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疫情3年她扎根乡村,用美食疗愈身心

点击右边星标👉 一条风味地图
2024-09-07

当下的快节奏,让越来越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开始探索另一种生活方式:当农场主、周末农夫,或是去乡村“隐居”,回归生活。

2019年,美食达人苹果关掉在北京的餐厅,来到川西蒲江县下辖的西来镇铁牛村,成为当地乡村生态社区——麦昆塔社区的一员,与社区小伙伴们一起,探索生态种植与食物疗愈。


麦昆塔社区食养板块主理人苹果

苹果是麦昆塔社区食养板块的主理人,9月,我们远程连线,她和我们分享了3年来的社区食养生活。新村民亲耕探索生态种植,策划田野餐桌分享食物疗愈,她们还与老村民共创节气素食餐厅,将乡土的时令食材搬上美学餐桌。

她说:“健康的食物可以疗愈身心,只有真正把双脚踩在土地上,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不时不食,身土不二」。”
以下是苹果的自述:

2017年的春天,我第一次来到麦昆塔社区。田野里是大片的油菜花,村里有鸟鸣、有狗吠。我坐在餐桌边闭着眼睛咀嚼一块红糖核桃饼,忍不住泪流满面——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小麦粉与红糖、核桃搭配起来,竟然是这种味道。

在北京做了10年媒体人,按时吃饭几乎是奢求。后来自己开沙拉工作室、开餐厅,压力大到喘不过气,那一刻惊觉自己已经很久没有好好吃过一顿饭了。

那次活动后,我决定寻找新的生活方式。1年中,我去了8个国家旅行学习,意大利、法国、美国、瑞士、柬埔寨......各国的有机农场、农夫市集让我大开眼界,也让我意识到“从农场到餐桌”、“健康饮食”的重要性。

2019年4月,我结束了北京的工作,加入麦昆塔社区,也正式成为一名“新村民”。

社区成员几乎都是从一线城市搬来的,“硕士”、“海归”、“大厂前员工”......大家一起创业、抱团生活。

刚到社区,我负责给小伙伴们做饭。在北京开餐厅时,我们有完善的后厨团队,自己很少亲自下厨,但是在村里情况完全不同。30人,每日两餐,大锅饭,负责厨房的小伙伴一共只有3、4位,从厨房管理、规划菜单,到买菜、切配、做菜,全部亲力亲为。

苹果在社区厨房工作

社区以素食为主,为了让大家吃得健康,我们开始研究食物养生疗愈,以自己为方法,慢慢摸索出一套食养原则。

最重要的是随自然而食。不同的季节和时令,自然生长什么,它就是最有能量的。反季节的食物违反自然的规律,也会违反我们的身体规律。
社区日常餐食

其次,每餐饭的食物构成尽量简单。从前吃饭我们会讲求丰盛,一顿饭十几个菜也是有的。其实食物给身体的信息过多,人没办法消化。

一开始我们的田野餐桌,只有4道菜、1个汤加1个主食,现在对外经营的餐厅最多也只有6道菜,每道菜的食材搭配都尽量不超过3种。不使用含化学添加剂的调味料,菜籽油也尽量使用自己田里或熟识的老乡家的油菜籽榨的,我们这么做是为了减少身体的负担。
食材鲜活也非常重要,冷冻、冷藏会破坏食物原本的生存环境,果蔬能量有所损失。现在流行“从农场到餐桌”的概念,我们会尽量缩短这个时间,下午要吃的菜,上午或中午才去摘。

图片来自《西来食谱》

每人每餐(平均)蔬菜285g、米或面80g、水果57g、豆制品菌菇蛋奶14g、干货调料33g、饮用水400g,这是我们经过近2年的详细测算,总结出的社区伙伴平均摄入量,也是测试下来身体最舒服的摄取量。我们还做了一本《西来食谱》,把健康又美味的素食食谱收入其中,也让最普通的食材成为美好的设计作品。

社区餐厅的墙上印着一句话,:“You are what you eat”。我们坚信,自己的身体是由入口的食物构成的,只有吃得健康,身体才会健康。

健康的食物不仅能疗愈身体,也会治愈心灵。

从前,吃饭对我们来说,好像是浪费时间。仿佛非要看手机、看剧,或者跟别人聊天,这个时间才是被好好利用的。

“止语”是我们吃饭时保留的一个小小仪式,进入餐厅前,大家会自觉收好手机,用餐前用1分钟的时间,抛除杂念,让身体和心情都放松到认真吃饭的状态。吃饭的过程中也尽量不聊天,专注于吃饭本身,专注食物带给我们的能量。


田野餐桌里的“盲食”体验
为了让更多人重拾“认真吃饭”的美好,2019年春天,我们在油菜花田中策划了第一期田野餐桌。我曾设计过许多精美的餐桌,还出版过一本食物美学书籍《不将就的餐桌》,但这一次,我真正让餐桌回归自然。
桌上是应季果蔬做成的美味素食,耳边是自然的声音,从城市中赶来的人短暂放下庸常的生活,只专注品尝眼前的食物,感受“吃饭”这件寻常小事带来的治愈。

