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师大沈立博士 | 桑树林下谈教育

桑树林下谈教育

沈立博士


2018年5月27号,在凤凰耕读书院第三届青年绿色发展论坛——青年与教育主题分享中,凤凰耕读书院农禅课老师、北京师范大学的沈立博士给大家带来了一堂别样多彩的、启迪智慧的"桑树林下谈教育”。


沈老师围绕为什么在桑树林下上课,谈了教育的初心和本质,通过有趣的说文解字谈了教育的核心,让我们明白了人天教育和人机教育的本质差别。并就学员提出来的关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如何看待素食与有机、如何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等若干问题做了精彩回答。干货满满,大家可以来慢慢品读。也有语音版供大家听读哦!




一、教育的初心

❂ 不忘初心


 

 我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团队的老师,从十二年前开始利用业余时间,从事生物动力农业在中国的推广,2011年获得国际德米特协会授权,成立了德米特中国协会,我现在是德米特中国协会的秘书长。我刚刚带领中国德米特协会团队参加了国际有机博览会,在博览会上带回来最高有机认证的德米特葡萄酒,今天很多青年朋友一起来探讨文化、教育、乡村和饮食等,光谈是不行的,一定要吃好、一定要喝好、一定要体验,当下教育说的太多、实践太少;无人机太多,生命太少;教室与实验室的太多,树林下的空间太少。我们一天到晚,很多时候白天和黑夜在灯光下学习,很少有时间能够享受到林间的阳光穿透树林、洒在地上、洒在你我的身上的体验。我相信,我们每个老朋友、小朋友、老师们、同学们来到这个空间的时候,就已经感受到了不一样,我们应该更多在自然中谈教育。


我认为,尤其对于儿童与青少年来说,远离了自然、生命和生活,整天坐在教室里谈教育就是一种笑话,一种变异的教育,因为真正的教育不在教室里,真正的教育从哪里开始?原始的时候教育就是从吃开始,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农耕、(男人)打猎、(妇女)采集等,这就是教育的起源。

 

习总书记在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什么老是强调这一点,因为不论是经济、政治和文化,还是教育,我们早已忘掉了初心,早就远离了当初人类的圣贤、祖先以及革命前辈们的初心,也抛弃他们当初确定的使命,所以我们要反复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今日的教育也一样,也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今天你们吃到的巧克力是有机的,今天你们能够吃到有机的巧克力还是很难得的,这是我去瑞士和意大利游学给你们带回来的。我们从初心出发,从教育最原初的使命出发,就是为了吃得好。

 

 我们的教科书上讲教育史、人类远古的历史就是一带而过,讲原始社会就是不发达、刀耕火种,但是大家别忘了我们祖先就是从那时候过来的,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它,作为北师大专门从事教育研究的老师,我也在建立有机农场、发展德米特和生物动力农业,就是看到了我们现在忘了我们最初的教育就是为了让人吃得更好。


我们今天知识的教育很发达了,我们都在搞高精尖的教育,但是我要问大家,你们今天的吃的是什么?如果你不加注意的话,你吃的都是农药、化肥浸泡长大的食物,种子使用了转基因的技术,远离了原初原生态的东西,所以肥胖的人越来越多、三高的人越来越多,你必须吃很多才能够觉得饱,因为食物正能量与营养缺失了,而有毒物质增加了,所以桑树林下谈教育不要忘了教育的根本——是为了我们要吃得更健康。

 

我们现在温饱没问题,但是如果吃的每一口东西必须要撒农药、使用转基因技术的食物,那么这种饮食行为是在在助长阻碍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如果我们吃的每一口东西,是使用生物动力农业等有机的方式种植出来的,那么很多生命不会因为农药而死掉。只要有杀虫剂、除草剂,农药化肥撒下去,很多生物会继续灭绝。例如蜜蜂,全世界蜜蜂已经灭绝了80%左右。


 所以教育如果忘了吃、忘了我们教育应该让每个人吃得更加安全健康,忘了我们吃的每一口东西,那么就是忘了我们教育的初心。



二、为什么在桑树林下谈教育

❂ 教育的时和机



     

