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长风回忆录|百步台阶“华山论剑”:99篇文章、99级台阶……

朱惠兴 长风周到 2019-09-19

100期

不知不觉中,《长风回忆录》栏目已经刊发了我的文稿99篇(2016年4月6日——2018年5月30日),离百篇仅“一步之遥”。

我把写长风回忆录比喻登山,一篇文章是一级台阶,99篇文章是99级台阶。现在,踏在这第100级台阶“华山论剑”,回顾脚下曾经过的99级台阶,真是一番艰辛、几多曲折、百感交集!

我觉得:写对长风的回忆,本身也是一种回忆。


记得刚起步的第一级台阶,是2016年4月6日刊发的《银锄湖挖成铁臂山》。我很开心,但也很担心。因为我知道,踏上这第一级台阶,就将是一次艰苦的“登山”旅程。但我又很自信:因为我手头有材料。我在长风地区土生土长,从小耳闻目睹,长风地区的人和事,时常出现在我的脑屛。我看着大渡河路的开筑、长风公园的开造、长风工业区的开建(现在长风生态商务区的开发),还有华师大的一些故事……


写长风公园的回忆


我把写作重点放在对长风公园的回忆这一版块上。父辈们耕种的土地,在1956年被征地,建造长风公园。

我是看着长风公园建造起来的,这里就有太多的回忆。

  • 第2级台阶:《还记得那些年的勇敢者道路和露天电影吗?》(2016年4月13日);

  • 第4级台阶:《小辰光,你在银锄湖里摸过蚌吗?》(2016年4月27日);

  • 第55级台阶:《长风公园曾有个露天游泳池,现在改成鲸鱼们游了》(2017年7月10日);

  • 第60级台阶:《那个年代的约会圣地,长风公园的“夜花园”!》(2017年8月14日)

  • 直至第98级台阶:《银锄湖、铁臂山竟然是一群中学生参与开挖堆叠的》(2018年5月23日)。

经统计,

大约有近30篇关于长风公园的文章。

使我感动的是,我写作的过程中,得到了不少“热心人”的相助。


一位公园的老员工,带我去看那处在玉兰亭下的旧碉堡,以及另一处隐藏在林间的旧碉堡(笔者注:公园里有碉堡,这恐怕目前在上海的公园里,是唯一的吧),我在第39级台阶,写了《碉堡了!长风公园的玉兰亭下存有旧碉堡》(2017年3月13日);

一位公园的老领导,带我去见一棵来自阿尔巴尼亚的橄榄树(笔者注:公园里有来自阿尔巴尼亚的橄榄树,这恐怕在上海公园里,也是唯一的吧),我在第50级台阶,写了《长风公园居然有棵来自阿尔巴尼亚的橄榄树》(2017年6月5日)……


写长风工业区的回忆


长风工业区在1958年前后开建。这里,也有我的青少年时代的身影。我把写长风工业区(包括老厂)的回忆,也作为一个版块。

  • 第6级台阶,我写了《在梦中,那烟囱如一根火柴还在燃烧》(2016年5月11日);

  • 第7级台阶,写了《梦中的酸蒸汽是那年酵母厂的味道》(2016年5月18日);

  • 第9级台阶,写了《味精厂的深井传说》(2016年6月9日);

  • 第11级台阶,写了《我在化机厂的锻工生涯》(2016年6月29日)

同样令我我感动的,还是那些“热心人”的相助。

一位在原镀锌铁丝厂工作过的工会干部,为我提供该厂创建“花园工厂”的照片资料,我在第8级台阶,写了《如今的中海紫御豪庭原来长什么样?》(2016年5月25日);


一位由保姆推着轮椅来公园的华丰钢铁厂老领导,为我讲述华丰厂“开天辟地”的厂史,我在第16级台阶,写了《原来TA才是“长风大哥”》 (2016年8月10日)


写农村乡风民俗的回忆


我是一个长风本地人。我对长风这块土地充满感情。因此,乡风民俗,也是我回忆文章的一个版块。

  • 第51级台阶,写了《水桥头前捣衣声,声声总是情》(2017年6月12日);

  • 第54级台阶,写了《“天漏了、72夜(YA)、落烂瓦片…”长风人关于黄梅天的口头俗语》(2017年7月3日);

  • 第59级台阶,写了《“生儿子”为什么要送红蛋?来这里听老长风人来讲故事》(2017年8月7日);

