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志澄观察:中国商业航天应该走混合所有制发展模式

来源:《中国青年报》2018年5月29日05版   作者:田文生



近日,记者专访了在国家航天系统工作数十年的航天技术专家黄志澄,他的新作《新航天:创新驱动的商业航天》对该行业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总结。


年逾八旬的黄志澄介绍,世界上的民营火箭事业发展很快,特别是美国,SpaceX和蓝色起源两家已经做得很大。


“美国的这两家公司都是互联网大佬跨界创业,马斯克和贝索斯都是怀有太空梦想的‘极客’,将火箭技术发展到很高的水平。这是美国特有的现象。”他说,尽管欧洲也有一些私营企业进入,但总体上,除了美国,其他的航天大国俄罗斯、中国、欧洲、日本、印度、澳大利亚都以“国家队”为主。


“在中国,有几家民营航天公司发展比较快,比如零壹空间、蓝箭航天、星际荣耀等。”黄志澄说,“零壹空间的这次成功发射,很有意义,特别是进行了高超声速飞行的试验,走出了一条军民融合的新路。”


就商业航天而言,黄志澄认为,目前还没有达到用火箭将小卫星送入地球轨道的能力,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因此,“我们可以为这次发射点赞,但不要捧杀。应该看到,与世界上大的火箭公司相比,中国的民营火箭公司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中国的民营火箭迄今未发射过卫星,部分公司已经给出了发射的时间表。黄志澄注意到,发射卫星也面临一些新情况,比如大火箭尝试“群发”小卫星:2014年,俄罗斯完成“一箭37星”,2017年,印度发射的一颗火箭搭载了104颗卫星,这与民营公司用一发小火箭去发射一颗小卫星相比,哪一种发射成本更低,还有待时间观察。


黄志澄表示,民营航天一定要做好细分市场,作出比较优势。“从零壹空间的发展路径看,它一方面是为研制能力更强的火箭打基础,更一方面,也在为发展高超声速技术作准备,这值得肯定。”


“中国的民营航天刚起步,运营模式极为重要。”在他看来,必须走有中国特色的商业航天的发展道路,要加强国营航天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合作,走混合所有制的发展模式,“这将关系到行业的未来”。


 “在实践中,混合所有制有两种。”他说,一种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成立的航天科工火箭技术公司,吸收了十几亿元的社会资本,是以国有资本为主导的混合所有制公司;第二种是社会资本为主并引入国有资本(包括地方政府资金)的混合所有制公司,零壹空间就属于后者。


“零壹空间实现了社会资本和国有资本融合、公司自主发展与地方政府支持结合,探索军民融合发展商业航天的新途径。”黄志澄表示,对于零壹空间而言,重庆两江新区的支持很给力,“毕竟,航天的风险很大、投资也很大。”


他注意到,本次飞行载荷的客户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并有很多航空部门的单位参与其中,“这让人欣喜,航天和航空的技术本身就有很多共通的地方,在美国,航天和航空的公司是不分家的,比如波音既做民用飞机又做火箭,中国如果能找到路子把过去完全分开的航空、航天结合在一起,符合空天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是一件挺有意义的事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