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难得的部队嬗变史“样本”:原来如此曲折

四野子弟 2020-09-13

点击上面“四野子弟”关注公众号


编者按:


这支部队及其遗部在争战大东北、入关南下、抗美援朝、守护南疆、对越自卫还击战、也门撤侨、亚丁湾护航等任务中都有出色表现,从中可以管窥那个时代、那代人的传奇、曲折和艰辛。


编者寄语:


多少叱咤风云的事件消失在历史的迷雾中,多少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凋谢在时光的长河里......


记录在,记忆就在。记录在传播,记忆就在传承。

此刻,历史的尘埃扬起,你,想起了什么?


你的关注、转发或留言是我们坚持的动力。


 

一、诞生在松花江畔

 

1945年9月,为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向东北发展,并争取控制东北的战略部署,由新四军第2师、第3师和山东军区调往东北的一部分部队,分别进至哈尔滨以东、以南和肇东、肇州、肇源地区,与当地抗联、县大队、保安队等合编成武装团队,分别在北满和西满军区领导下,参加当年冬至1946年10月的剿匪作战,建设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1945年11月中旬,松江军区正式成立,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供给部、卫生部,并以哈尔滨市为中心,划分哈东、哈西、哈南、哈北4个军分区。松江军区机关以后沿革为49军的军部。

 

1、145师前身情况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东北抗日联军李兆麟将军率部配合苏联红军,先期进入哈尔滨。李兆麟派李忠义等人到阿城、玉泉建立保安队,扩充部队力量。10月26日,中共滨江地区工作委员会派何延川等人接收阿城,组建县保安队130人,11月保安队扩充达1300余人。哈东军分区司令员温玉成率领260名军队干部到阿城接收整编部队,建立了哈东保安第1、2、3团,共1600余人。温玉成带来的主要来自华中新四军军第2师抽调的两个团架子(有干部无士兵),一个给哈东分区,一个给了哈北分区。因此干部配备很强,但部队基础弱,需要通过整训和作战锻炼来提高战斗力。1团(团长阎冲)驻阿城,我党力量很强,一直是哈东分区的主力。2团(团长李忠义)驻玉泉,前身是抗联收编的玉泉自卫团,成分混杂,思想不稳。3团(团长刘明久)也驻阿城,基础较好,但上层有不轨思想。

 

此时,国民党“接收大员”也到了哈尔滨,将敌伪、汉奸、特务、土匪等收编为国民党东北第3先遣军、第8挺进军等,招摇撞骗,抢劫民财。还采取“先当八路,后当中央”的挖底战术,派特务混入哈东分区的新编部队内部,杀害干部,组织叛乱,破坏根据地的巩固和建设。1945年10、11两月,保安2团先后三次发生叛乱,拉出叛兵300余人,但原先我党派出的干部都跑了回来。因此,哈东军区撤消了保安2团的番号和建制。而保安3团也不稳定,团长刘明久原先是大地主、伪满警官。与国民党特务勾结,杀掉我连排干部10余人,拐走70多名战士,后刘明久被捉住处决。因3团战士基础好,但缺少干部,于是将团长换为内战时期就当过红28军特务营副营长的陈克明,张初任参谋长,政治处主任余朝阳,这三人均为红28军老战友,在他们的带领下,3团经过整训和剿匪斗争的考验,战斗力很强。

 

1946年初,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和中共松江省工委先后发出剿匪工作指示,决定在最短时期内,坚决彻底肃清土匪,发动广大农民,建立巩固的后方,支持长期斗争。东北民主联军在地方武装的配合下,与国民党的先遣军、挺进军及土匪,经过多次围剿战斗,在阿城县境内很快歼灭国民党军队及土匪。1945年12月至1946年8月,共歼灭敌匪1000余人,俘虏267人,击毙大小匪首208人。剿匪平乱斗争的胜利,保卫了阿城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推动了土地改革运动,支援了东北解放战争。

 

1946年12月,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命令:以松江军区哈东军分区主力部队组建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2师。师长温玉成、政治委员张池明、政治部主任李道之。1947年1月,该师正式成立,下辖3个步兵团,直属东北民主联军总部领导。这个师可以说是由新四军2师干部发展起来的,是东北民主联军成立最早的一个独立师,以后发展为第49军145师。

 

独立第2师师部——由松江军区哈东军分区机关大部组成。

独立第2师4团——由哈东分区第1团改称。

独立第2师5团——由哈东分区第3团改称。

独立第2师6团——由哈北分区第4团改称。

 

哈北分区第4团也是以华中新四军2师的干部为团架子组成的,在哈北分区领导下,部队素质较好,战斗力亦强。独立2师组建前,补充了巴彦、阿城、延寿三个县独立团到各主力团,全师约6130人,即开赴前线参加“三下江南”战役。

 

2、146师前身情况

 

1945年9月下旬,八路军山东军区胶东军区北海独立第1团团长王奎先带该团第1营护送胶东军区数百名军政干部渡海北上,先到兴城,再转营口,后经岫岩直奔安东(今丹东),在安东整编为东北人民自治军东满临时指挥部直属第3支队,担负安东卫戍任务。王奎先任司令员,吕其恩任政治委员(后留安东)。同时山东军区鲁南赴东北干部团团长刘登远率部分营连干部及当地抗日游击队一部也编入第3支队。原北海独立团团部扩编为支队机关和直属队,原1、2、3营分别扩编为第7、8、9团。除7团(刘登远任团长,王侨任政委)整编完成较早外,8、9两团尚未完成。3支队就是49军146师的前身,7团即该师主力团436团前身。

 

1945年11月中旬,中共北满分局书记陈云在沈阳召见3支队司令员王奎先,令其率第7团开赴哈尔滨,担负占领飞机场、防止国民党军空运入哈和保卫北满分局、松江军区和干部团的任务。该支队于11月19日到达哈尔滨,受到松江军区首长的热烈欢迎。7团是第一个到达北满的老八路军团队。根据军区安排,张志善任3支队政治委员。11月20日,根据苏军要求,我军开始撤离哈尔滨。3支队7团(欠第1营)护卫分局、军区机关到宾县,支队机关和7团第1营到双城创建根据地。经过一系列战斗,3支队解放了五常、拉林等县镇。以3支队为基础,组建成立了松江军区哈南军分区。以后在北满分局、松江军区的领导下,哈南分区部队向哈南、哈东、哈北地区展开了艰苦的剿匪斗争,从1945年11月到1946年4月,先后进行了宾县、拉林保卫战和周家站、马鞍山、八家子、张家油坊、糖坊、小山子围剿战等大小三十多次战斗,歼灭了大量股匪,解放了十几座县城,为建立北满根据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特别是7团发挥了中坚作用,战绩辉煌,令敌人闻风丧胆,深受人民群众爱戴,被亲切地称为“老七团”。1946年12月20日,北满分局书记陈云在谈到地方武装建设时,指出:“东、西、北满各地每个分区都须有两个基干团(强者应如松江王奎先之7团,次者亦须如温玉成之1、3团),没有这样的团,敌来时是毫无办法支持地方的”。一语强调了老7团的主力骨干作用,这是对7团战斗力的充分肯定。

 

1946年4月,苏军撤离哈尔滨回国,我军重返该市,哈南分区7团和哈北分区6团为卫戍力量。6团以后是146师437团,其前身是在1945年8月,由东北抗联干部和延安入哈干部组建的哈尔滨市保安总队,后随北满分局、松江军区撤到宾县创建根据地,改为松江军区独立第6团,当时只有6个连的编制,该团在剿匪斗争越战越强,被松江军民称为“老六团”,后划给哈北军分区建制领导。1946年4月与老7团进驻哈市后,为增强6团战斗力,将7团第1营与6团第3营对调,7团第1营到6团后仍为第1营,6团原第1营改为第2营。1946年8月,7团划给松江军区直属。

 

1946年7月,哈南军分区在双城组建独立第10团,该团即是146师438团前身。该团初建时,团领导和机构都不甚健全,不过团、营领导多数是关内来的老红军,连干部多是老八路,指挥能力较强。1营由双城县保安大队组建,2营由五常、拉林两县保安大队组建。当时无第3营,直到一年后在陶赖昭小城子守卫江防时才由海伦独立团一部分新兵组建。10团成立后,第一次参加剿匪,就在拉林河口一带消灭土匪400余人,初战告捷,极大地鼓舞了这支新团队的士气。

 

1947年2月,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命令:以松江军区哈南军分区主力部队组建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4师,师长王奎先、政治委员刘永源。4月,该师正式成立,下辖3个步兵团,直属东北民主联军总部领导。这个师可以说是由山东八路军部队发展起来的,是东北民主联军成立较早的一个独立师,以后发展为第49军146师。

 

独立第4师师部——由松江军区哈南军分区机关大部组成。

独立第4师10团——由哈南分区第10团改称。

独立第4师11团——由松江军区直属第7团改称。

独立第4师12团——由哈北分区第6团改称。

 

3、147师前身

 

1945年11月中旬,松江军区成立后,划青冈、肇东、肇源、肇州、安达5县为哈西军分区,司令员刘子奇,政委王建中,辖第10、11、12团。1946年3月,哈西军分区所属部队4000余人补入在东北的山东解放军第7师,哈西军分区建制也划归西满军区。6月,由松江军区划出青冈,肇东、肇源、肇州、安达5县给嫩江军区成立第4军分区,司令员沈启贤,政委王建中。当时西满军区直属特务第3团(前身是新四军第3师特务第3团)全部地方化,团部并入4分区机关,以各连为骨干分散组建成4分区的5个保安团,约2500余人。1947年2月,嫩江军区一度撤消,第4军分区由西满军区直接指挥。

 

1947年5月,以西满军区直属第4军分区部队组建西满军区独立第4师,师部由分区机关抽组,辖4分区独立(基干)1、2团,师长沈启贤、政治委员王建中,由西满军区指挥。1团和2团来源于三肇的保安团,团的建制不完整,每团只有5到6个连。7月,西满军区撤销,恢复嫩江军区建制。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命令:以嫩江军区部队组建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5师,师长沈启贤、政治委员王建中、副师长郑贵卿、参谋长方谦、政治部主任沈东屏。下辖3个步兵团,直属东北民主联军总部领导。

 

独立第5师师部——由西满军区独立第4师师部改称。

独立第5师13团——由西满军区独立第4师1团改称。

独立第5师14团——由西满军区独立第4师2团改称,9月补充进西满军区警卫营为第3营。

独立第5师15团——由嫩江军区地方武装和龙江军区部分连队组成。

 

独立5师的前身可以追溯至新四军3师特务3团,成立后在农安哈拉海一带整训,补齐了各团建制,全师不到6000人。部队刚从地方武装升级,虽有骨干,但整体作战能力较弱。

 

二、转战黑土地

 

1947年2月,独立2师配属第6纵队担负攻坚德惠任务,当时松江军区直属第7团也配属给独立2师指挥。26日,独立2师逼近城西南一线,附山炮、野炮18门,准备从拉拉屯向山东屯西北端城垣突击。当时德惠守敌是敌王牌新1军50师(欠148团)和地方保安部队共7000余人,工事坚固,固守顽强。我军突破时犯了平均主义错误,4个师分四面一起攻击,并且配属的火炮也予以分摊,没有集中兵力、火力攻其一点,为攻城失利埋下了伏笔。28日下午16时,在还未彻底扫清外围的情况下,6纵首长命令各师一起攻城。

 

