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云如何评点林彪和四野?

刘伟 四野子弟 2020-09-13

点击上面“四野子弟”关注公众号

编者寄语:


多少叱咤风云的事件消失在历史的迷雾中,多少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凋零在时光的长河里......


记录在,记忆就在。记录在传播,记忆就在传承。

您的关注、转发和留言是“四野子弟”公众号坚持的动力。



陈云指出:“林彪没有垮台前,四野很吃得开,尾巴翘到天上。林彪垮台后,四野有点抬不起头来。其实,四野还不是关里派去的军队,还不是党的军队?林彪是林彪,四野是四野。”

 

怎样看待林彪在东北解放战争中的作用?

 

“九一三事件”后,林彪成了千古罪人,人们不敢说或不愿提林彪在东北乃至全国解放战争中的贡献。关于这个问题,1977年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对《中共党史陈列》审查时,陈云针对辽沈战役如何反映的问题就说过:“林彪没有垮台前,四野很吃得开,尾巴翘到天上。林彪垮台后,四野有点抬不起头来。其实,四野还不是关里派去的军队,还不是党的军队?林彪是林彪,四野是四野。”在《意见》中,陈云进一步指出:“林彪作为四野的司令员,在当时正确的地方,我们也不必否定。”为此,陈云多次就《辽沈决战》一书的编写工作召集有关同志座谈或致信转达意见。

 

1984年1月11日,陈云复信张秀山,指出:可以将《辽沈决战》一书的编辑规划连同对编写《辽沈决战》一书的意见,上报中共中央书记处审批备案,但不必转发文件。参加撰写回忆文章的人也不要太多,要找有代表性的人写。他在信中还指出:要吸收四野一纵的一二篇文章。除了在“文化大革命”中跟林彪干了许多坏事的人,其余的人不要使他们因为过去曾是林彪的老部下就抬不起头来。林彪是林彪,林彪的老部下是林彪的老部下。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当采取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

 

同年9月15日,陈云接见参加《辽沈决战》编审工作的肖华。当谈到林彪问题不好处理时,陈云指出:“林彪开始也说过要‘死守马德里’,但后来改变了意见,不主张占大城市了……林彪那时从四平、长春撤下来是对的。但林彪也有错误,主要是在辽沈战役中,打下义县后他不敢接着打锦州,而要回师长春。在这个问题上,毛主席和他之间有几十封电报,争论很厉害。最后,他接受了毛主席的作战方针。所以,在写辽沈战役时,要讲到林彪的作用”。陈云这样分析林彪在东北解放战争的历史作用,把功过是非都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来评论,不仅令人信服,而且为人们如实叙述这段历史做了示范。不仅如此,陈云还指出:“要把林彪和林彪的部下加以区别。以前有一个时期,林彪的老部下很神气,现在又有些灰溜溜。这本书中附的当时党政军负责干部名单,要把他们的名字也列上,说明他们对解放东北作过贡献。”陈云的分析体现出一种“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历史观,这种求真务实的历史观极富指导价值和启迪意义。这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的编撰工作中即可见一斑。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开始编纂。1983年2月,经中央批准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人民解放军军事人物名单中列入了林彪的名字。但是,在编撰工作中遇到了一个难题——如何对待林彪这个人物。怎样写林彪这个历史人物?对林彪在历史上的功绩写不写,怎样写?

 

1985年2月21日上午,《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编写组关于编写林彪条目的情况和遇到的问题向黄克诚(抗日战争胜利后,黄克诚率领新四军第三师进军东北,而林彪担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后来担任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并任东北军区、东北野战军、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汇报。听了汇报后,黄克诚郑重地谈了自己的看法:“我知道写这个条目有很多难处,轻了不行,重了也不行,是很费力的事。关于对林彪的历史如何评价,从前没有人讲过,最近陈云同志在谈如何编写辽沈战役回忆录时讲到这个问题。这个材料你们大概看到了。”“你们写人物志,要学习司马迁,他在史记中写了一大群历史人物。你们现在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用历史学者的态度,去评价历史人物。不要用过去党内斗争中开斗争会的那种过火的语言,揪出一个人就把他的历史功绩一笔勾销了。不能只看一面,要看两面,要全面地观察,作出全面的评价,写出历史的真面貌。不要受‘文化大革命’中和‘文化大革命’以前的一些传统说法的束缚,要打破这个束缚。林彪死了十几年了,对他也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写他的历史。这是我的想法,我也没有把握,你们征求我的意见,我就把我的意见告诉你们,请你们考虑。林彪在我军历史上是有名的指挥员之一,他后来犯了严重的罪行,受到党纪国法的制裁,这是罪有应得。但是在评价他的整个历史时,应当分为两节,一节是他在历史上对党和军队的发展、战斗力的提高,起过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后来他对党、国家和军队的严重破坏,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这样,两方面都写明确,不含糊,才符合历史事实。”“总起来说,我的意见就是要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用历史学者的态度,来写林彪的历史,好的、坏的两方面都写,不要只写一面。”

 

在黄克诚谈话之后,同年3月13日,时任中央军委常务副主席的杨尚昆,在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纂工作会议上谈到怎样写林彪的问题时说:“林彪,他最后走上了叛国的道路。但不能因为他叛国,就对他一概否定,而不作全面的、历史的评价。林彪在中央苏区,在长征路上,在抗战中,特别是在东北解放战争中,还是有功的。陈云同志在谈编写《辽沈决战》一书时曾指示,对林彪还是要实事求是地写。我们对待历史人物,不能因为一个人犯了错误就否定一切,也不能因为一个人一时正确就写成一贯正确。”至此,“林彪在东北战场是有功的”遂成定论。

 

可见,在怎样看待林彪的功过是非,特别是如何评价其在东北解放战争中的作用这一问题上,很多党内、军内资深的老同志与陈云的基本观点不谋而合,即“共产党是做事业的党,共产党员是做事业的人,做事就不可能没有错误。无论何人,哪怕他再高明,哪怕他很有本领,但还是有犯错误的可能。”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地全面地评价错误路线下党的作用和广大党员的作用,克服所谓“路线错了就一切都错”的形而上学的历史观。唯此,才能真正把历史立全面、立准确。(节选自《党史纵横》)


【原创文章】


征稿

传播部队历史 凝聚部队子弟

分享您的自豪 分享您的感悟 

  记录在,记忆就在  

记录,对父辈是最好的感恩

记录,对自己是最好的负责

记录,对晚辈是最好的教育

  记录在,记忆就在  

父辈往事/自己故事/子弟活动

欢迎投稿:siyezidi@126.com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四野子弟”

欢迎转发  欢迎留言

点击底部“阅读原文”精彩继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