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和一个做自媒体的朋友聊天,谈到这场疫情,对人们心理层面的打击。他说,看资料上说,据不完全统计,受疫情反反复复的影响,全球增加了4000万抑郁症患者。“很多人真的抑郁了,我在跟朋友聊天时,发现一个普遍现象,那就是大家对未来对明天,很悲观,很多人不想奋斗了。”他说。我不太愿意给身边人传递悲观信息,就故意逗他:“不想奋斗,说明你的朋友们都比较有钱。”我这句是调侃,但也有真相:只有不差钱的人,才有资格说“不想奋斗”。差钱的人,尤其是活在底层的父老乡亲,阳过后没有好利索,就赶紧重返工作岗位干活赚钱了——一家老小都等着他赚钱吃饭呢。结果,他说,还真不是自己的朋友圈有钱,而是通过这场疫情,很多人看透了这样一个真相:个体的拼命努力,在时代的翻手覆手间,很多时候是没有意义的。比如,那些著作等身的教授,那些引领行业的院士,他们不比我们优秀吗?不比我们能干吗?不比我们有钱吗?但,小小的一个新冠病毒,就把他们带走了。不仅他们,还有我们身边很多悄无声息离世的素人,被死亡带走时,就像草木凋零一样悄无声息。在生死面前,再拼命再努力还有什么意义呢。我和朋友的聊天记录他说得很真诚,也很有道理。过往的岁月里,我们也总是谈这么一个观点:健康是1,其他都是0,没有了健康,其他拥有再多还有什么意义。但是,道理和人生之间的距离,还隔着需要经历才能领悟的切切实实的感受。我们看着一个个熟悉的面孔,被瘟疫和病患呼啸带走后,才在告别失散中,切身感受到健康的重要。但既然健康如此重要,死亡随时会来,我们还要不要努力呢?我想讲两个故事。 ●●●一个是,认识多年的一位兄长。有一天,他忽然找我咨询,说他出轨了一个女人,而且他妻子也发现了,两个女人都在要挟他,他很为难。他出轨的诱因,说出来很多人可能无法相信:人到中年的他,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内,先后失去了两位好兄弟。且这两位好兄弟,都是和他一起长大的发小。这种来自身边的同龄人的猝然离世,让他在震惊之中,体味到了人生无常的可怕。恰好那段时间,他有个暧昧对象,天天对他嘘寒问暖,他就用出轨把这段关系坐实成婚外情。说句不太文雅的话:作为一个男性,他在闻到死亡威胁的时候,蓦然发现自己此生只和老婆发生过性关系,只在一个女人的怀抱里流连过,顿时觉得很亏。他没有想到的是,更亏的是,他睡了那个暧昧对象后,他才知道自己招惹的不是善茬——这不是今天我们要讨论的内容,我先摁下不表。另一个,是我采访过的一位高中老教师。这位老教师,培养出很多优秀的学生,也获得过省市很多荣誉。他退休的第二个月,被检查出癌症。手术之后,身体稍微好点儿后,他开始着手写一本书,就是把自己教学中的积累,以文学故事的形式,写下来。他不顾家人的劝阻,每天都要坚持写3000字以上。写好后,他又仔细校对了很多遍,自掏腰包找人把书本出版。他出版书本,不是为了钱,甚至还赔钱,也不是为了名,他已经不需要名,就是为了对自己近40年的教书生涯一个总结。我当年采访他时,他的身体还好,他计划着带老伴出去旅行,制定了一个行走全国的计划。他说,年轻的时候,他陪老伴的时间很少,觉得对老伴有愧。后来,采访结束后,我们之间也中断了联系。我希望这位老教师和老伴都好。 ●●●同样面对死亡威胁,两个不同的人,作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一个选择了及时行乐的堕落,一个选择了争分夺秒的补救。我不愿用“好坏”的标准,去评价这两种不同选择。我更想表述的是:其实,死亡威胁,从来都没有远离过我们,只是静好岁月里,我们忽略了它。大疫过后,你是向左走,还是向右走,都是可以的,因为人生不止一种活法。但如果可以,我想分享给你一本书,叫《活出生命的意义》。作者是我喜欢的心理学家之一维克多·弗兰克尔。弗兰克尔是犹太人。二战期间,因为犹太人的身份,他和妻子、母亲、兄弟,都被送到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在集中营里,他包括妻子在内的所有家人,都被纳粹残忍杀害。只有他一个人活了下来。他不仅活了下来,而且还在集中营里,凭借顽强意志和高度自律,写出了《活出生命的意义》。在这本书里,弗兰克尔告诉我们,找寻生命意义的三个途径:工作、爱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工作,让我们有成就感。爱,让我们得到归属感。而克服困难的勇气,让我们活在当下的事实里,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活在想象的懦弱里,逃避困难。愿读到这篇文的你,好好工作,认真去爱,活成勇敢而非完美的人。愿远方的你,挺过大疫,活出生命的意义。—— E N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