独立2师师长温玉成果断决策,周密部署,指挥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乘黄昏夜色,发起猛烈攻击,7团以勇猛迅速的行动拼死打开突破口,首先从西南方向突破敌军防线,随即向纵深发展。1团3营亦随之跟进。敌军一下子慌了手脚,急忙纠集力量,疯狂反扑,密集的炮火,像雨点般倾泻而来,妄图夺回失地。战士们用手榴弹、刺刀,和敌人短兵相接,展开殊死搏斗。此时,6纵3个师均未撕开敌城防,为了迅速扩张战果,6纵16师以4个连的兵力于24时从独立2师突破口进入城内。经一夜浴血奋战,独立2师部队最后打到了七道街。到29日拂晓,从城西部和西北部入城巷战的我军已有7个营。但突破口被敌猛烈炮火封锁,我军纵深战斗经验不足,缺乏火力及时支援和伴随炮兵,入城部队占领区域狭窄,敌火力强大,抵抗非常顽强。我军入城部队激战至下午14时,伤亡巨大,被迫退出城外。

 

战斗中,l团3营7连的战士们在击退敌人多次冲锋后,伤亡惨重。当连长牺牲、连队无人指挥时,l排长杨德银挺身而出代理连长,一面鼓励大家要勇敢沉着,一面指挥向扑上来的敌人进行反击。他带领全连战士顽强坚守阵地,身负重伤后,坚持不下火线,终因流血过多,壮烈牺牲。战斗结束后,他被追认为战斗英雄,1排被命名为“杨德银排”,成为全师的第一面光辉旗帜。

 

德惠攻坚失利,教训深刻,但独立2师的英勇表现令老大哥部队刮目相看,就连不可一世的敌新1军也惊呼:“共军北二部队(独立2师代号)是林彪的嫡系,不好对付。”战后,独立2师因首先突破德惠,战功卓著,受到“东总”通令嘉奖。

 

1947年5月,独立2师编入第1纵队建制,随1纵行动与作战。在1947年夏季攻势中,参加了追歼敌暂编21师的战斗和四平攻坚战中的阻援战斗。独立2师在追歼敌暂编21师中,大胆捕捉战机,不怕疲劳,猛打猛追300余里,毙俘敌3000余人,缴获大批轻重武器,创造了我军以一个师追歼敌一个师的范例,受到“东总”的通令嘉奖。独立4师则由6纵指挥,参加拉(法)吉(林)线作战。6月2日,独立4师11团解放伊通,歼敌保安队400余人。13日,独立4师又全歼乌拉街西南、松花江北岸的聂司马屯,毙伤俘敌600余人。7月5日,该师12团在磐石羊草沟歼敌保安12支队500多人,打出了49军著名的英模连队——国华连(以12团2连指导员崔国华烈士命名)。这些作战积极有效地牵制了敌人的主力,使吉林外围广大地区为我控制。

 

1947年9月秋季攻势开始后,独立2、4、5师参加了中长路长春至铁岭间的全面出击和破袭。独立2师担负奔袭昌图车站的任务,以吸引新1军。10月4日早晨独立2师4团赶到昌图,该城只有敌人一个运输连,没有打了几枪就全部缴了械。团部就带2营进城。当时该团思想麻痹,认为进了城就算完成了任务,警戒也不注意。结果由四平外围逃跑的敌52军195师一头闯进昌图,一直打到4团团部门口。互相打了几个钟头,到中午我军被迫退出城。第二天拂晓敌人趁独立2师包围不严之机,突围逃跑,会合老开原城守军一同逃往开原车站(又称新开原城)。战后,4团受到1纵通报批评。10月3日,独立4师奔袭中长路上范家屯之敌,敌向长春逃窜,该师沿铁路急追至尖山咀,经半小时战斗,毙敌骑兵第1军第2师少将师长金赞中以下59人,俘敌112人,缴获战马61匹。17日,又配合6纵包围并相机占领吉林市,独立4师攻克九台,歼敌一个营。11月初,在陶家屯一线,独立2师阻击敌暂编第56师,歼敌一个营。

 

在独立2师、4师打的热火朝天的时候,独立5师也结束了整训,奉命参加北线作战。10月17日,该师攻克农安,歼灭敌地方武装700余人。随即转向德惠,配合10纵30师展开攻击。今非昔比,此时德惠已无敌王牌主力固守,加之我军指挥得当,20日下午发起攻击仅用两个小时就突破城垣全歼守军。独立5师在此战中担任佯攻,俘敌300余人。后该师在11月奉命先后4次袭扰敌长春大房身机场。在连续的战斗中,部队得到了锻炼,改善了装备也壮大了队伍。

 

1947年12月7日,独立4师强攻九站,歼灭敌暂编52师部队等部510余人,成为东北我军举行冬季攻势的开端。在这次攻势中,各师表现更上一层楼。独立4、5师及其他部队自12月中旬开始围困法库、开原。1948年2月17日,困守法库的敌新6军暂编62师待援无望,开始向开原方向突围。我独立4师、5师和主力第3、10纵队立即展开追击、堵截,于19日在法库、开原间将其大部歼灭。其中独立4师俘敌1400余人,独立5师歼敌2000余人,装备进一步得到加强,战斗作风也更加过硬。为配合我军解放开原,独立2师也在巨流河以东15公里处的兴隆店阻击敌西援的新6军、新3军部队。27日,开原被攻克,向巨流河增援的敌军慌忙撤回铁岭。为彻底切断长春和沈阳国民党军的交通联系,我军决定再战四平。1948年2月28日,独立2师与1纵从沈阳以北的石佛寺出发,经昌图进至四平西南。3月2日,我军各部完成对四平的包围。东总决定由1纵担任城北突破任务,独立2师配合1纵在城西北角师范学校由西向东沿中央大街助攻。3月12日,我军总攻开始,在强大炮火轰击下,敌前沿阵地遭受灭毁灭性打击,独立2师再发虎威,把助攻当成主攻来打,4团于8时50分突破守军防御阵地,进入纵深。先扫铁路西,后卷路东,勇猛异常。战至13日晨,全歼四平守军1.9万人,胜利解放四平。毛泽东在《评西北大捷兼论解放军的新式整军运动》一文中指出:“我东北野战军在冬季攻势中,冒零下三十度的严寒,歼灭大部敌人,迭克名城,威震全国。”

 

三、东北野战军最后一支野战纵队

 

1948年3月9日,东北军区兼东北野战军决定,组建东北人民解放军第12纵队,纵队机关由松江军区机关抽调人员组成,辖第34、35、36师,依次由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第2、第4、第5师改称,全纵队共30605人。4月,东北野战军番号最后的一支野战纵队——第12纵队正式成立。

 

纵队司令员 钟伟

政治委员 袁升平

副司令员 熊伯涛

政治部主任 袁升平(兼,不久换陈志芳)

副参谋长 王亢(1948年5月到职)

政治部副主任 周彬

后勤部部长 毛普安

 

第34师——由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第2师改称,师长温玉成,政治委员谭友林,副师长兼参谋长王亢(1948年5月调纵队),政治部主任李冰。

第100团——由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第2师第4团改称。

第101团——由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第2师第5团改称。

第102团——由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第2师第6团改称。

 

第35师——由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第4师改称,师长王奎先,政治委员栗在山,政治部主任齐渭川,副参谋长姚克。

第103团——由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第4师第11团改称,即松江军区老7团。

第104团——由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第4师第12团改称,即松江军区老6团。

第105团——由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第4师第10团改称。

 

第36师——由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第5师改称,师长沈启贤,政治委员王建中,副师长郑贵卿,参谋长方谦,政治部主任沈东屏。

第106团——由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第5师第13团改称。

第107团——由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第5师第14团改称。

第108团——由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第5师第15团改称。

 

12纵队司令员钟伟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虎将,被后人赞誉为“中国的巴顿”,因三下江南时违抗军令攻打靠山屯一仗而扬名黑土地,当时由2纵5师师长直接提升为12纵队司令员,这在全东野中是唯一的一个。可以说,12纵队(49军)的军魂就是钟伟,他桀骜不逊、争强好胜、果断英勇、刚正不阿的独特性格魅力溶入了这支解放军的英雄之师的血液里,影响颇深。

 

12纵队三个师中,34师是东野直属独立2师,资格老,从成立那天起,就和主力部队一道参加了东北的主要战事,三下江南、打德惠、战四平,夏秋冬攻势,逢战必上,上则出彩。该师长期配属1纵作战,深受老主力部队熏陶影响,战斗力在12纵队最强,为纵队主力师。组建12纵时有传言1纵首长情愿用本纵队的一个师换独立2师,被林彪拒绝。此议是否属实姑且不论,但该师善战却是事实,且攻坚能力较强。35师也是东北我军最早成立的几个独立师之一,整体作战能力亦强,和34师相差不大,但所属103团却是12纵队第一主力团,老底子是山东八路军。36师成立较晚,有骨干,但基础薄弱,战斗力一般,尚需要进一步锻炼。

 

12纵队组建时,正是东北野战军着手准备解放长春之际,但34师还在参加四平战役,35师正进行整训,36师做为12纵队的先锋和代表,与其他部队一起从3月18日起,相继开到长春外围,对守军形成初步包围。4月中旬,东北野战军第一前线指挥所成立,统一指挥攻城战役。

 

12纵队36师于3月23日进至长春西北小八家子地区,担负监视长春之敌和封锁机场的任务。3月25日,36师出敌不意地袭击敌机场,配属炮兵一举击毁敌运输即两架,步兵也干净利落地消灭了机场警戒分队,有效遏制了守军的空中运输线。守军深感不安,以新7军38师和暂编56师等部,每日出动约7个营的兵力连续向我反击,以保护机场安全,均被我粉碎。至4月3日,36师共毙伤敌1300余人。4月18日,36师108团以夜袭的方法,再次袭击长春西北大房身机场,炸毁机场跑道,使飞机不能降落,自此守军只能靠空投来解决城内的给养。

 

1948年5月24日,东总集中1、6纵队和12纵队34师(刚从四平赶来)、36师及独立6、7、8、9、10师共十余个师的兵力,奔袭敌前出至小合隆及大房身机场的暂编第56、61师。经过两天激战,我军歼敌4个团5000余人,其中12纵队(欠35师)歼敌近2000人。但由于我军部署上存在一些缺点,而敌方反应迅速,出击果断,增援有力,使预歼之敌大部撤回长春。再加上1纵2师在驿马站战斗中因侦察不严,进入了敌军火力控制地区遭受严重损失,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认为长春外围战斗我军没有打好,敌军尚有锐气。6月5日致电军委:“如目前即对长春进行正式攻击,如不能获得胜利,则士气、实力损失,决非短期所能恢复。那时需要等待的时间就比现在用以等待准备攻长春的时间还要长”。建议“对长春采取较长期的围城打援,然后攻城的办法,时间准备两个月到四个月。在此时期内力求争取打援,同时进行练兵”。6月7日,中央军委同意了东野总部关于对长春实行长期围困的作战方案。

 

6月15日,东总在吉林市召开师以上干部会议,确定围城部署,将第1、6纵队后撤整训,以第12纵队全部、6纵18师和独立第6、7、8、9、10师及东北军区直属炮兵第4团共14万人的兵力参加围城,对长春守军实行军事打击、政治瓦解和经济封锁。第一指挥所决定,以长春东北之伊通河及西南中长路之孟家屯为分界线,划分为东西两个地区队。其中西地区队由12纵队和独立第7、10师组成,由12纵队司令员钟伟、政治委员袁升平统一指挥。6月22日至25日,各围城部队进入指定集结地域,正式开始了长春围困战。

 