我们今天的教育在哪里?我们从这个字“末”来阐述。

原初的教育或教育的根本在哪里?我们从这个字“本”来阐述。



这是两个不同的字,木上为末,木下为本。真正的教育应该在这儿“本”——木下,自古以来圣贤的教育就在木下,就在林下,孔子的教育就在杏林下。


那么,西方的教育是这样吗?西方文化和教育的源头在《圣经》,第一章叫《创世纪》,人类始祖亚当与夏娃原初的地方在伊甸园,因为违背上帝的嘱托,偷吃了象征人类智慧的禁果(苹果),被逐出了伊甸园,因此有人说西方文明的渊源从苹果树下开始的。美国教育家怀爱伦说:太初時所定的教育制度,乃是後世人類永遠的模範。為要表明這種教育制度的原理,上帝就在我們始祖的居處伊甸,設立了一所模範學校。伊甸園乃為校舍,大自然乃為課本,創造主親自作導師,人類的始祖 便是學生。

 

   佛教就更加典型了,佛陀的妈妈,摩耶夫人怀孕到即将生产,按照印度风俗习惯必须到娘家,但是在回家路上就临产了,只能停在半路的树林中,手攀着无忧树的树枝,在树下就生下了乔达摩·悉达多,他后来出家了,然后在树林里面修苦行,菩提树下悟道,悟道后他开始云游四方,建了很多祇园精舍、竹林精舍等等,那些精舍都是上课的园林,你们现在看佛陀电影、绘本或传记,可以知道基本都是在林下或者有树林的地方,佛陀最后涅槃的时候,涅槃在娑罗树的树林里面,东西南北各两棵树,总共是八棵树,所以被称为娑罗双树间,佛陀面朝着西方涅槃,所以说佛陀的一生是在树下生,树下修行,树下教育,最后死在树下,所以东西方文明、东西方真正的教育是在”木”的下面,在林下。


  这就是为什么把大家带到树下上课。树下——木下为本,我们当下就在教育的根本。所以,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如果在教室里面谈这个问题,有一点可笑。在灯光下、四面都是墙壁,没有一棵树,连蚊子都很难找到,更不用说阳光会透过桑树叶照到你的脸上,你的腿上。听课中万一困了,打个哈欠刚好一颗桑葚掉下来,你可能会吃到一颗有机桑果。我给大家描绘的不是未来的,而是当下的,此时此景就是真正的教育,根本的教育。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要在桑树林下来谈教育。


    

   

 为什么我们不找其他的树呢?这就涉及到教育另外一个根本的问题,这叫时和机。


 佛经第一句话都是以“如是我闻”开头,接着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例如 “一时佛在舍卫国”,什么叫做“一时”,“一”就是整体,既代表了过去,也代表了现在,也代表了未来,佛陀说“我现在所说的法虽然是跟你们讲的,但是末法时期很多众生,他们也有跟你们一样的问题”,他已经考虑到了千年后末法时期的我们的问题,比如说“爱别离”,两个人爱得死去活来,但是毕业分配的时候不在同一个地方,或者同时在北京,结婚后由于都是独生子女,不可能同时照顾到双方父母,不得不爱别离。

 

  所以中国人做事首先考虑“天时”——时间问题。此时正好是春天,桑树结果了,按照真正的教育——强调生命与当下,那么上课就应该在这个地方上,当你们走出了普通的教室,走过了菜地田野,沐浴着暮春的阳光,走到在桑树林下,这个过程难道不就是教育?