  • 第63级台阶,写了《长风本地人过“七月半”,有提“绿素灯”的风俗》(2017年9月6日)

我欣喜地看到长风地区农村的翻天覆地变化。于是,在我的笔下,就有了:

  • 第3级台阶,写了《记忆中的大渡河路是一片金色麦浪》(2016年4月20日);

  • 第18级台阶、第19级台阶、第22级台阶、第23级台阶,分别写了长风一村、二村、三村、四村的“前世今缘”;

  • 第71级台阶,写了《曾经,村里来了“爱迪生”(指代电灯),村里一片欢腾》(2017年11月6日)


写小学生活的回忆


我的小学是在徐家宅小学(后改名金沙江路小学)读的。小学里的一些难忘的镜头,在平常就在脑屏上“碎片化”地跳跃。当我在第72级台阶,采写长风公园“竹篱笆围墙”一稿时,看见金沙江路小学操场南面靠近公园黑松山的一处老围墙拆了,建造了透明的玻璃围墙,这时候我记忆的闸门被打开,回忆的流水一下子倾泻。


我按照“钟声——歌声——笑声——哭声——枪声——钟声”的一条主线,把小学生活那些难忘的场面,分别在第75级台阶、第77级台阶、第79级台阶、第81级台阶、第83级台阶、第85级台阶、第87级台阶,写下回忆文章系列共7篇(两周一篇),其中在第83级台阶写的《“草棚教室”里的哭声:阿珍老师走了……》(2018年1月29日),写的时候,我哭了……


写中学“校友情”的回忆


我从金沙江路小学毕业后,有幸进入曹杨二中读初中、读高中,认识一批好同学、好老师。其中经常通信来往(当年写信是主要交流信息工具,不像现在可以手机微信),形成了50年前的“朋友圈”。

  • 第59级台阶,写了《50年前的“朋友圈”是怎样的?来长风老屋里看看》(2017年10月23日),接着就有了“校友篇”的系列:

  • 第86级台阶,写了《有位“检察官”同学是一种怎样的体验?》(2018年2月23日);

  • 第91级台阶,写了《“展板”校友情,勾起我对往事的回忆……》(2018年4月3日);

  • 第97级台阶,写了《从黑龙江“飞”来长风地区的蚊子……》(2018年5月15日)


写自己成长经历的回忆


我是1967届高中毕业生。在那个年代被分配在房管所工作,学徒当泥水匠。但是,在校时的理想教育,鼓励我自强不息,在业余时间笔耕不辍。我想为社会做些贡献。经过14年的投稿,在报刊上终于有了我的文章发表。

  • 第52级台阶,写了《在长风公园河边的老屋,我实现了写作梦!》(2017年6月19日);在第53级台阶,写了《从长风公园边的老屋出发,去采访大明星》(2017年6月26日);

  • 第57级台阶,写了《新闻界老前辈接受了我这位“长风小弟”的采访》(2017年7月24日);

  • 第74级台阶,写了《作为一名武术迷,我曾经采访到了李连杰的“师叔”!》(2017年11月27日)

我的回忆写作是“随机”的,想到啥就写啥,没有刻意安排,没有提纲。所以刊发的文章排序不按“规定”。到后来才发现可以归并、整合,于是逐步形成了上述几个版块、几个系列。


百级台阶,“华山论剑”。


我的“剑法”还有不精准的地方,有的文章存在瑕疵;我的“剑技”也有欠精到的地方,关于华师大的回忆文章比较少;还有,题材的广度、深度、厚度,还可以进一步开掘。

长风地区人杰地灵,是块好地方。很希望有志愿者来“接棒”、或者与我同行,共同把“长风回忆录”这一品牌继续下去。


最后,我感谢微信平台《长风周到》编辑们的全程支持,感谢读者的喜爱;也感谢“热心人”的相助,还有:我的老妻,你辛苦了!

关注“长风周到”微信公众号,进入二级菜单【精彩回顾】→【回忆录】阅读更多文章,如果你也有关于长风地区的回忆,欢迎后台留言或直接联系小哥。



扫码勾搭☞☞


❤ 往期精彩内容 ❤

☟☟☟

上海社保卡拟增金融支付、缴费和待遇领取等功能!

快来这里将夏日热浪转化为精彩回忆!

13号线二、三期背后有这么多“秘密”!

华联商厦升级改造,盛装开业


文字|朱惠兴

编辑|黄吉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系原创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