根据上级赋予的作战任务,12纵队召开了党委扩大会议,研究调整围城部署。由独立7师、10师分别置于长春西北和西南,担任一线围城。12纵队35师位于二线,负责支援独立7、10师作战。12纵队34师驻大岭,36师后移至小八家子和小合隆一带,为纵深机动部队。为有效包围和打击敌人,各师都制定了防敌突围、出扰的作战预案,组织部队有计划地侦察敌情、勘察地形、架设有线通讯和构筑工事。在主要方向上,都筑有较为坚固的堡垒,并以交通壕相连接,形成绵密的网状阵地,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城外之城”。同时根据西地区地势开阔、土质坚实的特点,用挖坑道爆破的办法,不断向城区推进。守军为求生计,不时派出部队骚扰、抢粮和试探突围,其规模小到营、连,大到师、团,均被我军击退。在进行军事打击的同时,我军还开展了严密的经济封锁和强大的政治攻势,将粮、柴一切日用生活资料断绝于长春之外,造成长春守军严重缺粮,只得采取“杀民养军”的残酷办法从老百姓手中抢粮,士气极为沮丧,战斗力大减。我军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瓦解和策反敌军,涣散敌人斗志,取得明显效果。长春城内,饿殍满地,到处是绝望的哀鸣,守军1兵团司令官郑洞国也哀叹“长春如断线的风筝”。

 

经过近半年的围困长春之战,大量杀伤、消耗、疲惫了守敌,使敌陷入了欲逃无路、欲守维艰的困境,而沈阳、锦州之敌亦难下丢掉长春单独撤逃的决策。特别是把蒋介石、卫立煌的注意力吸引到北线上来,为我军主力隐蔽地实施战略机动,南下北宁线,突然发起辽沈战役创造了条件。

 

1948年10月17日,长春守军第60军起义。19日,新7军投诚。21日,国民党军第1兵团指挥部缴械投降。长春围困战宣告胜利结束。该战歼灭国民党军10万余人,人民解放军伤亡4000多人,长春市民亦有10余万人献出了生命,为解放长春,军队和人民都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12纵队做为一支刚刚成立不久的新部队,在这次围城作战中,受到了很大的锻炼。在虎将钟伟的带领和训练下,纵队战斗力明显提高,士气极为旺盛,已成为一支能攻能守的部队。在辽沈战役锦州之战最紧张的阶段,第12纵队奉东野总部命令两次撤离长春南下,回旋于铁岭、公主岭之间,担负起重要的战略机动作战任务。

 

五、在辽沈战役中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拉开帷幕。战役第一阶段任务是切断北宁线,攻克锦州。为防止我军攻锦时长春之敌向南突围和沈阳之敌增援锦州,东总于9月29日电令第12纵队向各独立师移交围城任务,立即南下开原,会同第5、6、10纵队担负或截歼长春可能突围之敌,或阻击由沈阳、新民西援锦州的廖耀湘兵团。12纵队全体指战员受命后情绪高涨,斗志旺盛,于9月30日从驻地出发,向南兼程前进,于10月8日进至开原一线。长春我军稍有松动,守军就进攻大房身机场,伺机南逃。根据这种情况,12纵36师奉命紧急北返四平,准备堵截长春突围之敌。纵队率34、35师于10月12日进至通江口一线待机。

 

10月15日,锦州被攻克,而长春守军再次准备突围,但突围会议记录被准备起义的国民党60军密送我1兵团(即东野第1指挥所)。军委指示,如60军起义拉出长春,则1兵团应指挥12纵队及独立师攻入长春,解决新7军。据此,东总于17日电令12纵队再次北上。就在行军途中,敌60军宣布起义,我军占领长春东区。19日,当12纵先头部队进至长春南陶家屯一带时,新7军宣布投诚,12纵奉命停止前进。

 

我军攻克锦州,切断了东北敌军陆上退路。军委及时提醒东北野战军要及早控制营口,以防敌从海上逃跑。遵照军委指示精神,东总命令第12纵队及5个独立师星夜南下,直扑营口。12纵队遂于20日晚再次南下。部队在3个星期内,于中长路上往返驰骋,加之连天阴雨,道路泥泞,指战员十分疲惫,睡眠严重不足。但上下受攻克锦州、解放长春胜利的鼓舞,求战情绪仍很高涨。10月25日,纵队行至铁岭附近时,受命留下第36师解决铁岭之敌,主力继续南下。

 

铁岭是沈阳防御圈的北大门,由敌53军116师据守,地势险要,工事完备。在我解放大军临近时,116师师部带两个团已向沈阳撤逃,只留下346团和地方保安队驻守。36师接到任务后,决心采取两步走,第一步先扫清外围,第二步歼灭城东龙首山和城内守敌。按照计划,26日下午开始行动,27日拂晓完成扫清外围任务。当天下午17时,106团附属山炮3门,以1营攻击山咀子,3营攻击龙首山。经过激烈战斗,夺取了铁岭防御的制高点——龙首山。我军趁势组织部队攻入城区。与此同时,107团和108团攻击南门和车站也进展顺利。在我重兵包围、三面攻击的形势下,敌人纷纷投降,连同在火车站截获的敌散兵列车,围歼铁岭之战共歼敌3000余人。36师不待休整就立即南下追赶纵队。

 

12纵队南进途中,我军辽西大捷,歼灭敌精锐主力廖耀湘兵团10万余人。沈阳成为危城,敌52军提前抢占营口,沈阳守军开始撤运。东总于10月28日连发两电,命令12纵队不管铁岭之敌是否消灭,迅速向浑河铁路桥和沈阳以南急进,截断沈敌南逃退路,力争就地歼灭。按照指示,12纵队当即率34、35师分两路齐头并进,直插沈南。下午17时,部队急行军至沈阳北新城堡一带时,纵队侦察队和34师前卫警戒分队同时发现从铁岭逃出来的敌116师师直和两个团及东北守备第1总队,在铁甲列车的掩护下,沿铁路线附近向沈阳逃窜。钟伟历来善于捕捉战机,打主动仗,这块送到嘴边的肥肉更不会放过。马上命令34师、35师向中心靠近,采取两面夹击的部署扑向敌人。由于动作迅速、勇猛,加之天色已晚,视线不良,敌人顿时乱作一团,被我分割追歼。29日晨战斗结束,共歼灭敌53军116师2个团和东北守备第1总队一部,俘敌少将守备司令彭定一以下4000余人。部队未及打扫战场,就继续前进,此时36师也跟了上来,尾随右路34师、纵直之后。35师仍为左路。行军途中,35师103团在大兴屯歼灭了从新民、巨流河撤下来的敌53军130师390团和49军79师236团1个营,毙伤500余人,俘敌390团团长靳有容以下2300余人。

 

经过南下途中的数次战斗,沈阳以北、以西之敌被我全部肃清,造成了攻取沈阳的有利条件。10月31日上午,12纵队34师、35师和纵队直属队绕过沈阳渡过浑河进至苏家屯以南地域,36师也抵达浑河北岸。这时12纵队首长分析战局认为,兄弟部队9纵已逼向营口,其他各纵队均赶往沈阳,沈阳守敌虽然还未大规模外逃,但已处于极度恐慌之中,随时有逃往营口的可能。部队继续南下已无实际意义,必须堵截沈阳之敌南逃,因此电报东总,请求回师打沈阳。经东总批准,12纵队于31日下午16时全面开始向沈阳攻击前进。

 

纵队的部署是:右翼34师首先攻占沈南制高点麦子山和白塔堡,再向浑河北发展进攻,并以炮火压制浑河机场;中路35师首先攻占苏家屯火车站,然后向浑河铁路桥发起进攻,并相机夺取浑河铁路桥,争取北渡浑河后与36师会合,向市区发展;左翼36师在浑河北岸,向沈阳西南杨士屯以南地域攻击前进,策应主力北渡浑河,相机攻入市区;纵队的整体主攻方向是苏家屯及其以北地区。

 

苏家屯是沈阳南大门,铁路、公路交通枢纽,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是沈阳之敌乘火车南逃的必经之处。在苏家屯地区的国民党守军骨干是蒋介石的嫡系号称“党化部队”、“雄狮部队”的青年军207师,受反动思想教育很深,装备较好,战斗力强,是我军解放沈阳作战中遇到的比较顽固的一股敌人。我35师104团和105团各一个营首先解决了敌暂编第10团团部和两个营,歼敌700余人,攻占了苏家屯火车站。然后35师以105团为前卫,沿铁路向前搜索前进。11月1日黎明时分,第2纵队第5师13团赶到苏家屯和12纵35师105团一起继续北进。13团在铁路西侧,105团在铁路东侧,同时由苏家屯和施官屯出发北攻沈阳。从西路进攻沈阳,当时必须经过浑河南岸不远处的下河湾村,而这里有敌207师第2旅4团两个营,约1000 余人驻守。12时20分,13团1营进至下河湾村南三间房附近时,因急于抢进沈阳,思想轻敌,遭受敌突然火力袭击,伤亡惨重。当日下午,12纵队司令员钟伟来到苏家屯,接见了5师师长吴国璋和13团团长张峰。钟伟是5师的老师长,也是13团前身——淮海军区第4支队的第一任支队长。一见面,钟伟非常热情,连声说:“主力来了,主力来了。”可见钟伟对老部队的深厚感情。他介绍了当面的敌情,同意13团调整后的作战部署,命令35师103团予以协助。1日晚上,103团改造了进攻地段上的地形,前挖交通壕1200余米,并做好了一切战斗准备。决定以1营为主攻,从南向北实施突破,2营从西南方向助攻,3营为预备队。11月2日5时许,在14门火炮的掩护下,103团1营沿交通壕迅速接敌发起攻击,仅20分钟即夺取敌4个碉堡,占领了敌前沿阵地。2营在西南角爆破炸毁敌碉堡,进而攻占了敌村西阵地。与此同时,5师13团也吸取教训,以压倒一切敌人的气概,向敌阵地奋勇冲杀。战斗向纵深发展,经数小时激战,于8时许全歼三间房、下河湾守敌1000余人。这次战斗异常惨烈,是解放沈阳打的最激烈的一仗。敌军也异常顽固,战后,我军打扫战场时发现这些反动的青年军在院内多处写着“誓与阵地共存亡”的口号,在千余名敌人中,我军毙伤800多人,只活捉了200名俘虏。战后,35师率103团、104团迅速向市区冲去,径直攻进铁西区,控制了兵工厂,一部进抵市区东部,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俘敌万余人。

 

右翼34师101团,首先夺取了白塔堡东侧制高点麦子山,然后直插白塔堡西北方向的上河湾,割断了白塔堡与上河湾的联系。100团从西往东,102团从南向北,对白塔堡守敌207师的1个团展开围攻。战斗中,我方开展政治攻势,给敌团长送信,守敌见大势已去,不得已放下武器投降。34师进入白塔堡,共受降和俘敌3500余人。

 

左翼36师也进展迅速,108团为前卫,进至沈阳西南的榆树台时,歼灭了敌207师1旅1团第3营,急速向市内铁西区冲去,106团、107团也已先机攻入沈阳。敌军分崩离析,纷纷请降。106团受降敌一个装甲团,团参谋长杨晨光坐上刚缴获的装甲车,率1个排直捣敌东北剿匪总司令部。36师在进攻沈阳的作战中共俘获敌12000余人,收缴了大量火炮、车辆和军用物资。

 

11月2日,沈阳宣告解放,营口也被我军占领,辽沈战役胜利结束。第12纵队在这次大战中表现较好,受到了大兵团作战的锻炼,全纵官兵行军不怕苦累,作战不怕牺牲,歼灭国民党军3万余人,特别是解放沈阳时,面对的是敌最顽强的青年军207师,该纵充分发扬一往无前,有我无敌的优良战斗传统,浴血奋战,反复争夺,将敌打垮,令东野的老主力纵队为之侧目。

 

六、49军成立

 