       我也是大学老师,现在给你们桑树林下上课,我回到北师大教室,有讲台、有投影仪、有桌椅、四面有墙壁、有窗帘,但是课堂上没有树林。我离开教室——规定的教学场所,来到室外的草地与树林,一旦发现改变了规定教学场所就是教学事故。所以我是穿行在今日教育(木上教育)和真实教育(木下教育)之间,我也不想批判和全部否定体制内这种被称为“末”的教育,我手上拿的这个枝条“木上为末”,这个末也是教育整体的一部分,没必要非议与否定。释迦摩尼佛说,他手上的这个树枝就如同他所说的法,未说法就如同整棵树。我手上拿的树枝与整棵树一样都是教育,但是不能说教室里、书本上的教育就是全部教育,是最好的教育。不能说只懂手上一根树枝的教授就比民间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没有职称的人甚至普通百姓就高明很多。所以我手上的树枝是有价值的,但是必须清楚它的定位,它仅仅是一棵大树的末,是一小部分,它是有价值的,但不是最有价值的。它是是重要的,但其他也一样重要。

 

  我们用现在的空间和时间说了当下我们教育的定位,今天的教育和我们真正的教育的定位,就差这一点点,但是这一点点,却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今天的教育和真正的教育,从空间上来讲就差几百米。按照我们原来的规定,我们原来在大教室上,为什么我们搬到这里?就是让大家体会,教室里的教育和我们桑树下的教育就差几百米,是不是很容易做到。


  我们完全没有准备,早上来这边上课就是临时决定的,到原来春之谷(华德福学校附近)有绳床有秋千的地方,让大家自己搬凳子、准备葡萄酒杯。这里很容易,没有我们所想象的改变教育体制这么困难,我们今天的上课是不是和平常很不一样。我们从半小时内就完成了从“今日教育”到“真正教育”的转变,所以关键在哪里?关键在我们的思想,在我们的理念,在我们的心,只要我们心转过来了,那么其他都很容易。



三、“教育”的核心是什么

❂ 中国的汉字,它记载了初心和原初的使命



这是古代的“教”也可以说是学,我们现在只知道教和学,却不知道融合了教和学还有一个字,叫做xiao,仿效的效,学校的校,孝顺的孝,同音同义。我们通过说文解字来看教育到底是什么。中国的汉字它记载了初心和原初的使命,它也记载了最本源的文化和智慧。

 

这个字右边是反文旁,原本为“攴”,意思是轻敲,读音就是轻敲发出的声音“噗、噗、噗”。我们中国老祖宗造字就是这么简单,做的动作就是含义,做动作时候的声音就是读音,解释叫做“小击”。怎么做到呢?用手(又)拿着工具(卜),其实解释有好几种,具体就不说了。

 

我要强调的是我们得用手学习。我们现在在大学里用得最多的是“键盘”,用屏幕学习,电脑与iPAD的屏幕,手机屏幕等等。


 但真正在生活中你会做什么呢?会做饭做菜吗?麻婆豆腐会做吗?

 牛在跑,你有办法马上叫它停下来吗?不是一直喊“停下来,停下来”就可以的,动物有动物的语言。


 所以说我们脱离了生活、生产的实践是不行的,我们得多实践,多动手。

我之所以会在这给你们上课,2007年我就过来了,这边每一棵桑树的桑果我都吃过,每棵树上、不同方向的桑果味道都不一样,十一年来在这农耕、讨论、带学生,一起建立图书馆,在这片土地上,我体验过,我实践过。


 这是我的另一个课堂,更接地气的一个课堂。当然我也很热爱北京师范大学,我也同样在北师大上课,我同样可以把这边好的东西带到北师大的课堂里面去。

什么是教育的“教”呢?


说文解字说, 教就是上所施下所效也。

什么叫效呢?英文叫like或copy,就是模仿、使自己像。

这个“上”我要强调下,不只是老师,更是天地、长辈、还有社会上层(如领导人等)。


下面再看下教育的“育”。

    

上半部分像“子”字倒过来,下面的部分是“月”,代表身体,胳膊、五脏六腑等都是用月偏旁部首。

 

从“教”、“育”、“效”等可以看出它们由“手”、“子”等身体各要素组成的,从这些字中我们可以提炼出教育的核心是人


现在有一种教育思潮是越来越强调机器,过度强调人工智能(AI);谈互联网会改变未来的一切,有点太可笑了,舍本逐末。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把部分当做整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了。

      

