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黄志澄新浪博客
钱学森科技创新思想的萌芽和形成(上)
作者:黄志澄
钱学森的科技创新思想,是通过自己的科学技术的创新实践中总结出来,并通过在系统科学和思维科学的研究,将其科技创新思想到理论高度。那么,钱学森的科技创新思想是怎样萌芽和形成的?钱学森曾说:“在他一生的道路上,有两个高潮,一个是在师大附中的6年,一个是在美国读研究生的时候。”
钱学森之子钱永刚在《钱学森人生的五次选择》(2016年10月26日《科技日报》)中说:人们一般把钱学森留美及以后的人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留学美国阶段,从1935年到1955年二十年。这个阶段钱学森作为技术科学的先驱,在应用力学、喷气推进及火箭与导弹研究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第二个阶段是奉献航天阶段,从1956年到1982年二十七年。钱学森作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在开创中国航天的过程中,不仅实现了中国航天跨越式的发展,还提出了一整套既有中国特色又有普遍科学意义的系统工程方法与技术;
第三个阶段是从1983年到2009年,也是二十七年,可以称之为金色晚年阶段。这个阶段,他涉足系统科学、思维科学、地理科学、军事科学、行为科学、建筑科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诸多领域,开展了最具亮点的学术创新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新理论。这三个阶段凸现了钱学森科学历程的三个创造高峰,堪称他科学报国人生的华彩乐章。
与上述阶段相对应,钱学森的成才和创新之路,还应加上从1923年到1935年他在国内求学的阶段,因此,钱学森的科技创新思想,经历了萌芽、形成、成熟和发展等四个形阶段。
▲北京师大附中校园内的钱学森铜像
在国内求学时,钱学森面对国家积贫积弱、民族生存危亡,钱学森很早就树立科技救国的理想。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培育了他对理工学科和艺术的浓厚兴趣和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打下宽厚扎实的创新基础,为他在美国在科学技术上取得杰出成就打下基础。
1923年9月钱学森进入北京师大附中上初中。钱学森在回忆他的中学时代说“六年师大附中的学习生活对我的教育很深,对我的一生,对我的知识和人生观起了很大作用。”l991年钱学森在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称号颁奖大会上讲话时说:说起旧事,我还非常怀念我的母校北京师大附中。我从1923年至1929年在北京师大附中念书,当时附中的高中分文理科,我在理科,我今天说了,恐怕诸位还不相信,我高中毕业时,理科课程已经学到我们现在大学的二年级了。”钱学森在师大附中的六年,培育了他的爱国精神,开启了他的智慧之窗,从而萌发了他对科技创新的向往。
▲中学时代的钱学森
当年钱学森在北师大附中求学时,语文老师董鲁安实际上把语文课变成了政治思想教育课。钱学森回忆说:“我们在附中上学,都感到一个问题压在心上,就是民族国家的存亡问题。”的确,那一时期的中国风起云涌,多少志士仁人为国家命运奋斗牺牲。钱学森大学时学习铁路机械,出国留学航空专业,都是考虑到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而做出的决定。1935年,钱学森出国留学前,曾专程看望董鲁安先生。董先生拿出旧中国与帝国主义签订不平等条约的资料给他看,叮嘱他努力学习,报效祖国。钱学森回忆说:“就在这样的气氛下,我们努力学习为了振兴中华。”
师大附中的校训是“勤、爱、诚、勇”四个字。钱学森入学时校长是著名进步教育家林励儒。在他领导下,附中的教与学,弥漫着民主、开拓、创造的良好风气,可谓动乱年代得天独厚的一片沃圃。
在钱学森的回忆中,当时的数学老师傅仲孙对他影响很深。傅仲孙先生总说:“你只要承认公理,定理是根据逻辑推断的必然结果,没有第二种定理。在中国是如此,在全世界也是如此,就是拿到火星上去它也得是如此。”钱学森认为,傅先生的这个讲法彻底极了。钱学森也永远铭记附中如何注重锻炼了他的实践能力;教化学老师允许他单独进实验室去做试验;教生物的于君实老师,常带领他们去野外采集标本,教他们解剖蚯蚓、青蛙。有一次,他把钱学森叫去,给了他一条蛇,笑着说:“把它制成标本不挺好么?不过这事第一要胆量,第二才是制作技术。”