1948年11月3日,12纵队暂留少数部队看守缴获接收的仓库、物资和维护秩序以待移交外,其余全部撤离沈阳市区,在沈南苏家屯红菱堡一带休整,纵队、师、团进行战役总结,各师、团也纷纷召开祝捷会、战评会、庆功会,广大官兵精神抖擞,意气风发,为全东北得到彻底解放而欢呼。同时,部队补充了大量俘虏和解放区翻身农民,武器装备也全部换成美械,火力得到极大加强。

 

1948年11月17日,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东北野战军第12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9军,下辖步兵第145师、146师、147师和162师四个师。

 

军长 钟伟

政治委员 袁升平

副军长 熊伯涛

政治部主任 陈志芳

副参谋长 王亢

政治部副主任 周彬

后勤部部长 毛普安

 

步兵第145师——由东北野战军第12纵队34师改称,师长温玉成,政治委员谭友林,副师长兼参谋长赵峰,政治部主任高先贵。

步兵第433团——由东北野战军第12纵队34师100团改称。

步兵第434团——由东北野战军第12纵队34师101团改称。

步兵第435团——由东北野战军第12纵队34师102团改称。

 

步兵第146师——由东北野战军第12纵队35师改称,师长王奎先,政治委员栗在山,副师长李光汉,参谋长姚克,政治部主任齐渭川。

步兵第436团——由东北野战军第12纵队35师103团改称。

步兵第437团——由东北野战军第12纵队35师104团改称。

步兵第438团——由东北野战军第12纵队35师105团改称。

 

步兵第147师——由东北野战军第12纵队34师改称,师长沈启贤,政治委员王建中,副师长郑贵卿,参谋长席庶民,政治部主任沈东屏。

步兵第439团——由东北野战军第12纵队36师106团改称。

步兵第440团——由东北野战军第12纵队36师107团改称。

步兵第441团——由东北野战军第12纵队36师108团改称。

 

步兵第162师——由东北野战军独立第13师改称,师长张万春,政治委员陈德,副师长刘远生,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徐明,参谋长田松。该师组建于1948年9月,以辽北军区第19、23、25团和独立第7团为基础成立。

步兵第484团——由东北野战军独立第13师37团改称。

步兵第485团——由东北野战军独立第13师38团改称。

步兵第486团——由东北野战军独立第13师39团改称。

 

1948年12月东北野战军主力80万大军入关,参加平津战役。第49军当时实力有50555人,长枪14052支,短枪2890支,冲锋枪2610支,轻重机枪1333挺,枪榴弹筒和掷弹筒213具,火箭筒17具,60炮399门,迫击炮78门,山、野、榴炮51门,其它各种步兵火炮63门,可谓是兵强马壮,士气高昂。各师沿北宁线挺进,每日六、七十里,受到沿途群众的热烈欢迎。

 

七、战天津

 

东北野战军入关后,按照中央军委部署,迅速隔断了天津与塘沽的联系。12月底,东野进攻塘沽港受挫,原因是塘沽地形特殊,东临渤海,其余三面都是盐田,冬季不结冰,既不利于部队运动、展开,又不便于构筑工事,大兵团作战比较困难。东野首长对战局现状仔细研究后,向军委提出了拟放弃对塘沽、大沽的攻击,集中主力包围天津的建议,被中央军委及时采纳。

 

1948年12月28日至30日,东北野战军5个军22师完成了对天津守敌的包围。1949年1月3日,49军军部带146师、147师奉命进抵塘沽地区,接替47军和44军部队包围、监视塘沽守军的任务。此前4天,塘沽守军乘解放军换防之际,于1948年12月31日重新占据了曾被解放军攻取的新河车站和铁路材料厂两个据点,成为攻打塘沽的障碍。49军接防后,147师441团营于1月12日再次攻占了新河车站守军据点。

 

1、天津攻坚

 

145师善于攻坚战斗,具有丰富的战斗经验。但自1948年3月编入12纵队以来,很少再经历城市攻坚作战。此次东野各主力师会攻天津,145师广大指战员求战热情逐日高涨,经军、师首长力争,东野决定该师配属给第46军,列入津南进攻部队序列。消息传来,全师沸腾,斗志大盛。

 

1949年1月7日,该师以435团拔除了天津外围李七庄据点,基本扫清外围。9日,46军命令该师与137师并肩为第一梯队,担负前、后尖山以南地区突破城防任务。十分凑巧,敌城南守军番号也是第34师,敌我两个“34师”,真是狭路相逢。145师即以主力433团担任突破任务,以434团为第二梯队,435团为预备队。13日夜开始运动,次日拂晓到达指定位置。

 

14日上午10时,总攻天津开始。根据野司制定的“东西对进,拦腰截断,先分割后围歼”的作战方针,46军在津南也开始了助攻行动。10时40分,在我猛烈炮火打击下,敌前沿工事、碉堡多被摧毁。第433团1营将前沿铁丝网破坏,该团部队迅速向敌南部防区左翼阵地发起冲锋。由于遭到守军复活火力点射击,三次架桥失败,第一次冲锋失利。下午13时,该团再次组织突破,并吸取了第一次冲锋时依赖架桥而遭受伤亡的教训,号召战士徒涉护城河。2连6班班长祁凤海率领突击班,迅速滚过护城的冰层,攀登陡滑的土堤,消灭守敌一个班,于13时10分打开了突破口。6班立即巩固和扩大突破口,连续击退敌人数次反击,并积极主动攻下敌一个重要的大暗堡,俘敌70余名,缴获轻重机枪7挺。拿下这个大暗堡,为我攻击部队扫除了一个最大的障碍。祁凤海的6班牢牢地占领着敌人的堑壕和暗堡,对我军突破敌前沿起了决定性作用,一直等到团支援部队强冲过来,敌军被迫后撤到前、后尖山阵地进行顽抗。战后,6班集体立大功,祁凤海立三次大功,荣获毛泽东奖章一枚。

 

突破前沿后,145师鉴于433团已伤亡1000余人,遂令第二梯队434团于15日2时8分投入战斗,接替433团作为师第一梯队,拂晓前开始向前、后尖山攻击。该团与守敌激烈争夺,于15日6时许,攻占前、后尖山。半小时后,又攻占了爱德里。师主力分别沿大沽路、杜鲁门路、林森路、南京路向耀华中学方向攻击前进,并在长春大学宿舍、美国兵营等处,歼灭大量国民党军。当日下午15时,天津战役胜利结束。145师在这次战役中共歼灭守军4000余人,圆满完成上级指定的作战任务。其攻坚能力之强,令兄弟部队赞叹不已。

 

2、解放塘沽

 

天津的迅速攻破,引起塘沽守军的极大恐慌,连忙开始撤离。1月15日下午,解放军天津前线指挥部下达了追歼塘沽和大沽守军的命令。海河以北由49军147师负责,海河以南由49军146师和46军159师负责。为阻止国民党守军逃跑,49军147师441团于16日凌晨3时首先向盘踞在铁路材料厂的国民党军发起了攻击。

 

铁路材料厂位于津塘铁路新河车站南侧,控制着出入塘沽的公路交通要道。驻守在这里的守军是独立95师285团的一个营。左侧是国民党87军222师664团,津塘公路两侧是其独立95师283团。攻击开始后,我441团命令3营在团属八二迫击炮连配合下担任主攻,3营以7连为主攻,8连为助攻,9连为预备队。7连突击队员冒着密集火力向前猛冲,连续3次爆破、3次冲击,均未成功,遭到重大伤亡。为转移守军火力,8连从7连的左翼向敌发起反复攻击,侦察分队则从7连右侧展开佯攻,结果也未奏效。拂晓之前,部队暂时撤出战斗。

 

1月16日天亮之前,49军军长钟伟、147师师长沈启贤和441团团长余致泉来到了3营的阵地,亲自听取营长蒋顺学(曾任解放军军事科学院院长,1988年被授予中将军衔)的战斗情况报告,现场观察战斗地形,及时总结第一次攻击失利的原因和教训,重新做了战斗部署。决定仍以3营为主,加强九二步兵炮、八二迫击炮、五七战防炮等火力,配属了团警卫连、2营机炮连再次实施突击。这次以建制完整的9连担任主攻,8连助攻,7连和团警卫连为预备队。当天下午17时,第二次突击开始,我加强炮火首先摧毁了铁路材料厂的大碉堡,接着又炸开围墙。营长蒋顺学亲自率9连出击,连长侯秀珍率尖刀排冲在最前面,沿河北岸堤下直插守军中心碉堡,歼灭守军20余人,为突击部队打开了突破口。接着9连各排一举突破敌阵地,8连也趁机沿着铁路线突入,担任二梯队的团警卫连也迅速投入战斗,从9连右翼向守军侧后迂回,协同8、9连围歼守军。经过一场短暂而激烈的战斗,全歼守军300余人,生俘其营长。

 

铁路材料厂被拿下后,盘踞塘沽守军的前沿阵地被解放军突破。147师441团的主力陆续插上,1、2营猛扑新港,146师的436团也很快沿着突破口跟进,共同追击逃跑守军。与此同时,49军146师437团与46军159师部队也沿海河南岸直逼大沽。在追击战斗中,441团3营9连尖刀班追至于家堡以东狭窄地段时,踏响了守军的地雷群,全班战士壮烈牺牲。2营4连在卡子门外与逃跑的守军展开激战,打垮其阻击后,首先到达新港。6连紧随其后,共同俘获大批尚未逃掉的国民党军。5连追到一渡口,用火力截获未逃远的守军舰艇两艘及船上的全部国民党军。147师439团1、2营也追到新港的一个渡口,俘获正在逃跑的舰艇、拖船各一艘及船上1500余名守军。146师437团和438团也俘获了守军散兵500余名,至此,海河南岸大沽的守军被146师和46军159师追击部队全部歼灭。

 

守备塘沽的国民党第17兵团司令官候镜如率所部50000余人提前乘船撤离,未及逃跑的国民党军保安第5团等部则被全部歼灭。搜索残敌的战斗持续到1月17日下午16时。在解放塘沽的战斗中,49军共歼灭守军3400名,其中毙伤440名,俘虏2960名。计有国民党军独立95师285团1、2营全部,3营和师直各一部,新建318师952团一部,缴获各种火炮44门,重机枪18挺,轻机枪107挺,步、马枪1773支,军马300余匹和大量汽油等军用物资。

 

3、警备天津,改造国民党军投诚部队

 

天津解放后,1949年2月3日,成立了天津市警备司令部,司令员萧劲光,政治委员黄克诚。考虑到49军在天津战役中受损不大,特指定该部队担任天津警备任务,军长钟伟和政委袁升平同时兼任天津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员和副政治委员。

 

部队在休整期间,于2月10日起开展政治整训,增强广大指战员夺取全国胜利的信心和决心,树立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思想和克服无组织无纪律的倾向,收到了很好的效果。49军各师、团也开展平津战役评功授奖运动,进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尔后举行南下誓师大会,以高昂的斗志迎接新的战斗任务。

 

1949年2月18日,中央军委复电平津前线指挥部(东北野战军兼),同意对原国民党军傅作义部25万余人进行和平改编。21日,平津前线指挥部在北平召开改编会议,向受编部队师级以上军官宣布了改编方案。26日,军委正式发布改编命令,其中原国民党军第35军军部编入解放军第49军军部,原国民党军第35军267师改编为独立第99师,归解放军第49军建制。

 

原国民党军第35军是华北国军战斗力最强部队,也是傅作义的起家嫡系部队,在新保安战斗中被我华北军区部队歼灭,此次编入49军的35军军部和267师都是在北平重建的。49军对于接收和平改编部队很重视,确定每个师各负责一个团的改编,派出得力干部进驻工作。首先将师、团以下军官分批调出,集中进行学习,然后再对广大基层国民党军士兵进行时事教育、国共两军的对比教育和诉苦教育,使他们的觉悟迅速提高,整体思想比较稳定。因为政策正确,步骤稳当,工作深入细致,改编工作进行顺利。4月初,49军南下前夕,遵令将独立第99师士兵分散编入本军各师。此时,第49军建制和首长为:

 

军长 钟伟

政治委员 徐斌洲

副军长 熊伯涛

朱大纯(原国民党军第35军军长,未实际到职)

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刘随春

副参谋长 王亢

政治部副主任 周彬

后勤部部长 毛普安

 

第145师(辖433、434、435团)——师长缺(6月由147师师长沈启贤调任),政治委员谭友林(6月由162师政委陈德调任)。

第146师(辖436、437、438团)——师长王奎先,政治委员栗在山。

第147师(辖439、440、441团)——师长沈启贤(6月由副师长郑贵卿升任),政治委员王建中。

第162师(辖484、485、486团)——师长张万春(6月由王兆相调任),政治委员陈德(6月由副政委徐明升任)。

 

八、向华中、华南进军

 

1949年4月11日,第四野战军驻平津地区的主力9个军分三个梯队开始出发南下。第49军属第三路,沿津浦线经临清在寿张附近渡黄河后,向商丘进军。4月底到达陇海线,稍做休整就继续前进,转成第一路行军路线,经豫东商丘直趋豫南潢川、光山,每日行程保持60华里。6月初,该军又进抵湖北应城、天门,并划归第13兵团建制领导。

 

1949年6月25日,第四野战军发起宜(昌)沙(市)战役,意在歼灭敌宋希濂部主力,乘胜渡江南进。预定作战方针是以先头部队迂回宋部突出部分,断其退路,围而不歼,诱其主力增援,然后组织兵团主力实施两翼迂回,展开总攻,以达成打大歼灭战。但是战役发起后,47军先头师在迂回包围中,因麻痹大意,遭宋部第2军袭击,损失数百人,暴露了战役企图,宋部即全线撤退。我军立即改奔袭迂回为追歼作战,主力向宜昌进击,另以第49军向沙市地区追击。

 

7月14日下午,第146师一部完成了对江陵的包围,首先切断沙市、江陵两地守敌的联系。第147师、145师主力直取沙市,15日8时逼近沙市市郊。敌人动摇,开始南逃。147师以439团为主攻,打垮敌外围阵地,1营行动迅速,穿越市区,直奔江堤和渡口,12时左右占领,即封锁江面。440团从东面,145师434团从西面也打进沙市,至下午15时,歼灭守敌第15军64师一部共2454人,沙市宣告解放。同日下午16时,已完成对江陵包围的第146师和145师一部发起对江陵之敌的攻击,经4小时战斗,全歼守敌第64师一部和鄂保安第4旅一部,俘敌1723人,江陵亦宣告解放。第49军部队乘胜渡过长江,向湘北常德、桃源一线推进。从18日开始,一鼓作气解放了公安、澧县、临澧、常德,8月初又占领了沅江、益阳、安化等地。

 

7月22日,145师435团不顾雨后泥泞,向湘北澧县县城挺进。当1营抢渡新河桥时,遭敌猛烈火力扫射,前进受阻。2营在桃花滩以东进攻澧阳桥时,也遭到老关庙守敌的火力封锁,营教导员牺牲。敌人突然出现,抵抗又如此疯狂,出乎我军意料。435团立即调整部署,于当日下午15时,从东、西、北三面向县城发起攻击,经过激烈战斗,晚上21时方攻入县城,沿街肃清残敌。23日凌晨,解放澧县,毙敌300多人,俘敌副旅长以下2417人,435团付出了较大代价,仅牺牲就达104人。这次遭遇战,暴露出部队存在严重的轻敌麻痹思想。435团、145师对此十分重视,及时认真总结了战斗教训,而146师却未能给予充分重视,不到一个月,就在青树坪栽了一个大跟头。7月29日,147师439团占领常德,宜(昌)沙(市)战役结束。针对部队南下以来存在的诸多问题,四野命令各军开展为期40天的休整,即“兵强马壮”运动,为下一次战役做准备。

 

另外,南下江南后,第49军162师在1949年8月调归湖南军区兼12兵团。10月以162师师直大部和484团、485团组建衡阳军分区,以162师师直一部和486团组建零陵军分区。

 

九、永远的青树坪之痛

 

自1949年7月底,四野各军开始转入休整,但49军却没顾的上,马不停蹄地又开始了行军,谁料到在看似普通的追击叛军行动竟打出了一个震惊全军的大战——青树坪战斗,成为第49军将士永远的痛。这次战斗本不是49军历史上战斗规模最大的一次,却是最刻骨铭心的一次,也可以说是非常具有49军性格的一次战斗。青树坪之战是第四野战军渡江南下作战以来一次最惨重的失利。其战斗规模不大,但影响不小,是衡宝战役的前奏,具有重要的意义。

 

1、追击叛军

 

1949年8月4日,程潜、陈明仁率国民党长沙绥靖公署、第1兵团部和3个军、3个保安师共7.7万人在长沙通电起义。8月7日,起义部队在白崇禧集团的策反下,有3个军部5个整师零两个团总数约4万余人叛变南逃。四野于8月8日命令49军、46军、40军和二野5兵团18军等部队,追歼和争取叛军。位于益阳、桃花江(今桃江)、安化一线的49军全力南进,其中146师向宁乡前进,145师向湘乡方向前进,147师向宝庆方向前进。

 

国民党军方面,白崇禧8月5日令第3兵团副司令官王景宋指挥 48军176师和46军236师由衡阳向邵阳及其东北方向疾进,以军事行动积极配合政治策反。叛军南逃后,3兵团第7军主力亦向永丰(今双峰)、界岭运动,准备反击我军追击部队。

 

我军追击各部8月8日开始行动,为便于统一指挥,第49军奉命暂时由第13兵团划归第12兵团。该军145师当晚21时占领宁乡,歼敌90军暂1师大部2000余人,11日进至湘乡。12日147师进抵新化,同日145师、146师继续向永丰、界岭极其以西的宝庆地区追击前进。13日,四野前委获悉白崇禧7军的主力已进至永丰、界岭以南地区,企图反击我追击部队;为避免部队过于突出而遭袭击,即令46军停止追击,又令49军切实查明情况,不得盲目前进。这个电令让49军看来,带有可作攻击搜索的意思,于是,军长钟伟下令各师继续前进。当时的考虑是:1、叛军就在前方不远,应不失时机地向前推进,以完成堵截任务。2、宝庆方面情况复杂,敌军云集,该军第147师单独向宝庆方向前进,兵力明显不足,现在以全军向宝庆方向急进,以便及时支援。为此,49军以电报请示兵团,尚未得到及时答复,追击又刻不容缓,部队便按预定计划前进。钟伟在下达命令的同时,也规定了停止地点,就是长宝公路上的永丰,并再三命令各师不要冒进,情况不明则不前进。

 

146师接到“加速南插、断敌退路”的电令后,即沿湘乡至宝庆的公路急进。8月14日,桂系46军236师707团伸至永丰的一个营,被146师436团击溃并歼其一个连,余部窜回永丰西40华里的青树坪、界岭一线。同日,46军占领攸县,即停止前进。第146师进占永丰后,立即向军和145师致电建议:我师拟向界岭前进,请145师向青树坪前进。145师接报后比较冷静,研究认为叛军远逃且有掩护,追截已无法实现,冒险轻进无意义。遂向军和146师致电说明:未查明情况不宜轻进。但49军接报后,军长钟伟认为,第146 师在前沿一线,对敌情了解比他清楚,同时又想完成堵击叛军的任务,因此复电两师:同意146师向界岭前进,145师尾随前进。这样,第146师除以438团和部分师直留守湘乡以保障交通、收容病员和掉队人员外,主力马不停蹄地向青树坪、界岭方向攻击前进。

 

我军未停脚步、继续前进的情报迅速被白崇禧获知,他当即作出部署:“先以小部队节节阻击,把共军引进来。尔后集中主力王牌第7军171 、172 师和第46军236 师从两侧迂回,力求全歼深入青树坪地区之敌。”并将前线指挥权交给桂系名将、第3兵团司令长官张淦,嘱其在青树坪、界岭布置口袋阵,要求打出“快、猛、狠”,一展桂系力挽狂澜的风采。

 

2、界岭反伏击战

 

青树坪,又称青水平,位于湖南湘乡县西南140里的莽莽群山之中,它是湘中通往湘南的必经之地。界岭又位于青树坪西20里,是现在双峰县和邵东县的分水岭,地形较为复杂。通过界岭的湘宝公路(现属320国道),以北地势较高,以南则相对平缓,临近公路的山头海拔都在300米以下,易于展开伏击和冲锋。

 

146师于15日12时从永丰出发,以437团并配属师山炮一个连为前卫,然后是师直、436团之序列向界岭前进,计划进至界岭及其以南地区宿营。师指挥部由师长王奎先、政委栗在山、副师长赵永夫、政治部主任齐渭川及司令部各科科长和精干参谋人员组成,为摸清敌情,派出师侦察科长林榕着便衣沿公路提前出发侦察。大军逶迤而行,战士们虽略显疲惫,但士气高昂。师长王奎先充满了必胜的信心,他知道,146师是一支能征善战的英雄之师,没有什么困难能阻挡的了的。

 

部队经过急行军,下午16时行至青树坪东北单家井村,遇到少数阻击部队,437团第1营前卫连队将其驱逐,但伤亡有10余人。此时侦察科长林榕也从前方赶回,向师领导报告说,发现青树坪有少数敌人活动,还观察到青树坪以西山上有敌人构筑的工事。师直进至青树坪后暂时休息,马上召集两个团的领导研究敌情。有的同志建议师主力停止前进,派出侦察分队搜索前方以查明情况。但师主要领导认为只是敌小股掩护部队,敌人正忙于撤退,不可失去战机。最后,师长王奎先命令部队按原定顺序继续前进。为及时掌握情况,师首长率师指前出到前卫营之后跟进。

 

当晚20时,前卫营——437团第1营进至界岭附近,发现敌人停止抵抗,快速后撤。先头2连不断报告前方公路上发现有路障。开始,1营命令该连拆除路障,继续前进。随后路障越来越多,路边村庄都空无一人,并发现公路两侧有异常灯光。营领导预感敌人可能埋伏,命令2连高度警惕,同时要全营特别注意公路两侧的情况。1营把情况及时报告437团团部,团回答“拆除路障,快速前进”。1营营长杨福江和教导员马树旺当即赶到2连,要该连派两个班从公路两侧搜索前进。当听取尖兵排(2连1排)排长对路障和异常灯光的分析时,尖兵2班班长刘显清来报告,说前方公路又发现大型路障。当其返回不到3分钟,就听到几声沉重的爆炸声,紧接着四面八方枪炮声大作,一起向1营行军纵队射来。

 