 科学界有一个定义叫做不可简化复杂,用此来比喻完美的东西。生命体与自然万物都是完美的,是神造的,经过千万年进化而形成的完美之物。不多也不少,恰好与完美。


 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这样的东西,一个苍蝇、一个蚊子、所有有生命的东西,都是不可简化的复杂。例如我们眼睛就是最简单的,多一个零件就是”废”,少一个零件就是“残”。我们现在高估了科技的产物,那些机器它们都是不完美的,都在不断变化,不断改善,不断升级,是可简化的复杂。机器存在各种缺陷,生命是完美的。

 

教育根本出发点在哪里?我的导师顾明远先生写了一篇文章,从“变与不变的角度看待未来教育”,他认为不变的东西是本(人),变的东西是末(机),是工具。无论未来科技如何发达和进步,以人为本,教育的基本价值观与理念都是不变的。例如我们都得孝敬自己的父母,都得照顾好自己家的孩子,让他们健康成长,相亲相爱、和谐相处;我们希望天永远是蓝的,没有雾霾,水也是纯净的、我们的食物是健康安全的,这是不变的。本不能移,像树一样不能动其根本,树挪则易死。跟人连在一起的是文化,无论科技如何发达,经典文化是不变的教育内容,不论过去现在,即使几千年以后的人类还是得讲孝悌,讲道法自然,讲仁义礼智信,只要有人存在。


爻,是什么?这是大数据,这就是我们中国的大数据,天地所有的数据都在这里。爻由上下两个乂构成,乂其实是中国古代的“五”,但不读wu,读“义”,上下两乂字音与字形一样,但是在这里的字义是不同的,代表的数据是不一样的,因为它们位置不一样。方位在中国是很重要的一个指标。


我们现在上课,黑板放在任意的方向,说明他对中国文化也是一知半解。

现在黑板这个地方(靠北)一放,在桑树下上课这就是中国文化的要求。

是春天到树下,在林中,在阳光下,时间对了;黑板坐北朝南一放,方位就对了。

我背朝北,面朝南,左升右降,左东右西,八卦、五行就出来了。

刚刚我们上课之前的感恩礼,我们一起行礼是面朝北,以北为尊为上位。

汉字里面一样有空间与方位。


判断一个所谓的国学老师,有一个指标,就是看他脑袋里面有无时空概念。看他的行为与思维,如果时空都对不准的话,这个国学老师的知识都是书本上的,是死的。


 我们中国文化是活的,活到每时每刻,我们做任何事情,时空都要关注时空,都可以像看手表一样对一下时间。


 上面的乂,是五,但这个五是天数有五,都是奇数1、3、5、7、9;下面的乂为五,五个地数,都是偶数2、4、6、8、10。什么叫天?人头顶之上为天;什么叫地,人脚之下为地;人顶天立地,在天地之中,天地人合成为“三才”。


 所以不要小看这个爻,爻代表天地的大数据,其他数据都是源于天地十个数字。


未来大数据,有关局部与细节的数据越来越多,记载过去事物的数据会越来越多,现在正在不断累积增加,但是关于未来的数据会越来越少,数据爆炸有一个副作用,就是会干扰到我们了解整体,了解未来。海量数据有时候是优势,有时候是劣势,多到让我们无法判断未来,无法看清整体,。所以整体的数据越来越稀缺,也会越来越有价值。


 1 、3、 5、 7 、9 与 2、 4、 6、 8 、10这是是分为论之的天地之数,爻包括整天地整合之数,天数相加(1+9)+(3+7 )+5=25;地数相加(2+8)+(4+6)+10=30 ;天地整合之和25+30=55。55就是五五,在爻中刚好上下书写的乂,乂乂不仅代表个体数据还代表全体数据,是天地之数的总和。


学的繁体字是“學”,下面是子,上面是左右两只手捧着“爻”,一双手拿的爻代表的是什么?孩子应该学习什么?通过我们的分析,爻就是天地自然的数据,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大数据,爻是八卦与六十四卦的基本构成因素,六十四卦每卦六爻,总共384爻全在里面。


爻代表自然万物及其变化之道,学与斅(古教字)告诉我们真正的教育是天人合一的教育,是人天的教育。人天合一的教育应该以人为本,以自然为师,向大自然学习,尽量接触自然,在大自然中上课,如同《道德经》所说的那样: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今天的教育则是强调知识与技能的人机教育,远离了人与自然的人机教育就是把人逐渐变成机器的过程,但是迅速发展的机器又把人击败了。围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升级版的阿尔法“狗”横扫世界围棋界,打败了所有围棋顶级高手。


 虽然人机教育现在很热,似乎还处于主流的地位,但是人机教育的未来呢?想想它的未来会好吗?


