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顾敏:金融智能化时代银行面临的挑战与应对之策

顾敏 北大金融评论杂志 2022-04-25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逐渐与金融业务深度融合,为金融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让金融机构的产品形式、经营服务模式和业务流程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推动金融服务走向数字化和智能化。


日前,微众银行董事长顾敏在《北大金融评论》上发表文章,探讨了金融智能化时代的银行变革之路,认为顺利变革还需坚持“科技向善、以人为本”。

智能化技术在银行业的应用全景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嵌入贯穿整个银行的业务流程,在前、中、后台全面赋能银行业务转型,从而让银行具备更好的服务展现力、更强的分析洞察力和更优的自我表现力。


在银行的前台业务中,典型的应用包括远程身份认证、智能客服、催收机器人等。其中,远程身份认证综合运用了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迁移学习、无监督聚类算法等,让银行可以通过证件识别、活体检测、人脸比对等多种核身技术,快速识别用户是否为“真人”且为“本人”,从而有效拓展银行服务的半径,提高银行的业务效率,并减少人工审核成本和欺诈风险。智能客服则基于自然语言处理和推荐排序等算法,实现自动服务应答,提高银行服务客户的效率和有效性。催收机器人则是采用人工智能模型算法确定催收计划和催收策略,并能实时反馈、适时调整催收策略,从而在保证一定的催收效果的同时大幅减少催收成本,催收过程也更加透明、用户体验更好。
 
在银行的中台业务之中,典型的应用是目标用户识别和智能推送、智能风控等。智能推送应用是指通过基于标签、知识,或协同过滤等推荐算法,在合适的时间、地点、场景中,推送合适的内容给合适的人,从而提高银行客户的体验,增加用户黏性,并提升消费转化率。而智能风控是将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相关技术结合,应用于银行用户画像、反欺诈、信用评级等风控场景中,从而提高银行的风控能力。
 
在银行的后台业务之中,典型的应用包括智能语音质检、智能运维、联邦学习等。智能语音质检是指将人工坐席与客户通话内容转写,通过关键词检测、静音检测、语速检测、情绪检测等功能,对人工坐席的业务能力、服务态度等全面质检,从而为人工坐席提供标准的话术支持。智能运维则是运用了多种算法和模型,实时感知整个IT系统的运行状态,识别业务场景中的瓶颈点、压力点、易故障点、依赖点等,为应急预案、扩容及业务应用优化给出智能化建议。联邦学习则可实现在不共享数据的前提下,利用双方的数据实现模型增长,从而在保护数据隐私、满足合法合规要求的前提下继续进行机器学习。
 
智能化技术除了在银行的业务层面发挥作用,还潜移默化地重构着金融基础设施。例如,让管理决策更加以数据驱动为原则,让银行IT核心系统向分布式架构演变,让金融数据孤岛进一步走向互联互通。
 
金融智能化时代的风险、挑战与应对
 
毋庸置疑,智能化技术正在金融行业掀起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变革,但同时也将给行业带来新的挑战甚至是风险。
 
第一,过度依赖算法的挑战。算法是智能化技术的核心要素,但算法又是由人编写的,或存在不透明性。在应对方式上,或可借鉴金融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管理算法模型。例如,第一道防线可以是构建多元化的算法开发团队,降低算法同质化程度;第二道防线可以让不同的团队开发不同的功能模块,避免由单个团队开发出全能的模型;第三道防线是引入独立或外部第三方的监督角色,例如测试、认证、审计等职能部门或机构。
 