营长杨福江是一位久经战斗考验的优秀指挥员,冒着弹雨,沉着果断指挥各连利用有利地形猛烈地向敌反击。2连2排一个班快速摸上山头,消灭了威胁最大的敌重机枪阵地,夺得一个制高点,摧毁和缴获重机枪3挺,毙伤、俘敌18人。在组织抢占山头的同时,2排另外两个班全力阻击敌战车的前进。紧急审俘后得知,界岭镇就在附近,守军有1个营。437团1营当即决定用2连两个排和3连全部,迅速拿下界岭,摧毁敌营指挥部。经过近两小时激烈战斗,全歼镇内敌人,毙伤30余人,俘虏敌副营长以下40多人,缴获各种武器50余件。据敌副营长交代说:“你们已进入白长官设下的口袋阵,这一带有一个师的兵力,两侧山后还有两个师,白长官决心要吃掉你们”。时间紧迫,1营立即将情况报告给团。按团的命令,1营又以2连为主攻连续拿下几个山头。惨烈的战斗中,1营伤亡3连副指导员以下31人。在界岭反伏击战中,1营的临变不惊,顽强反击为师、团的重新部署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界岭敌情迅速报告给师指,这本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但师指判断,设伏之敌仍是在永丰遭遇的那个团,在反击下已退却,于是仍令437团进至界岭及其以南宿营,但尚未展开行动即又遭敌反击。师指挥所亦陷入包围,437团1营拼死抗击,将其救出。师决定稍向后撤,令436团进至公路以南,占领樟树铺、花果塘以南之山地;437团撤出界岭,进至百家冲、竹叶冲、八湾一带,各筑工事,防敌出击。等部署完毕,已是8月16日凌晨2时。

 

3、青树坪守备战

 

第49军145师尾随146师跟进,沿途遭3架敌机轮番扫射,行动稍缓。其两个团也于16日天黑进至巡司、青树坪一带,并与146师取得联系。是日,白部第3兵团司令长官张淦命令部队不采取大的动作,而以小部向436团三营阵地出击。桂系先后占去两个山头,经激战后又被解放军夺回。很显然,桂系部队在正面的试探性进攻,是对解放军进行钳制和迷惑,目的是保持两军胶着状态,为主力包围146师争取时间。

 

146师判断敌无撤退意图,并发现左翼有敌桂系第7军一个师。师领导认为,追击叛军不得,消灭桂系主力一个师也是很划算的。为了和145师共歼这一个师,于16日黄昏后调整了部署。令437团主力移到锡石桥、竹叶冲;436团留两个营在公路南,团率一个营进至公路北;师直移至青树坪以北三塘铺、泥水塘、黄塘湾一带,准备次日以一个团的兵力打开敌阻击防线,会同后续部队聚歼该敌。当天俘虏敌军一个排长说:“你们要打就快打,不打就快走,很多部队已上来,不然你们会吃亏的。”师情报科电台也侦察发现附近有多个番号的敌军活动,但这些情况均未受到师长王奎先的重视。

 

8月17日8时,第146师师部接连接到敌情严重的报告,发现敌三个师:一个师的兵力向欧阳亭、青树坪、巡司之间145师左翼迂回;另一个师在正面与146师接触;再一个师以界岭西北之大山为依托,向437团之右翼迂回。 这时,146师领导才猛地明白,敌已集结主力,企图从两侧夹击我部,配合界岭以形成三面包围。同时还发现敌有装甲部队和空军助战,顿感处境危险。146师首长迅速将情况上报军部并通报给位于该师左翼的145师。此时,只有来路永丰方向尚未发现敌人,但白天不利于转移,因而,师决定各部利用地形,构筑工事,坚决抗击敌人,并在战术上采取以攻为守,待黄昏后再行转移。命令下达后,部队还来不及做好工事,桂军大规模的进攻就开始了。

 

8月17日8时后,激烈的战斗在146师各个前沿阵地打响。在436团方向,敌在正面以两个营的兵力在空军4架次战机的支援下,向该团第3营阵地轮番攻击20余次,我各连顽强抵抗,坚守阵地3小时之久。桂系官兵前面的被打下,后面的又蜂拥而上。几番凶猛进攻下,7连伤亡过半,弹药消耗已尽,只得在11时撤出阵地。12时,敌又用两个团的兵力,在飞机、坦克的掩护下,沿公路两侧向436团各个阵地进行攻击。一时间桂军黑压压一片,如潮水般涌来。战事空前残酷,青树坪一带硝烟弥漫,遮天蔽日,杀声动地,枪炮轰鸣。该团依托简易工事,奋勇抗击,坚守5个小时后,终因伤亡过大和弹药不足,于下午17时阵地被敌全部突破。同时在该团左侧后,敌用一个团的兵力占去炮1连驻地,夺去马装具。436团团长崔永泰闻报,急红了眼,立即亲率第1营及团警卫连实施反击,连续冲锋三次,重新占领炮连驻地并夺回马装具。此刻天已渐黑,436团腹背受敌,部署已被敌打乱,营团之间的联系极为困难,全团弹药均消耗很多,加上指战员整整一天均未吃饭,体力疲惫,已不能保证继续作战。团请示师指后,于下午18时后,在437团支援下,相互掩护,向东北方向撤出阵地。

 

在146师437团方向,战斗亦非常惨烈。敌以一个师的兵力,以大山为依托,在飞机的助战下向该团正面及侧后攻击,2营和1营1连、3营9连阵地先后失守。该团随即组织1营在炮火的掩护下,实施猛烈反击,经7个小时激战,将失去的阵地又从敌人手中夺回,迫敌退回赛田一带山上。但437团战至晚上,因伤亡很大,弹药一直没有补充,抗击逐显吃力,遂于20时撤退去相思桥,后转向湘乡。至此,146师各部皆已向江口方向撤退。

 

在145师的左翼,17日8时许也与敌人打响,该师抗击到10时左右,鉴于敌强我弱,被迫也向永丰方向撤出战斗。145师留下433团第2营掩护师主力和保障146师436团侧后安全,这个营拼死阻击,战斗英勇,出色完成了任务,于下午18时撤退。建国后曾任广州军区第55军军长的白忠耀,当时就是2营5连连长,因在战斗中发挥了高度的积极性,指挥果敢灵活,在与数倍于己的敌人激战中,给敌以大量杀伤,有力地掩护了主力,被树为这次战斗的典范。

 

值得一提的是,在紧张的战斗中,湖南地下党和湘中第3支队的人员主动找到146师联系,与师领导共同研究配合作战及支前事宜。他们筹军粮、运伤员、找向导、送情报,旺盛的革命精神令部队指战员非常感动。146师有几十名伤员被他们安全送到湘潭后方医院救治,还妥善安葬了部队撤出战场时未及时掩埋的烈士遗体。

 

四野前委获悉146师撤出青树坪后,于17日22时命令,各部队停止追击叛军的行动,就地休整,待机行动。18日,46军占领安仁,40军到达安仁以北渌田,与46军会合。同日18军也与46军会师于安仁以东地区。至此,追击叛军的作战结束。

 

从8月15日晚20时至17日晚20时,界岭、青树坪战斗历经48个小时之久,146师共毙、伤敌人684人,俘敌69人,合计歼敌753人;该师伤亡、被俘、失踪877人。145师支援146师的部队,经过一昼夜的激烈战斗,歼敌600余人,自身伤亡、失踪470多人。

 

4、青树坪战斗的影响

 

青树坪之战空前惨烈,在桂军疯狂反扑下,解放军49军145师、146师指战员克服不利条件,以4个团的弱势兵力(主要是146师的两个团)与敌3个整师浴血奋战,粉碎了桂系部队设伏全歼146师的企图,在付出较大伤亡后,安全转出。146师撤出战场后,全师开往湘潭板塘铺地区,进行休整,总结这次战斗的经验教训,表彰作战有功人员。第437团受到49军通令嘉奖,并派军文工团进行慰问演出。军长钟伟在146师营以上干部会议上指出:界岭、青树坪战斗是一次为全局利益而进行的战斗,虽然付出了一些代价,但为我军迟滞敌南逃赢得了时间,为保证我军主力进行休整补充,发动一次新的战役创造了条件。钟伟的讲话极大地鼓舞了146师的全体指战员,虽然暂时失利,客观上却麻痹了敌人,换来了难得的战机,那些代价和损失也是值得的。无疑,49军对146师的这次战斗从大局上是肯定的,对该师指战员的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也是高度赞扬的。

 

而且,通过这一场硬对硬的交锋,四野也摸清了桂系部队的战斗特点,如战斗积极性比一般部队高,敢于进攻,善于寻找机会设伏歼灭我追击部队。战术动作配合较好,运动速度快,攻击精神强,组织炮火很有章法,射击准确及时等。但桂系部队也有其他国民党军队的相同弱点,即不擅夜战,一到天黑就停止进攻,构筑工事固守,以盲射炮火壮胆并威胁我反击。这为以后四野部队与桂系部队作战提供了宝贵经验。

 

对于这次战斗的“胜利”,国民党方面称之为“永丰决战”,桂系更是做足了文章,利用这次所谓的胜利争取美援,于是开动宣传机器,大肆吹嘘,叫嚷“已全歼匪军146师,击毙万余人”。致电台湾后,经中央社一番加工,此战已从歼灭共军一个师膨胀到吃掉林彪一个军了,称之为“自徐蚌会战以来,国军取得的最伟大的胜利”,“从而打破了共军不可战胜、林彪不可战胜的论调”。但是,仅仅两个月后,在歼灭桂系主力的衡宝战役中,解放军146师作为49军的前卫,冲锋在前,勇猛穿插。438团俘虏了第7军171师师长张瑞生,战士们对他说:“我们就是被你们‘全歼’的146师”。张瑞生目瞪口呆,这真是一个绝妙的讽刺。

 

青树坪战斗,49军参加战斗的部队只有4个团,如146师,除去438团留守湘乡外,还有3000多人的伤病员和掉队者没有跟上,因此,146师参战兵力,推断只有6000余人。解放军损失了千余人,两师均未失去战斗力,但对己方士气有所打击。桂系的战斗损失有多少,尚无具体数字。146师战史上记载的歼敌753人有些偏低,据时任白部第10兵团司令长官的徐启明将军在回忆录中提到,3兵团在青树坪一战中伤亡惨重。当时战场为桂系控制,如损失七、百人,远不能用伤亡惨重来形容。从战斗规模上看,3:2的师级兵力对比,退却的一方仅损失千余人,白部无论损失大小,从对峙两个昼夜的时间上看,双方打了一场消耗战。

 

5、青树坪战斗失利原因

 

青树坪战斗虽然规模不算很大,但近年来却一直是军史研究关注的热点,冒昧分析一下该战失利的原因。

 

第一、主观上从上到下都存在轻敌思想,造成盲目冒进,蒙受损失。

 

四野南下以来,部队多系胜利前进,士气高昂。146师连续追击叛军,又连获小胜,遂产生轻敌思想。遇有阻碍,不加分析情况,冒险前进。15日向界岭前进时,前卫营不找向导,又不严密搜索,重机枪不下驮子,整队沿公路前进去界岭宿营。等进入包围圈后,未认真查看地形,又不及时构筑工事和掩体,部署时两个团平排展开公路两侧,分散了兵力,一打响,全部接敌,毫无队形,正要调整就仓促与敌展开混战。同时,部队恋战情绪较重,在遇到伏击后如快速转移,则不会受到如此大的打击。16日,甚至有和145师合作歼敌一个师的打算。17日在撤出阵地时,忙乱而失冷静,造成失踪300人的损失。

 

49军在组织指挥上也有失误,8月13日,四野前委得悉敌主力部队西调,有可能要对我追击部队伏击,便迅速通知了49军,令其查明情况,不得冒进。但是,49军对此重视不够。支持了146师继续前进的意图,否决了145师停止前进以进行侦察的正确意见。结果145师遵照军的命令,尾随146师前进亦中敌圈套。

 

再往上看,四野对追击叛军的部署,重点方向是49军的方向,以敌我当时的战斗力对比,49军3个师在长沙西南解决叛军应能胜任。以另两个军针对白部主力部署,为下一阶段作战预做准备是可行的。而这一部署在执行过程中则有了偏差,即对白崇禧策应叛军的积极性估计不足,于是从上到下产生了一定的轻敌情绪。

 

第二、客观上部队对南方气候不适应,病患严重,影响了战斗力。

 