2020年,新老村民共同举办了一次生活节,我们社区的小伙伴把村里的几位擅长做饭的妈妈们邀请过来,一人出一个菜,很快搞出一桌子,就像“百家宴”。

这顿饭之后,大家觉得不如就此让妈妈们一起开一家餐厅,为妈妈们增加一份收入的同时,也把乡村的风土人情用一餐饭分享给来到这里的每一位朋友。

土地中应时生长的作物,就是大自然最好的馈赠。当季地里长什么,我们就做什么,所用的食材就从自种的地里摘,或是从长期考察过的有机农场以及本地老乡家中选。

瓜果蔬菜不打农药,调味品不含添加剂,保证健康有机。“铁牛妈妈的餐厅”应运而生,顺应自然,把时令美味端上餐桌。
起初,时令菜单每个节气一换,但从研发到菜单固定的时间太短、工作量太大,且相邻的两个节气间,地里的作物也相似,到了今年,我们就改为月份菜单。


4月的鸡纵菌笋汤面
4月,正值清明、谷雨时节,是吃野菜、鲜笋的好时候。我们把地里采的茴香跟土豆拌在一起,做成茴香洋芋,细嫩的香椿芽做成香椿豆腐,清脆的鲜笋做成烧卖,再熬出一锅鲜汤,跟菌子一起做素汤面,把春天的鲜味收入菜单。


 青瓜丝配有机猕猴桃果酱
6月芒种,仲夏时节正式开始。我们自种的青瓜丰收,刨成瓜条搭配有机猕猴桃果酱,再配上雪梨粒,分外清爽。

8月菜单

入秋,我们自种的南瓜熟了,金灿灿的,吃着香甜又细腻。我们把它做成烤南瓜配酸白酱,既是甜品,也能做主食。
今年1月,大寒时节,柑子园丰收,满园满枝的耙耙柑鲜活饱满,我们的餐桌也有了新主题。


生态耙耙柑和土鸡蛋布丁
餐厅主理人Fido决定用柑子做一道甜品,他带着村里的姑娘小惠,在尝试了耙耙柑素奶油蛋糕、果冻布丁等几款试验品后,最终在菜单上保留了最受欢迎的果汁鸡蛋布丁。柔软香甜的布丁透着柑橘的酸甜,这是1月的限定甜蜜。


蒸农家土鸡蛋(左)夏日藤花天妇罗(右)

除了每月更新的时令菜,很多经典菜也被保留了下来,成为菜单上的常客。最受欢迎的是蒸土鸡蛋,简单朴实,却是最能疗愈人心的“妈妈的味道”。

藤藤花花天妇罗是餐厅的保留节目。不同季节丰收的瓜果被做成美味菜肴,藤蔓、瓜叶、瓜花就被做成天妇罗。夏天有黄瓜、苦瓜、丝瓜,秋天有南瓜、番薯,每个季节都不同。

食材来源一直是我们最操心的问题。最初,我们到集市里或是老乡家里收蔬菜,因为在我们的概念中,“自家吃的”意味着天然有机。直到发现老乡家中的菜地边就放着杀虫剂的药袋,我们才意识到,并不是所有的老乡都对什么是真正的“安全健康”有概念。

我们这群农业小白,决定成立农耕组,自己种出健康菜。
2020年秋天,社区小伙伴在田野里开垦出3.3亩地,开始了自耕自种的生活,到现在刚好走完两个春秋。我们种菜的原则很明确:不使用农药、化学肥料、除草剂和各种生长激素,只种应季食物。


麦昆塔社区菜园
今年我们的自耕地已经扩展到7亩,自种作物从最初的圆白菜、豆角等有限的几种拓展到如今的单季30几种,丰产季基本实现了蔬菜自给自足。我们也开始尝试种玉米、土豆、水稻等主食,还有花生、紫薯、贝贝南瓜、芦笋等珍稀蔬菜。


夏天丰收的黄瓜和茄子


自耕自种收获的蔬菜

超市里、买菜app里,反季节蔬菜四季都有,人对季节的概念是模糊的,而土地能教会我们真实地感受24节气,感受四季流转。

四川种地一年两季,春耕秋播,夏冬收获。夏天,地里有黄瓜、番茄、红苋菜、丝瓜、苦瓜、茄子、豆角、玉米、花生。冬天,四川本地的叶子菜特别多,小油菜、小白菜、生菜、莲花白、乌塌菜、芥菜,还有油菜苔、花菜、儿菜等等,春节前后尤其丰盛。