▲钱学森的高中毕业证书
回想当初,钱学森曾说:“附中的选修课很多,学生的知识面很广。每天午饭后,在教室里交谈感兴趣的各种科学知识。学生的求知欲强,把学习当成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困难。”课余,丰富多彩的社团和课外小组,更会激发起学生们的多种兴趣爱好。在北师大附中,钱学森参与了绘画、音乐和摄影等多个社团。他曾回忆说:“在学校玩得好,不天黑不回家。”
钱学森常说:“我能为国家为人民做点事,也是与中小学老师的教育分不开的!”由此可见,钱学森的创新思想,萌芽于北师大附中。
从1935年至1955年,钱学森在美国求学和工作。这一时期,正值美国航空航天科技的第一次创新高潮,也是钱学森科技创新思想的形成期。钱学森先在麻省理工学院用一年时间攻读航空工程的硕士学位,接着他转到加州理工学院,在当时美国航空航天科学的领军人物冯 •卡门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钱学森回忆说:“一下子就感觉到它和麻省理工学院很不一样,创新的学风弥漫在整个校园,可以说,整个学校的一个精神就是创新。”
▲钱学森与加州理工学院的同事在办公室
无疑,冯•卡门对钱学森在这段时期的科学贡献和创新思想的形成,影响最大。冯•卡门是一位出色的空气动力学大师, 也是一位杰出的美国航空航天事业的统帅。冯·卡门,全名西奥多•冯•卡门(1881年—1963年),匈牙利犹太人,毕业于约瑟夫皇家工业大学,后在布达佩斯皇家理工大学获得硕士学位。随后,他到德国格丁根大学读博士学位,师从现代流体力学开拓者之一的路德维希·普朗特教授,1908年获得博士学位。1926年,冯·卡门移居美国,到加州理工学院任职。在古根海姆基金会的资助下,他建立了古根海姆空气动力学实验室(GALCIT)。在上世纪30至50年代,他的周围集聚了世界上最优秀的空气动力学家,在航空航天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为人类进入太空时代奠定了科学基础。我国的钱学森、郭永怀、钱伟长、林家翘都曾在那里学习、工作过的杰出人才,周培源教授也曾在冯·卡门处访问研究有年。
实际上,钱学森转学到加州理工学院,也是奔着冯 •卡门这位当时美国航空航天界的领军人物而去的。固然,整个加州理工学院的学术氛围对钱学森科技创新思想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但从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发展历史来看,在冯 •卡门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像他这样的大师。因此,钱学森在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和工作时期,正值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在冯 •卡门领导下的顶盛年代。
冯·卡门到美国后,把格丁根大学的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理论联系实际和民主学风等优良传统带到了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他每星期主持召开一次研究讨论会和一次学术研讨会。这些学术活动十分民主,气氛活跃,不论是专家权威,还是普通研究生,大家一律平等,都能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并展开讨论。
在一次师生学术讨论中,钱学森和老师冯·卡门发生了争执。钱学森坚持自己的学术观点,毫不退让,令冯·卡门十分生气。但事后,冯·卡门经过反复的思考,认识到在讨论的那个问题上,钱学森是对的。第二天一上班,年过花甲的冯·卡门便来到钱学森的办公室,认真地给钱学森行了个礼,然后说:“钱,昨天的争论你是对的,我错了。” 冯·卡门博大的胸怀、民主的精神和在真理面前的谦恭态度,令钱学森终身不忘。
“远望智库”聚焦前沿科技领域,着眼科技未来发展,围绕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安全、知识产权等主题,开展情报挖掘、发展战略研究、规划论证、评估评价、项目筛选,以及成果转化等工作,为管理决策、产业规划、企业发展、机构投资提供情报、咨询、培训等服务,为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