1949年夏天,解放军南下部队对长江以南褥暑多雨的气候很不适应,一个连队一般有1/4甚至3/4的非战斗减员。疟疾、痢疾、胃肠炎、中暑等疾病大量发生。不仅人生病,连战马也生病,吃不惯南方的稻草和稻谷,驮不动炮也拉不了车。部队普遍营养不良,体力下降,经常顶烈日、任雨淋,军事劳动强度极大。鉴于这种情况,四野报请中央批准,从8月1日起,全军除了48军在江西发动赣西南战役之外,全军转入休整,开展“兵强马壮”运动,以利于部队继续行军作战。青树坪战斗就是在休整期间发生的。49军休整还未结束,野战医院还住有大量病员。追击部队虽情绪高昂,求战心切,但连续强行军已过度疲劳,人困马乏,严重影响了战斗力。

 

当时任四野第12兵团司令员的肖劲光战后追述道:“以49军为例,6月底从湖北天门一带出发南下以后,在两个多月中,病员多达1.3万多名,其中死亡130多人,转院治疗的有2700余人。部队马匹也大量死亡,仅该军的147师就死了200多匹马。在这种情况下,部队是无法继续投入战斗的。”

 

另外,因南下连续行军和作战,146师战士随身携带的小镐、铁锨已大部遗失,根本没有工具做工事,只能依托现有地形进行隐蔽和抗击,官兵遭敌炮火杀伤严重。界岭和青树坪战斗是典型的南方山地作战,对善于城市攻坚和平原野战的四野部队来说,还是个新课题,没有经验,弹药消耗也过快,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补充。对桂系部队的打法和战斗精神认识不足,对自身擅长的夜战又发挥不够,这些因素都增加了损失。

 

十、八桂剿匪

 

1949年9月中旬,第四野战军发起衡宝战役,旨在歼灭敌桂系主力,第49军仍在第12兵团(中路军)指挥下。10月2日,我军三路大军向敌展开进攻,49军为中路军左翼,145师向水东江以西进击,146师为军前卫,从湘乡出发,经永丰向祁阳方向追歼逃敌。147师于5日解放新化。10月8日到10日,146师追敌至灵官殿五峰山区,与兄弟部队一起向敌发起总攻,该师歼敌7军主力1730人,也算报了青树坪之仇。11日,145师解放宝庆。12日,147师协同西路军东进部队,在宝庆附近围歼敌62师,全歼4000余人。10月16日,衡宝战役胜利结束。11月初,我军又发起广西战役,第49军担任第二梯队,尾41军、45军入桂,担任肃清残敌、维护交通、接管城市、筹措粮秣等任务。

 

1949年12月9日,广西军区成立,军区领导机关由第13兵团领导机关兼,49军隶属于该军区建制,并兼桂北指挥所,军部驻桂林,所辖各师分别兼平乐、柳州、桂林军分区,并指挥39军115师在桂(林)、柳(州)之间地区护路和剿匪。49军坚决贯彻中央军委关于主力部队地方化,开辟新区执行工作队任务的指示,在广西军区的统一领导下,开展了著名的广西剿匪运动。

 

广西简称为“桂”,别称“八桂”,当时省会在桂林。该省素为桂系军阀基础,苦心经营数十年。广西解放初期,潜伏在广西的国民党残余武装、地主恶霸武装和职业惯匪与地方封建势力相互勾结,进行武装暴乱,严重影响各族人民生活。为了彻底肃清蒋白匪军残部,145师于1949年12月4日奉命向平乐地区进军,于12月6日解放平乐县城,后进入贺县八步,建立平乐军分区。146师、147师也在12月初分别到达柳州和桂林地区,担负剿匪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任务。

 

1950年1月上旬,49军各部正式开始执行地方化、战斗队兼工作队的剿匪任务。各部划区开展工作,145师兼平乐军分区:433团驻贺县、信都、怀集;434团驻平乐、恭城、昭平;435团驻荔浦、蒙山等县。146师兼柳州军分区:436团驻柳州;437团先去宜山,后去柳南之来宾、象县、武宣三县;438团驻柳北之融县、柳城、中渡、榴江、三江、容雒等县。147师兼桂林军分区:439团驻全县、资源、灌阳;440团驻百寿、永福、阳朔;441团驻桂林、龙胜、义宁等县。

 

1950年2月末,平乐军分区以10个连的兵力,合击恭城东北部地区股匪,歼其大部,迫使恭城暴乱之匪首国民党军退役中将钟祖培投降。4月,柳州军分区平定柳江县穿山暴乱,歼灭土匪670多人。10月,柳州军分区在泗顶圩、大乐、七下、甘村、水汉打了五个歼灭战,歼匪“反共救国军”第126军、128军、55军、36军等部1000余人。平乐军分区集中了18个连的兵力,10月17日对活动于平(乐)八(步)公里两侧的以周天雄为首的“反共救国军”第12军等股匪展开进剿,半月内,争取1500余名土匪投降。在1950年2月到1950年11月的第一期进剿中,49军剿匪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对匪情了解不清,地形不熟,加之群众基础薄弱,地区辽阔而兵力分散,对剿匪政策执行不够,虽然花费了很大代价,匪患仍是不绝。特别是对已经俘虏的土匪,宽大无边,俘后仅简单教育就放了,也未收缴民枪。而释放的土匪又对检举群众进行血腥报复,老百姓恐惧非常,剿匪局面进展不大。1950年6月以后,由于美军介入朝鲜战争的影响,土匪更加嚣张起来,尤其在我四野38、39军从镇南关北上抗美援朝后,土匪更加猖狂。49军在这种情况下,边剿匪边进行抗美援朝和爱国主义的教育,提出“消灭土匪就是有力地配合抗美援朝”的口号,很鼓舞士气。半年来,有很多连队,几乎每天都在战斗着,其艰苦情形甚至超过了1949年前的一些大规模战役。

 

1950年11月,军委毛泽东主席电示广东、广西,严厉指出“广西剿匪工作为全国各省剿匪工作中成绩最差者,其原因必是领导方法上有严重缺点”,“我们希望广西全省主要匪患六个月内能够肃清”。广西军区接电后,深感震动,马上进行检讨,端正了剿匪方针政策,调整了剿匪部署,加之深入开展土地改革,剿匪工作大有改进。49军在剿匪的同时,为了加强地方政权的巩固,在一些中心区,如沿公路交通方便与县城附近地带,有重点有计划地展开了发动群众工作,并从部队调出一批干部担任这些地方政权的负责人。这对“孤立”偏僻山区土匪起到了积极作用,给后来由点到面的剿匪创造了条件。

 

1951年1月,广西军区调集主力部队14个半团和部分地方武装及民兵群众,全力会剿大、小瑶山地区土匪,其中49军抽调的有平乐军分区1个团零两个营、柳州军分区437、438团和桂林军分区439团2个多营。在战斗中,部队发挥了高度的积极性,有的连队在一昼夜内连续行军50公里,经过崎岖的公路急向瑶山奔袭。在围攻搜剿中,不顾一切险阻,攀登爬行到渺无人烟的地方,逐山逐洞地搜剿。当时145 师(平乐军分区)主力前往大瑶山剿匪,有一个叫林泰的侦察员,乔装改扮,大智大勇,打入土匪内部搞情报,从而使部队顺利的剿灭了一股势力颇大的政治土匪。后来以此为原型拍成了一部著名的惊险剿匪反特片——《英雄虎胆》,成为红色电影的经典之作,这也是49军的光荣和自豪。1951年4月,柳州军分区436、438团和桂林军分区1个团和其他部队又参加了对大苗山与三江及湘桂黔交界地区之股匪的会剿,歼匪1.2万余人。到5月20日,柳北重点区剿匪结束,柳州军分区和桂林军分区在21兵团52军等部队的配合下,共歼匪2万余人,基本消灭了该地区的土匪,同广西其他地区一起基本完成了毛泽东主席下达的1951年5月1日前消灭全省股匪的任务。

 

1951年9月,从1950年12月开始的广西军区第二期进剿胜利结束,转入地下的2000余名残匪继续由公安机关和公安部队负责肃清,以军队为主的大规模军事剿匪宣告结束。49军所负责的桂北地区剿匪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在1年多的时间里,共歼灭土匪数万人,成绩显著,受到了广西军区的赞扬。

 

十一、三度整编续辉煌

 

49军进入广西后,组织建制历经3次大的整编,军部撤消一次,又重建一次,但所属各师、团变化不大。在1952年4月的整编时,49军再次被撤消番号和建制,各师、团发展延续极其复杂,在步兵、炮兵、工程兵、预备役、海军、空军等军兵种中均有余脉,其中不乏师旅级以上单位,它们继承和续写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9军的辉煌。

 

1、军部并入广西军区机关

 

1950年4月,第13兵团与广西军区分编,后改为第15兵团兼广东军区。同年6月,根据上级命令,第49军领导机关并入广西军区机关,撤消了桂北指挥所,但军的番号保留。各师兼军分区归广西军区建制。此时49军序列为:

 

军长 钟伟

政治委员 刘随春(1950年3月调任)

副军长 熊伯涛

政治部主任 栗在山(1950年4月升任)

政治部副主任 周彬

 

第145师兼平乐军分区——下辖第433、434、435团和独立团及11个县大队,共14345人,师长(司令员)沈启贤(1950年5月后为蔡永),政治委员陈德(1950年10月后为高先贵)。

第146师兼柳州军分区——下辖第436、437、438团和独立团(1951年3月组建)及10个县大队,共13957人,师长(司令员)王奎先,政治委员粟在山。

第147师兼桂林军分区——下辖第439、440、441团和独立团及10个县大队,共13459人,师长(司令员)师长郑贵卿,政治委员王建中。

 

49军机关并入广西军区后,原军长钟伟任广西军区参谋长,原政治委员刘随春任广西军区政治部主任,原政治部主任栗在山任广西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2、恢复49军建制

 

为加强广西地区机动作战力量,中央军委决定恢复第49军建制,归中南军区领导。1951年7月,以广西军区154师师部为基础,在贵港扩编为第49军军部,原辖各师不再兼军分区,重新回到49军序列。

 

军长 曾国华(由广西军区副司令员调任)

政治委员 刘随春

副军长 邓东哲(新任命)

副政治委员 栗在山(原政治部主任升任)

参谋长 蔡永(新任命)

政治部主任 邱子明(新任命)

 

第145师——下辖第433、434、435团,师长程启文,政治委员高先贵。

第146师——下辖第436、437、438团,代师长赵峰,政治委员齐渭川。

第147师——下辖第439、440、441团,师长郑贵卿,政治委员沈东屏。

 

3、撤消49军番号和建制

 

军部——1952年4月,第49军奉命撤消,军部调归军委空军,5月北上吉林四平,与空3军军部(很不健全)合并为新的空3军军部,隶属于东北军区空军。此前,在1951年11月,49军军长曾国华就被任命为空3军军长,空军以空联司冲击机指挥所的部分人员为基础在辽西开原成立空3军军部,1952年4月移驻四平。1985年8月,空3军奉命整编为空军大连指挥所,仍为正军级。1993年9月,空军大连指挥所改称空军大连基地,为副军级。2003年我军体制编制调整,空军大连基地又改称空军大连指挥所。

 

145师——该师在1952年4月编入中南军区新21兵团为第219师,145师师部改为219师师部。434团改为21兵团215师645团,433团和435团改为219师656团和657团。1952年11月21兵团219师改番号为第55军219师。1969年11月,55军215师调归福州军区,后改为陆军第29军87师,原215师645团也改为87师261团。1985年整编中,261团转隶陆军第31集团军92师建制。1998年该团撤消番号,抽组一个营为步兵92旅第3营。1999年以原261团团部为基础组建漳州陆军预备役后勤保障旅。