马云认为,如果我们还在一直坚持学习知识,学习机器一样的技能,那么未来命运会很悲惨,都会遭遇 “阿尔法狗”打败的那些大师一样的下场,所以现在很多行业失业率很高,如银行,原来柜台高高在上,服务态度差,现在变了,网络支付与无人银行对传统银行的冲击越来越大。


人机教育目标是人要像机器一样聪明,最终是人被机器取代。


人机教育的重点是我们左脑、算法、编程、逻辑思维能力,所以人左脑开发越来越接近天花板一样的极限,因为左脑的智商只占人类灵性与所有潜能的一小部分,而在智力方面机器在日益超越我们。


我并不否认互联网的价值,我也在用这些工具,但是不要夸大其作用与价值。


而人天教育的目标则是培养全人,培养真人,人天教育不仅要开发左脑,重要的是也要开发右脑,人类的潜能与潜力大部分还在右脑中沉睡(96%待开发),只开发了4%左右属于智力的部分。所以人天教育目的是要超越人的理性和智力的天花板,充分开发侧重人际关系的情商,还有侧重人和自然相处的绿商,还有万物互联而一体,走向觉悟的灵商。如果你96中提高1%,那么相比4%天花板极限已经是巨大飞跃。


  有个案例,代表地球未来的学校——俄罗斯的谢琴宁学校(点击查看详情),那儿的小朋友年龄在7-20岁左右,2-3年学完小学到高中所有课程,之后参加俄罗斯的会考——类似我们的高考,都取得很好的成绩。这种情况并不是个案,谢琴宁学校的学生都是如此。不同学生通过俄罗斯会考的时间可能稍微长一点而已。他们左脑和右脑并用,灵性和理性并重,智慧和知识共学,注重自主学习,把学科作为整体来学,注重同伴互助学习,当然也重视跟大自然学,大师学


 所以,不要片面夸大互联网、无人机与AI在教育中的作用和价值,同时忽视人性、灵性与自然的作用与价值,最后把孩子变成机器。把孩子培养成缺乏情商、灵性与人性的机器,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例如有些学生自杀,伤害同伴与老师。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时多方面的,其中有一个主因,就因为我们今天的学校只注重知识技能为主的学习,缺乏人伦、人情与人性方面的教育内容,使很多学生不会很好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与矛盾,也不会和自己相处,不会和大自然相处。


 好,跟大家桑树林下谈教育就到此结束,人与自然是教育的源头,也是教育的根本。无论科技如何兴旺发达,我们都不能忘本,不能断源。最后,让我们再回到教育的初心和使命,让我们吃得更健康。我们休息一下,一起 “吃德米特的桑葚”,同时品尝一下德米特的葡萄酒。




四、问答环节

❂ 轻松一下


1、课本或者官方说对于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一直搞不明白糟粕是什么,在哪里?是指二十四孝里面的一些愚孝吗?


 沈老师:用饮食来做比喻。对于每个人而言,吃同一个西红柿与黄瓜,我们每个人吸收情况是不一样。由于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同样食物中对你真正有用的吸收了,不需要的就排出来了。有的营养素对于某些人而言是精华,但是对于其他人就是糟粕。所以,具体的食物与事物往往都是一样的,那就是精华和糟粕是在一起的,吸收什么与不吸收什么其实是取决于自己。把精华与糟粕提前分离,往往是一种理想状态,不是一个现实。


