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北上广青年返乡,坚持生态种植3年
在成都市区80公里开外的铁牛村,
50多位从一线城市搬来的“新村民”,
一起创业、抱团生活,快5年了。
他们自创乡村生态社区,
成员年龄跨度从60后到10后不等,
80后、90后是主力,占六成。
在村里随便逮住一个戴草帽、蹬套鞋的青年,
得到“硕士”“海归”“腾讯大厂前员工”等标签,
新村民们在茶庐饮茶
上:铁牛村俯瞰
下:新村民们在茶庐晨练
盛夏,橘树刚刚挂果。
分别为茶庐1.0、2.0、3.0
这套快速建造的生态建筑,施国平和团队花了近3年研发,还在不断迭代,现在的是3.5版本。
▲
晨间锻炼带队的是范范,33岁,社区园长,曾经在香港、上海生活。
▲
茶席
村居快5年,范范觉得自己最大的转变在于,“之前的生活,被工作和琐事挤压得空间很小,不太会照顾自己,也不在意生活中温情、柔软的东西。但现在,去河边散步,插野花,感觉自己真的在生活。”
▲
在田野生活,农耕是每个人的必备技能
▲
田野里俯瞰
▲
田野小屋及细节
这片田野小屋,是新村民自己动手制作的2022最新版本。
▲
5年前,施国平的好友方文,第一次住进初代版的集装箱,“那时只有不到6平米,还没有通水电,只有一盏节能的太阳能灯……但竟然在田野里意外地睡了个好觉。”
现在,方文和社区的10来位伙伴,都把日用家当搬进了田野里的小木屋,田野办公之余,一起洗厕所,搭瓜棚,轮流摘菜做饭,每天在田野上起居劳作。
▲
在这片田野上,探索如何建造一座“零碳社区”,是方文和伙伴们的下一个目标。
▲
因为多年来单一物种种植,土壤越来越贫瘠,生物链破坏,村民需要持续地打药施化肥,才能保持柑橘的产量,水塘也因为大量养殖被污染了。
施国平与团队在村里讨论规划设计
施国平今年50岁,清瘦,穿着朴素,回答每个问题前,习惯留足思索的时间。当他出现在村头村尾,无论新老村民,都会迎上来与他攀谈几句。“橘树底下,多了好些杂草?“我们包了新的荷叶茶,要不要尝尝?”……
▲
10年前,施国平开始接触乡村。他的老家在湖南平江的一个小县城,一路考取到省城,到了深圳,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攻读建筑学硕士,回上海创业,每隔10年,都换一座城市生活。
直到2013年,轰轰烈烈的乡村民宿文旅热潮中,他在上海的事务所,承接了蒲江县明月村游客接待中心的设计任务,他进了村。
施国平在果园
第一步,修复生态环境。2021年起,新村民租下了9亩柑橘园,挑战不打化学农药,不施化学肥料的生态种植。
▲
实验的第一年就赶上柑橘的“大年”,今年2月,满满600多棵橘子树丰收。
▲
▲
生态多样性计划
“希望慢慢地通过修复,乡村能回到40年前那种生态环境。”
▲
2020年,新老村民共同举办了一次生活节,社区伙伴把妈妈们都邀请过来,一人出一个菜,很快搞出一桌子,就像“百家宴”。
▲
铁牛妈妈的餐厅
果园里原本就有90年代末开起来的第一间农家乐“铁牛寨”,但随着乡村文旅升级,农家乐的经营形式也需要转型和创新,大家就在这个基础上,做了简朴美观的建筑改造,“铁牛妈妈的餐厅”就这样诞生了。
他原本就喜欢美食,“铁妈餐厅”投入运营后,他带着当地4个“铁牛妈妈”,到各地餐厅参观品尝美食,一起研发菜品。
土地中应时生长的作物,就是大自然最好的馈赠。
新村民在亲耕
后来,大家开始动手耕耘自己的菜地,还成立了农耕组。曾经城市中的农业小白,通过劳动亲身感受耕耘与收获的快乐,也逐步实现瓜果蔬菜的自给自足。
素柴火鸡(左)苋菜配柠檬青豆泥(右)
大家与妈妈们一起策划了“铁牛妈妈的味道”节气餐桌,顺应自然,根据24节气推出不同的菜单,吸引了许多从城市里来的食客。2020年,餐桌还上了央视。
烤南瓜配酸白酱、羊肚菌丝瓜汤、鸡枞菌炒时蔬、藤藤花花天妇罗......大家依照时令,将8月鲜活铺满餐桌。
专注吃饭的大小朋友
因为现在的生活简单纯粹,即使身为吃货,他已经瘦了20多斤,更加健康强壮了。
“想用一家餐厅支持更多生态农人”。
田野里的树屋音乐会
田野里的树屋最近刚刚落成,大家就即兴地发起了一场田野音乐会。
▲
还有田野餐桌,田野婚礼,社区有好几对伙伴,都是来这里参加婚礼,然后留下来的。
学习搭建木头房子
科科(右二)带领大家向老村民学习种菜
学习用柴火灶烧饭
▲
村里生活的开销也不大,包吃包住:大家动手改造成了青年公寓,每天吃自己种的菜、社区小伙伴轮值做饭。
▲
33岁的宁宁,曾在杭州阿里巴巴工作了5年,后来去上海创业5年,做了一个环保时尚品牌,但总觉得城市里的环保事业不够彻底。那时,她就常常下乡拜访村子里的好友范范。
2020年疫情开始的同期,或许是因为长期过度加班、晚睡晚起,她经历了一场免疫系统疾病,这成了“最后一棵稻草”,于是她决定搬去铁牛村定居,“把自己种到乡村的土壤里,重新生长”。
现在,身体早已恢复,我们在村子里见到她的时候,她就蹲在院子里手绘展板。酷暑当头,院子里不开空调,大家都只专注在手上的活儿。
她说:“原来很多时候的情绪问题,都是被身体和精力拖累了,做好最简单的每天好好生活,就已经能带给我巨大的转变。”
村子里的自然环境
乡村生活,也有不方便之处。
比如乡村只有卫生院,医疗条件一般,如果身体小恙,还是需要开车半小时去县里,大一点的健康检查,则要开车去成都。
▲
施国平一家四口在乡村
▲
被质疑最多的,还有教育。
施国平说自己“花了7年半,才最终决定把孩子接到村里,这个决定很难”。
刚转学到镇上,今年13岁的老大除了英语,几乎门门功课倒数。“但是两学期不到,不仅学业赶上去了,生活变得更能自理,还成为了我们社区乐队的成员。”
▲
最近有一句话流行的话,“在大的时代奔腾里,小地方给我们安慰。”也有人预言,中国未来10年的发展,就在乡村。
我们问这群新乡村青年,如果也有同龄人想迈出去乡村生活的第一步,有什么建议?
总结下来有这样几条:
一,找到有相同价值观与理想的同行者,是非常重要的;
二,要提醒自己,乡村不是逃离城市的理由,是否做好了勤劳、节俭的准备?能否不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