 

1970年1月219师改番号为陆军第55军164师,原656、657团依次改番号为491、492团。1979年2月164师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毙敌2195人,俘虏10人。1985年10月,55军撤消番号,164师改编为陆军第41集团军步兵第164师,执行南方乙种步兵师编制。1998年调归海军南海舰队,改建为海军陆战队第164旅,原491团、492团番号撤消。可以说,145师部队延续到现在组成了两个旅。

 

146师——该师师部在1952年6月改编为炮兵第5师师部,所属3个团开赴海南岛担负守备及国防守备工程任务。同年9月27日,又以原146师师直一部和中南军区司令部炮兵办公室等部合编为中南军区炮兵司令部(后为广州军区炮兵)。10月20日,炮兵第5师正式在广东省韶关成立。1956年11月下旬,该师奉命赴朝鲜替换炮兵第1师,担负驻朝战备值班任务。1958年9月,全部撤离朝鲜回国,并归北京军区炮兵建制。1983年4月,炮兵第5师划归陆军第24军领导,1985年10月该师与24军直属炮兵团(欠第1、3营)整编为陆军第24集团军炮兵旅。2003年体制编制调整,该旅撤消番号。2005年4月以该旅为基础组建成立了秦皇岛陆军预备役炮兵旅。

 

1952年7月进入海南岛的3个团均为海南军区兼第43军直属,438团部队分两批于1952年10月和1953年6月调离海南岛北上入朝,补充给志愿军第15军。1953年4月,以436团团部为基础组建榆林守备指挥部,辖第436团、437团等部队。1956年6月,榆林守备指挥部改编为守备第21师,436团改为守备第151团,437团改为守备第152团。守备第151团后为榆林要塞区第1守备区,后编入海南军区三亚警备区。现该警备区东瑁洲海防连就是原146师436团2营延续下来的我军著名英模连队,这个连1992年11月由三亚军分区东瑁洲守备营缩编,1993年4月军委主席江泽民曾视察赠书并题词“天涯哨兵”。2002年5月,该连被广州军区授予“东瑁洲模范海防连”荣誉称号。

 

1957年5月,为加强琼东北防务,守备第21师152团改为海南军区独立守备第154团。1964年夏,为加强海南岛北半部的机动作战力量,组建了守备第27师,154团划给该师改为守备第148团。1970年,守备第27师改为陆军第131师,守备148团也随之改为131师392团。1982年7月,392团赴广西边境轮战,歼敌50余人,1983年3月回撤。1985年百万大裁军时该团撤消番号和建制。

 

147师——该师在1952年4月1日奉中央军委电令改编为公安第12师,下属之第439、440、441团依次改称为公安第34、35、36团,另辖公安第78团。4月16日该师接管广西省的边防任务,并与广西省边防局合并。1955年6月,公安第12师师部调往福建,拨归防空军建制,所属各团归广西军区领导。同年7月和12月,公安第34、36团和35团分批调出广西。公安35团先后改为第5机炮师步兵团、守备9旅167团、守备14团、守备110团,1961年1月改建为工程兵工兵第12团,1965年参加抗美援越,屡建功勋。文革期间调归沈阳军区工程兵,1985年10月改编为陆军第40集团军工兵团,1998年9月体制编制调整,该团撤消番号和建制。

 

1955年9月,以公安第12师师部为基础在福州组建防空军第1军,隶属于南京军区防空军,同时接受福建军区领导指挥,辖驻闽高射炮兵、雷达兵、探照灯兵部队,担负福建地区防空作战任务。1957年5月,人民解放军空军和防空军合并,整编为空军。6月,防空军第1军改称为空军第1军,领导指挥驻福建的空军地面部队。1958年7月,空军航空兵部队入闽。同月24日,以空军第1军机关大部和南京军区空军机关、空军第5军机关各一部,在晋江组成福州军区空军领率机关,后在1960年6月移驻福州,辖闽、赣两省的航空兵、高射炮兵、地空导弹兵、雷达兵和各种勤务保障部队。1985年8月,福州军区空军和南京军区空军合并,整编为南京军区空军。从上可以看出,老147师的师部现在延续在南京军区空军机关。

 

十二、49军主要领导简介

 

钟伟(1915——1984),1948年3月——1950年6月任12纵队(49军)司令员(军长)。

 

原名钟步云,又名钟德泰。湖南平江人。192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7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红三军团政治部宣传员、第三师政治部宣传队队长、师特务连政治委员、第四师十一团俱乐部主任。1932年12月任红三军团第三师政治部青年科科长。1933年4月任第四师十二团总支书记,8月任第十二团政治委员。参加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作战。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先后任红三军团第四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第十团政治处主任。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后,任红十五军团第七十八师政治部主任。1936年10月任第七十三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东征、西征战役。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抗日军政大学高干队支部书记、第五大队协理员、第三大队政治处主任,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第二团、第三团政治委员,苏北抗大五分校代理校长,淮海军区第四支队司令员,新四军第三师第十旅二十八团团长、第十旅副旅长等职,率部参加敌后抗日游击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三师第十旅旅长,第二纵队第五师师长。1948年4月成立东北野战军第十二纵队,任司令员。11月任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九军军长。率部参加解放东北和进军中南的多次重要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广西军区参谋长,中南军区编练司令部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军司令部参谋长,北京军区参谋长,山东省农业厅副厅长,安徽省农业厅副厅长、农垦厅副厅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和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2年8月总政治部批准按大军区副职待遇离休。被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84年6月24日因病逝世。

 

曾国华(1910——1978),1951年7月——1952年4月任49军军长。

 

汉族客家人,籍贯广东省五华县岐岭。1924年离家参加国民革命军,1931年8月在江西参加红军,193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9月被提升为班长,后任红五团一营二连排长、红五团二营六连连长。1934年10月随部队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后升任红五团副团长、团长。1936年12月到七七事变在抗大二期干部队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曾国华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五团二营营长,参加平型关战斗。后任八路军115师永兴支队支队长、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五支队支队长、鲁西军区运河支队支队长、115师教导第二旅旅长。1943年3月,滨海区精兵简政,撤销了旅级机构,教二旅缩编为滨海六团,曾国华任团长。1943年7月到1944年2月,曾国华进山东分局党校整风学习。后任八路军滨海军区代理参谋处长、山东军区教导团团长。1945年10月任鲁中军区主力部队编成的山东军区第三师副师长,奉命进军东北。1946年1月后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三纵队第七旅旅长、三纵副司令员、东北军政大学教育长。1949年9月,调任第四野战军第十三兵团参谋长。1950年6月,第十三兵团部与第十五兵团部对调,曾国华到广州任第十五兵团参谋长。为完成广西的限期剿匪任务,1951年1月曾国华调任广西军区副司令员。1951年8月任重建的四十九军军长。1951年11月,军委下令调曾国华任筹组中的空军第三军军长。1953年5月率空三军前进指挥所到朝鲜介川的志愿军西海指轮战,同年10月回国。1955年5月升任沈阳军区空军副司令员。1955年10月,曾国华被授予空军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9年4月升任沈阳军区空军司令员。1969年4月当选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并升任空军副司令员,分管空军作战训练工作。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被隔离审查,1978年1月3日病逝。  

 

袁升平(1912——2003),1948年3月——1949年4月任12纵队(49军)政委。

 

江西省吉安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游击队班长,赣南独立团排长、连长,红军卫生学校政治教员、政治指导员,红一军团第一师十三团总支部书记,一团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独立团副营长,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一、二、三团政治委员,第一支队政治委员,陕甘宁晋绥联防教导第二旅政治部主任、旅副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辽西、辽吉、辽北军区政治部主任,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七纵队政治部主任,第十二纵队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四十军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政治委员,志愿军干部部副部长,华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济南军区第二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第二政治委员,北京军区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届中央委员。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2003年8月27日在北京逝世。

 

徐斌洲(1912——1996),1949年4月——1949年11月任49军政委。

 

原名徐业寿,1912年10月出生于湖北省红安(今黄安)高桥区徐家畈村。1928年参加革命,历任少共陂孝北县委青工部部长、少共区委书记、共青团陂孝北县指挥书记。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先后任县独立营党委书记、团政治部主任、红四方面军第九军二十七师八十团政委、模范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四次反“围剿”和开创川陕苏区的斗争,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开始,徐斌洲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组织干事。1938年8月,任赴山东干部大队副大队长,带队离开延安到达沂蒙抗日根据地。11月,被分配到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二支队任政治部主任。后任清河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共渤海四地委书记兼渤海军区第四军分区政委,坚持鲁北平原的抗日游击战争。抗日战争胜利后,徐斌洲任山东军区第七师政治部主任、政委,率部进军东北。1946年10月任东北民主联军第六纵队政治部主任。1948年11月,任东北野战军第四十三军一二八师政委,参加了平津战役。1949年4月,任第四野战军十三兵团四十九军政委,率部南下参加渡江等一系列重大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志愿军第三十九军政委,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回国后,徐斌洲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政治部干部部部长、政治部主任、军事学院副政委。 1955年,徐斌洲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不久调地方工作,先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部、第八机械工业部、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徐斌洲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1996年12月27日在北京逝世。

 

周彪(1910——1981),1949年11月——1950年3月任49军政委。

 

原名周生珍,江西省吉安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赣西南独立第三团排长、吉安县儒行乡少先队总队长、红四军第十师三十团宣传队分队长、队长,团俱乐部主任、中央模范团总支部书记、红九军团第三师七团政治委员、军团政治部民运部代部长、教导队政治委员、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巡视员等职,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山西决死队教导二团政训处干事、临县动员委员会武装部部长、八路军一二0师独立第四支队支队长兼政治委员、冀中军区第十军分区政治委员、第八军分区政治委员兼中共八地委书记。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三纵队七旅政治委员、旅长、冀中军区副司令员兼华北军区第七纵队副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四十九军政治委员。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四十二军政治委员。1952年回国后任东北军区防空部队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高射炮兵指挥部司令员、空军顾问。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周彪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81年3月20日在北京病逝。

 

刘随春(1910——1952 ),1950年3月——1950年6月,1951年7月——1952年4月任49军政委。

 

湖南平江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红三军第三师政治部中共党支部书记。1932年任第三师十一团三连指导员、军部特务连指导员。1933年入瑞金红军学校上干队学习,毕业后历任红三军团第一师政治部直属队教导员、代理组织科科长、第一团教导员、第四师十团中共总支书记、第十二团政治处主任、政治委员。同年冬任江西军区第二军分区政治委员。1934年先后任红三军团第六师十六团政治委员、江西军区独立二团政治委员兼新淦军政委员会分会主席。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作战。10月参加长征,任军委直属队政治处主任。同年12月任红三军团第四师第十二团政治委员。1935年先后任红三军团第十团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第十一团政治处主任。同年10月长征到达陕北,任红军补充师中共总支书记、组织科科长、师政治部主任。1936年4月任陕北红二十九军政治部主任。参加了保卫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斗争。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第二团政治处主任、警备第七团政治委员、第三八五旅政治部主任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冀东军区第十二旅副政治委员、冀察热辽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九军副政治委员,参加解放东北和进军中南的多次重要战役战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第四十九军政治委员兼柳州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广西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等职。1952年因病逝世。


【原创文章】


征稿

传播部队历史 凝聚部队子弟

分享您的自豪 分享您的感悟 

  记录在,记忆就在  

记录,对父辈是最好的感恩

记录,对自己是最好的负责

记录,对晚辈是最好的教育

  记录在,记忆就在  

父辈往事/自己故事/子弟活动

欢迎投稿:siyezidi@126.com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四野子弟”

欢迎转发  欢迎留言

点击底部“阅读原文”精彩继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