 中国文化精华和糟粕是一起的,这是第一。


 第二点,精华与糟粕也是相对的,因人而异的。你眼中的糟粕可能是他人需要的精华,你需要的精华对他人而言恰好是糟粕。所以说了解中国文化或辩证法的人是不会纠结精华和糟粕之分。把营养成分分离提取,单独摄取其实是西医式的西方思维方式。


第三点,精华和糟粕也取决于你的消化能力与区别标准。比如,我们我们之前认为全麦面粉是不好的,把精华与糟粕混在一起了。之后,我们麸皮去掉之后,制成了精白面粉,结果反而出现了营养不良。现在我们重新认识到精白面粉与麸皮在一起的全麦面粉的价值,现在营养专家都提倡吃“全食”,全麦面粉与全麦面包就是其中的代表。你消化能力够强,糟粕也会变成精华。所以,尤其对于初学者,学习传统文化,我并不主张不要去分什么精华与糟粕。经过几千年岁月与历代祖先的反复淘洗和选择,那些属于糟粕的东西早就被抛弃在历史的垃圾箱里。凡是历经历史考验与岁月沧桑,流传到现在的,哪个不是精华?


 往往把传统文化视为糟粕之人,自己就缺乏文化的鉴别能力。


 第四,站在中国文化的立场,我们有一个事物的分类标准——经纬或常变,经是常,是法则,是经典,是精华;纬是变,是事例,是历史,是时事。最典型的例子是《三字经》,前面大部分内容属于经,是不变的;后面关于历史的内容,是“纬”,属于变化的。随着历史发展在不断丰富。《三字经》成书年代是宋代,但是其历史部分内容却包含了元朝、明朝与清代。我们常常把某些属于某个超的事例与现象归结为糟粕,从而否定其后的文化与法则。


 例如我们用卧冰求鱼与割股疗亲等历史上比较极端的孝亲故事来否定孝顺文化,这是不对的。孝顺的文化与原则是不变的,孔子说“天经地义”,但是孝顺的故事与现象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说道精华与糟粕,我们要分清“常与变”或“经与纬”与“经与史”,不要用“变”否定“常”,以“纬或史”否定“经”。

 

2、怎么看待素食、有机之间的关系?


沈老师:我本人吃素,但我从来不劝人吃素,但是我一般劝女生吃素,因为女生过了20岁担心自己长得太老或者衰老慢一点,吃素确实可以更加健康一点,衰老慢一点,如果心态良好,是可以让人显得更加年轻。


要我讲心里话,纯粹提倡吃素还是不够的,应该提倡“有机素”。


我曾经在群里和一个“素食控”进行过争论。我认为吃素是半善(50%善良),应该吃有机素,你所有吃的是农药化肥与转基因的素食,那这样的素食还是毒害很大。


我觉得真正提倡的应该是有机素,有机素食就是不用化肥、农药,也采用转基因的技术。如果素食餐厅还是去购买那些农药化肥的蔬果,那么还是在用钱来刺激这些非良性的生产和消费。


反之,当然如果人人都能够吃有机素,那么像凤凰公社一样的生物动力有机农场越来越多,那么这边就是一片天堂。每个有机农场就是伊甸园,学校本身应该在花园里,以天地为课堂,以大自然为课本,以造物主为老师,中国话“中德心源,万师造化”,以天地为师、以万物为师,然后人类为学生。

 

3、社会上对于我们大学生有个标签,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您怎么看?


沈老师:我不这么看。我接触到的大部分北师大的大学生大部分都很淳朴,不属于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有没有利己主义者,有的,那是个别大学生,但是不精致,还比较粗枝大叶吧。北大可能有很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对北大完全不了解,所以无法判断。


这个问题,与媒体有很大关系。由于工作关系,我和媒体也有很多接触,可能有部分原因,媒体的宣传报道为了博取眼球与关注度,可能有把小问题放大进行炒作的倾向。


4、请您多说说谢琴宁学校?


