烨东
一季度结束,国内总体票房186亿,再次超越北美成为全球第一,对比国际市场来看,算是一个不错的成绩。
不过和国内去年的一季度相比,票房减少了16亿,同比下滑了8%;观影人次从去年的5.6亿人次下滑到了今年一季度的4.8亿人次,同比下滑幅度达到了14.5%——这其实引来了不少担忧,尤其包含春节档的一季度是全年最重要的档期,如果今年一季度的人次和票房双降,那么今年全年的票房还会继续增长吗?
观影人次的减少是从去年开始的。2018年票房增幅虽然有9%,但是人次的增幅已经只有5.5%了,电影市场也从票房增长跟不上银幕增长,变为了人次跟不上票房,票房跟不上银幕。考虑到去年的意见里曾经提到到2020年要8万张银幕,因此未来人次、票房和银幕数量之间的差异还可能被进一步放大。
《关于加快电影院建设 促进电影市场繁荣发展的意见》中的发展目标
所以,从逐渐差异的数据差来看,现在中国电影市场的核心矛盾,是基础设施已经扩张了,但是好的内容供给没跟上,增量的消费者也没有培育出来,因此影院/银幕数量、票房和观影人次逐渐出现了倒挂。
千万不要指望“口红效应”能带来电影票房上的增幅,这对于中国电影产业来说一定是一个伪命题——且不说去年的观影人次其实是下降的,无论是上世纪30年代美国的经济危机时期,还是2008年的次贷危机,互联网娱乐都没有发展起来,因此在美国整体经济下滑的时候,电影都会是一项性价比比较高的选择。
在2019年的中国呢?只要有网络,你可以玩免费的“吃鸡”、《王者荣耀》,可以花十几元买一个月的视频网站VIP然后在上面挑高分电影慢慢观赏,或者是拿着手机刷一下午抖音,他们任何一项都会比看电影更具性价比,更能打发时间,也风险更低,因为你不知道自己花50~100元去影院看的影片是否会让自己怒气冲冲。
2018-2019年票价对比
观影人次降低一是增量人群流失,二是因为存量人群频次降低,看起来去年开始票价的提升是主因,但是本质上讲,最核心的问题是优质内容供给不够,虽然这二者之间并不能完全隔离开来。
无论是三四五线的增量人群,还是高观影频次的影迷,票价提升后,大家都会在影院更加在意性价比这个问题。电影市场飞奔这几年,观众总体看得电影多了,审美迅速提升,流量明星和烂片难糊弄人了。在此背景下,票补大量消失,以前9块钱看一部电影,即便是烂片,很多观众也会觉得,“还行,还凑合”;但是90块钱甚至在四线城市30块钱看一部电影,没有打动人心的故事与良好的视听享受,在本身审美提升的基础下,大家的评价标准还会严苛更多。
而且我们能感受到的票价变化很有可能是比平均统计数字要高的,尤其在一二线城市。2016年到2018年,拓普电影智库上的平均票价,每年只涨了一元钱。但是我们能感知到的票价上涨幅度可能是超过20元的:
首先三四线城市新开影院的低票价可能拉低了平均统计数据;其次统计票价数据的时候,账面票价是包含了票补的,但是这20元票补挪走,消费者实际感知到的变化就会远超统计数据。事实上,2018年开始,我身边的影院,即便是2D电影票价基本都超过了50元,作为一个17年大概一周会进两次影院的从业者,我的观影频次从去年的一周一次下降到了今年两周一次左右。
人次下滑看起来是一个无解的难题,至少在今年是。存量人群需要优质作品才会提升观影频次,但是今年是优质国产片的小年,尽管进口片的引进进一步放宽,但是同样面临着观众“吃腻”的风险;而增量人群对内容宽容,但却对价格敏感,猫眼如今也上市,猫淘都会追求收益,不会再有大规模票补,片方做票补的收益如今也很低,因此大规模的低价票也很难再看到了(点此阅读:暑期档后市场惨淡,票补消失后电影院去哪里找观众?)。
比解决观影人次更值得担忧的,是影院的生意。
今年一季度虽然票房和人次下滑,但是影院的总场次是同比增加超过20%的,场均人次也下滑到了近几年的一个最低点,目前不足15人,平均单厅收益也降到了近年来的低点。去年票房超过500万的影院只有4100家,甚至有超过2000家影院票房不足100万——如果开始严查偷漏票房,今年一定会有一批小影院倒下。
不过从去年到现在,除了背后有地产的新锐影投,现在也没有太多人说扩张了,大家都在想着怎么提升品质,怎么活下去赚钱。今年什么样的影院会活得好?有商业地产的,会好过很多,因为成本低;培育出来自己固定受众的,可能会逆势前行。
过去两年我们一直对一些致力于培育观众口味的影城保持着关注,在长达几年的时间里,这些影院通过举办小型影展、做观影活动、排映特色影片等吸引着城市中影城周边的核心人群,不断培育自己的文艺片受众。在整体市场下行时,他们可能有着更低的降幅,甚至在周边影院出现大幅下滑时,他们还能保持票房的增长。
同理,未来能把服务的差异化做好,有一批属于自己影院的固定用户,那么也会是影院“过冬”的重要办法,在过去几年下游的飞速扩张之中,很多影院都忽视了服务的重要性。未来的下游市场一定是分化的,影院就像股票,大盘普涨时,所有影院都跟着吃肉;行情不好时,就看各自本事了。
影院就像股票
银幕数这两年可能还会以一个一年一万张的速度来扩容,从人口基数和人均银幕比例来看,我们可能是需要这个数字的;不过在现阶段内容供给没跟上的情况下,或许可以考虑把更多的重心放在扶持真正优质的内容和培育观众上。
在今年的年度盘点稿件里,我们就写到,从一个产业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不用太过于纠结一两年的票房成绩,没有哪个产业能永远保持超高速的增长(点此阅读:600亿电影票房之后,我们对2019年谨慎乐观 | 盘点2018①)。票房和人次的降低,都是可以度过的危机,长远来看,扶持好的内容,引导产业健康发展,比一两年的票房得失更重要。
当然,今年票房未必会比去年低。今年是建国70周年,献礼片不断,其中不乏大导演、名演员参演的影片。2018年,《厉害了我的国》作为一部纪录片,在院线拿到了4.8亿的票房,创下了历史记录,也昭示了我们在主旋律电影上的票房潜力。所以说,对于票房来说,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我们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