第二,信息安全与数据隐私保护挑战。智能化技术需要海量的大数据以训练模型和算法,在征信体系、监督机制、个人信息保护法律等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容易造成客户敏感信息泄露等问题。因此,在信息安全方面,需要引入“安全沙箱”机制,如对通信隧道加密,进行严格的访问控制等。在数据隐私保护方面,应对数据实行分级管理,针对不同敏感等级的数据采用不同的保护措施和流程管控要求;同时应严格遵循授权使用原则,在内部使用时应确保数据专事专用、最小够用、未经许可不得留存;在进行外部合作时,应获得信息主体的明示授权,如在暂无明确数据安全指引的情况下,可采用审慎态度,针对敏感数据采用“只进不出”的原则。在隐私保护相关技术方面,例如基于区块链的隐私保护解决方案、安全多方计算框架,以及人工智能联邦学习框架等都值得参考,从而在满足隐私保护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数据合作。
 

第三,系统性风险的挑战。智能化金融时代,算法模型的同质化或一致性将可能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放大。金融行业本身具有内在不确定性,一旦发生系统性风险,算法模型侧重于历史数据分析而形成的判断将可能加剧风险的扩散和蔓延。对此,金融机构在创新的同时,也应主动提供内嵌的监管科技方案,帮助监管机构实现穿透式监管和行为监管,实现兼顾创新与稳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预计未来监管沙盒制度将在全国逐步推广,智能化金融的服务提供者在申请进入监管沙盒时,应主动为监管机构提供监管科技的工具或方案,以便在未来获准推向市场时,监管机构可以此监管科技方案验收评估,降低创新风险。

拥抱变革之道:敏捷与开放
 
金融智能化时代的价值和意义非凡,从打造智能化新型银行的角度,有两个战略方向值得深入探讨。
 
其一,敏捷银行。金融智能化时代的新型银行应秉承客户至上的使命,快速创新和试错,因此不仅需要搭建敏捷的信息技术系统,还需要培养鼓励试错的敏捷文化,更需要加强敏捷管理能力。
 
在信息技术层面,银行IT基础设施的发展趋势是从集中式架构向分布式架构转变,如此既能实现大容量、高可用、低成本的目标,又便于开展智能化运维的管理方法,兼顾产品的快速迭代需求与安全需求。
 
在文化层面,银行应建立起包容、鼓励创新的组织文化,允许试错也敢于试错,鼓励员工探索新的产品形态与商业模式,为银行的敏捷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在组织管理层面,应采取适合新型银行业务特征的组织管理形式。例如,可建立起基于集中管控的分布式组织管理形态:一方面,针对不同的业务领域,都匹配相应的科技条线团队与之对应,让每个条线皆可独立完成需求、开发、测试和运维所需的所有工作,实现产品快速试错和快速上线;另一方面,敏捷不意味着混乱和失控,通过集中管控的方式,由多个部门组成灵活项目组共同推进产品落地,即可在灵活与稳健之间找到最佳平衡。
 
其二,开放银行。开放银行泛指一种平台化、生态化的商业模式,旨在鼓励银行与商业生态系统中的企业或客户深度合作。
 
智能化新型银行需要走向开放,原因一方面是受金融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外在趋势推动。随着数字中国建设的推进,其他产业亦逐渐加快了数字化发展的进程,从而为银行业带来更多跨界融合的创新机遇。况且,海量的大数据已经不在银行,而在衣食住行等场景之中诞生,银行只有顺着产业数字化的方向去做场景的延伸,才能连接更广泛的客群。另一方面是内生动力的要求。具有领先信息技术能力的智能化新型银行积极选择开放、开源的路线,助力其他产业提高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的同时,也会激发这些产业产生新的金融服务需求,带来更多的创新与合作机会。

本文刊登于《北大金融评论》第三期


阅读更多内容请长按二维码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订阅


识别二维码可在京东购买



相关阅读
黄益平:全球数字金融浪潮下的中国道路
李东荣:人工智能如何助力现代金融体系建设?
贲圣林:城市比较视角下的金融科技策略选择
魏炜:金融科技公司的商业模式再造
董俊峰:金融基础设施“新进化”
肖风:金融智能化资管行业的认知颠覆

来源:《北大金融评论》总第3期(2020年第2期)

原标题:金融智能化时代的银行变革之路

编辑:刘仁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