 沈老师:谢琴宁学校是一个直属俄罗斯教育部,有办学资质的合法俄罗斯学校,创始人是一个科学家与教育家,叫谢琴宁,这个学校在小镇上,有浓郁的乡村生活氛围。这是独立、自主、全方位学习的学校。学生自己建立校舍,进行内部装修,做家具,甚至自己建游艇。他们以自学与相互学习为主,充分把属于右脑的96%潜力发挥出来,一般所有学生都可以在两三年学完俄罗斯中小学十二年的课程。


我相信我们中国不久也会出现这样的学校,如果你们都感兴趣,那么这个学校就在这里,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这个理想将会很快实现。


推荐阅读:谢琴宁学校——人类的新未来

 

5、人工智能能够改变什么?人更适合做什么创新性的工作,才能够适应社会?


 沈老师:我不太同意“创新”这个词,我更认同另外一个词叫做“共同进化”。个体进化是很难的,自己一个人想进步是很难做到的,共同的进化才是真正的进化。自然界所有的物种都是共生与协同进化。我认为人类也是一样,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所有的发展与创新都应该是“共同进化”。


举个例子,汉朝时候,有人送了一匹日行千里的汗血宝马给皇帝,皇帝不要,大臣不解,皇帝说当我们出行的时候,我骑着宝马,日行千里,一人冲在前面,你们都落在后面,那打仗的时候不是送死吗?


 还有另外一个例子,古代有一个人赶路去县城,一个老者在地里耕作,这个人过来问到县城要多久,老者说要半个时辰(1小时)。问路人问完就离开了,老者看他的背影,发现他还带着小孩,然后在他背后大声说,要一个时辰(2小时)才到。


 赶路人不解,等最后到了县城花了2个小时,才醒悟过来老者智慧啊,因为一路上小孩是不会踏实跟着赶路的,一路上有新奇吸引他的注意力,小孩体力也不行,总是需要休息。不时需要停下来,所以两人多花了一点时间。最后他们达到县城的时间自然是以两人到达的时间为准的。


所以说,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家庭,最后到达终点不是只看个别人,而是以所有人到达终点作为标准的,人类文明进化也是如此。


 一个人冲到最前面可能是送死,而且冲到最前面有意思吗?比如你登山,一个人冲到最前面,把所有落在后面,那有什么意思呢?反之,我们与同伴,与孩子和爱人一起看看风景、拍拍照片、喝喝水,多花点时间,享受友情与亲情带来的快乐,不是更加有意义吗!


而我们现在的教育与商业,过分强调某一个人或者一小波人先到达终点,获得成功,而牺牲了初心和使命,牺牲了价值和意义,牺牲了集体与同伴,这种成功与发展带来很多弊病与社会问题,因此也是要打问号的。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不仅自己有能力到达终点,还有胸怀协助同伴一起到达终点,我们需要这样的人。





沈立

凤凰耕读书院农禅文化课老师

比较教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讲师;

现任德米特中国协会秘书长,致力于生物动力农业在中国的推广与发展;

与多家单位联合,发起成立春之谷国际蜜蜂教育基地,推广儿童蜜蜂教育;

长期从事传统文化教育、教育管理与传统文化、佛教教育、儿童食育与儿童汉字教育的教学研究工作;

出版专著《再造书香门第》、《三字经学教入门》、《觉人教育~从教育看佛教》与《如何培养管理者——中国传统管理教育初探》等。



办学地点介绍
凤凰公社简介:       凤凰公社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凤凰岭自然风景区,距城区仅15公里,是一家生物动力(Biodynamic)国际农场,富含钙和钾、偏碱的土质,特有的“龙泉”“神泉”山泉水源,独有的硅石山崖释放负氧离子,成为凤凰公社发展生物动力农耕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

  凤凰公社引用国际有机农业最早的品牌德米特(Demeter)作为技术支持和国际合作伙伴,遵循生物动力(Bio-dynamic)有机农耕法,每年通过色瑞斯(CERES)认证机构检查员作为独立第三方的认证检查,2008年获得欧盟认证,2010年获得德米特认证,项目名称“凤凰公社”,项目编号“2797”。




报读书院方式




课程咨询:袁英华 18610818868

书院邮箱:fhgdsy@163.com

在线报名:扫描二维码填写报名表


  


欢迎有为青年申请入学!

......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凤凰耕读书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