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姚洋:双循环下的理性追赶
在习惯了全球化黄金时代的国际分工和资源配置后,全球化进入调整期,我们该以怎样的姿态去应对?去年5月以来,中央多次提出,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教授在接受《北大金融评论》专访时指出,要实现双循环格局下的新发展,就要在国内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在国际上用好中国智慧,积极争取一种和平条件下有序的、基于规则的竞争态势。 姚洋表示,可预见的是,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将更多依赖于国内的科技创新,但技术创新应坚持市场导向。他直言,不能把所有的“卡脖子”问题当作我们需要突破的技术瓶颈的标准,逐一攻破将是对我们财力和物力的巨大挑战。从各方面考虑,我们应该突破的“卡脖子”领域主要是美国已经或可能制裁的领域。
《北大金融评论》:您十年前曾指出“大象难藏身于树后”,中国需转变角色,在国际环境中有所作为。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您觉得中国应该怎样更好地作为? 姚洋:在国际舞台上,我们要从规则的追随者变成规则的制定者。成为国际规则的制定者,首先就要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这是一个讨价还价的过程。上一轮全球化很成功,但过度追求一致性原则,要求所有的国家必须采取同样的标准,产生了很多的问题。现在我们主张对全球化进行调整,不是逆全球化,而是要进一步考虑各个国家的特殊性,允许每个国家都能保有自己的一些特殊要求。 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不要怯于到国际舞台上去说出自己的主张,也要避免当别人提出某项诉求时立马站出来否定,应该留一些空间放到谈判桌上。最后形成的国际规则,应是传统国际规则制定者和新兴经济体之间相互妥协的结果。
……
本文完整版刊登于《北大金融评论》第7期获取更多精彩独家内容,欢迎征订!
扫描二维码即可征订全年刊!
现在订阅全年刊即可免费获得新刊一本!
扫描二维码即可购买新刊(单本)
相关阅读李扬:超低利率新常态——全球货币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樊纲:大变局、双循环与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丨新刊鲜读
林毅夫:中国经济发展与经济学的理论创新丨新刊鲜读
文章来源:《北大金融评论》2021年第2期(总第7期)
采写:钟龙军,本力、辛继召亦有贡献
本文编辑:都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