秋天的土豆与南瓜

9月正是“菜荒”,我们地里的叶子菜只剩软浆叶和空心菜,夏天丰收的丝瓜到了末季,但南瓜、红薯和芋头长得正好。

今年茄子种多了,直到月初,社区的餐厅还在变着花样吃茄子。


因为暴雨裂口的小番茄

两年前刚开始学种菜时,大家走了不少弯路。像是番茄,最喜光照足、温差大、相对干旱的气候,四川夏季多雨,并不适合番茄生长。

我们当时不懂,第一年种小番茄没有搭大棚,本来长势很好的果子,因为暴雨全部裂口,还招了好多小虫。那年的裂口番茄被我们剥皮制成了话梅番茄。

被虫蛀的莲花白

不用农药化肥、不施除草剂的做法也曾受到跟我们一起种菜的老乡的质疑。像是莲花白,特别容易招虫,我们第一次种,不打杀虫剂,也没做其他干预,菜被虫蛀得满身是孔。

老乡经常嘲笑我们:“你们这帮人根本不会种菜,整天搞些有的没的。”


自耕自种

大概是信念支撑吧,我们想靠自己的努力吃上健康蔬菜,更想证明善待土地,土地会回报给我们更多。社区负责农耕的伙伴们,起早贪黑在地里干农活,没有经验就向其他生态农人学习,向有经验的老乡学习。组长叶科把菜地当成自己的娃一样牵挂白天干农活,晚上还要研究各种生态种植方法,上网课看书,忙的不亦乐乎。

今年夏天极端高温,最热的时候地表温度达到55℃,白天根本站不住人。大家只能早上5:00起来下地,干到9:00太阳暴晒,吃过晚饭再去地里工作2小时。

在田野生活,农耕是每个人的必备技能

在种菜的过程中,我们摸索出了实用方法。四川多雨,大规模耕种要把地垄起高一点,以便于渗水,避免植物根系长期受潮腐烂。

蔬菜施肥不只有化学肥料一种选择,用蚯蚓肥,或是用厨余、枯枝落叶、杂草制作堆肥,更能养护并修复土地。通过多样化种植、周边留草控草以达到更好的生态平衡,减少虫害发生。
地里的杂草也分“好坏”。像是“革命草”(学名空心莲子草),是外来入侵物种,根扎得特别深,繁殖能力强,必须定期连根拔除。但四叶草、紫云英等豆科植物,长在地里还能做肥料。


铁牛村俯瞰(典型的川西林盘)

最初做食物疗愈、生态种植,只是为了让社区小伙伴吃得健康,守护我们这“一亩三分地”。几年过去,我们发现社区的生活方式,也在渐渐影响其他村民。

我们所在的蒲江县铁牛村,主要经济作物就是柑橘。9.6平方公里的面积,有9900亩柑橘园。但因为长期单一传统种植,这两年土壤的健康受到不小影响。


橘林下的白鹅
2021年起,我们租下了村里的9亩柑橘园,开始实验“不打化学农药除草剂,不施化学肥料”的生态种植方法。最开始,村里的果农们都不相信,认为柑橘喜药,尤其是除虫必须借助农药,不打药绝对种不出好的柑橘。

但第一年,我们的600多棵橘子树都种得不错,果子酸甜平衡,吃着更像小时候的味道。送去检测,273项农残未检出,大家都觉得很惊喜,自己做的事是有意义的。我们为我们的生态柑橘取名为“阿柑”,而我们这群种柑子的人则叫自己为“阿柑青年”。

新老村民一起收获
因为生态种植的柑橘质量好,价格卖得也更高,一些老果农们动心了。中秋节我们带着月饼去看望老村民,就听说有熟悉的老乡在自家留了一小块地,打算明年1月柑橘清园后,按照我们的方法试一试。

“阿柑”被做成巧克力

消耗不掉的作物,被我们做成了加工品。豆豉、豆腐乳和萝卜干在铁牛村被叫做“铁牛三宝”,丑一点的“阿柑”被做成巧克力、果酱跟果酒,受到了更多年轻人的喜爱,经济价值也大大提高。

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生态种植中,社区小伙伴也在努力研发更多生态健康产品,支持更多生态农人,也用最细微的行动修复一方水土 ,改善我们的环境。

编辑:朱楠

责编:韩莹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近期报道 

《不出国就能尝到的地道韩料,这几家必打卡!》‍
《最地道的厦门美食攻略,这4条路线值得N刷!》‍
《传奇小洋房里的海派味道,无数名人曾特地拜访》‍
《4位露营达人的最全美食攻略,荒野变厨房!》‍
《中国最讲究的面,假期最后一天去吃!》‍
《中秋食鸭:烤鸭在胡同、米其林、奢华酒店的不同鸭生》‍

美食台招人啦!如果你爱吃、懂吃、又愿意和我们一起奋斗,就投递简历加入我们吧~

因为公众号平台更改了推送规则,如果不想错过内容,

记得进入公众号点击星标哦~

  粉丝专享菜谱 
1500道美味,点击 阅读原文 轻松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一条风味地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