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养老问题为什么本质上带有典型金融特征?(含精彩视频)

PFR 北大汇丰PFR 2023-02-27

日本人口学家黑田俊夫曾将1950~2050年的100年称为“人口世纪”,认为这是人类人口史上前所未有的变化的100年,前50年是世界人口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后50年则是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最迅速的时期。联合国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9.6%,而2000年世界人口老年比为6.9%,仅20年间人类就“衰老”了2.7%。而率先迈入老龄化的日本,2021年老年人口占比已高达28.7%。


经济发展和医学进步不断创造出一个庞大的物种——“老年人类”,人类社会加速迈入“长寿时代”。



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银发”特征愈发明显,包括劳动人口供给率下降、储蓄率降低、总消费需求下降、服务性消费需求增加等,同时人们对财富积累和养老筹资问题更加关注。另一方面,寿命的延长并不等同于生命活力的延续,人类进入长寿时代和健康时代的步伐并不同步。2015年发表在《柳叶刀》上的一篇研究指出,随着全球人口预期寿命的增加,其与健康预期寿命的差距也在逐年扩大,差距甚至可达10年以上。由于城市化、气候变化等问题,流行病大举进攻人类的频率或越来越高,人类不得不警惕长寿时代全球健康危机可能引发的经济衰退、金融危机。


这些变化正深刻改变过去几十年的经济运行机制、社会保障制度,而长期也必将深刻改变一个经济体的宏观格局和市场运行。


近期,著名的“古德哈特”定律提出者、英国科学院院士、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荣休教授查尔斯·古德哈特(Charles Goodhart)在接受《环球时报》专访时表示,“我们正在经历一个转折点:随着‘甜头变酸’,世界范围内发生着由人口变化带来的戏剧性逆转。过去,中国的崛起及其人口带来的‘甜头’强力影响过去40年全球通胀、利率的变化走向,现在,中国人口增长率减缓正值世界‘反全球化’兴起之际,不仅是中国,欧美发达国家也一同身处这一人口大‘逆转’的最前沿,这将从根本上改变世界经济。”


中国曾创造了人类历史高速经济增长的奇迹,也正经历人类历史最大规模的人口转变。2000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26亿人,2020年已经超过2.8亿人,同期,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从10%左右快速增至18%以上,这一上升速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这既是中国经济社会快速稳步发展、人生活质量大幅提升的结果,同时也意味着,中国会面临着现行养老金制度不可持续、城乡养老差距、照护和医疗缺口巨大等“未富先老”背景下的严峻挑战。


养老问题本质上是带有典型金融特征的问题,存在着跨期、跨地域资产配置的基本需求。同时,养老金融区别于其他金融产品,具有明显的双重属性:金融属性和服务属性。如何有效利用养老金融产品支持中国银发经济的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和经济课题,值得每个市场参与者,包括政府、金融机构、医疗养老服务机构以及行业监管机构的积极探索和创新。


日本著名老年金融专家清家笃先生编著的《老年金融学》一书指出,人类正在进入以“预期寿命(生命寿命)”和“健康寿命(不受健康问题限制的日常生活期间)”不断延长为标志的老龄化时代,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资产寿命(不受资金面制约可以生活的期间)”,处理好储蓄、投资、消费、积累等关系,创建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相关的金融制度和金融结构至关重要。



“长寿时代”的发展需要新的思路、新的策略。有鉴于此,《北大金融评论》编辑部思考和策划了本期专题:银发经济与养老金融,邀请业内顶尖专家,对人口结构、老龄化问题与银发经济进行了深入剖析,探讨了积极应对老龄化战略下的政策设计与金融支持、养老金融创新与前沿实践等极具现实意义的问题。在楼继伟、蔡昉、查尔斯·古德哈特、克劳迪娅·戈尔丁、杨铮等专家、学者的带领下,或许你会对本期主题有更多思考和感悟。



新刊导读


全国政协常委、外事委员会主任、财政部原部长楼继伟认为,研究和发展银发经济、养老金融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紧密结合我国的国情。第一支柱作为社会养老保险,国家可以通过强制性规定解决这一问题。但第二支柱是企业和职工自愿行为,灵活就业人员很难参与,第三支柱就可以做有益的补充。一些参加企业(职业)年金的长期就业职工,有意增加今后养老权益,第三支柱也可以满足此类要求。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蔡昉就老龄化时代如何提高生产率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他指出中国在迅速失去人口红利这个经济增长源泉的同时,提高生产率的“低垂果子”也即将告罄,库兹涅茨过程不再能够满足生产率提高要求,需尽快转向更加依靠熊彼特过程的新生产率源泉。对中国来说,关键是通过深化改革和政策调整,形成竞争政策、产业政策和社会政策协同作用的政策体系。



英国科学院院士、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荣休教授查尔斯·古德哈特(Charles Goodhart)及独立经济研究智库Talking Heads Macro创始人、摩根士丹利原董事总经理马诺杰·普拉丹(Manoj Pradhan)一直关注中国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在《人口大逆转》一书中,他们用一整个章节的篇幅,详细阐述了中国与全球化的相互促进与推动作用。本刊编辑部围绕人口老龄化问题对古德哈特和普拉丹进行了专访,他们指出,未来,全球总体经济增长可能会下降得很厉害,但人均GDP的表现将优于整体GDP的增长。他们认为,至少有两个资金流动来源可以使中国的养老金体系变得更大:一是“重新分配”国有企业的大量储蓄,二是让更多年轻劳动力在正规部门就业,以建立更规范的养老金体系。



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克劳迪娅·戈尔丁由于对劳动经济学的贡献,尤其是对女性和性别收入差距的分析,获得了有“诺奖风向标”之称的“引文桂冠奖”。戈尔丁也一直被认为是继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艾丝特·杜芙若之后,最有实力问鼎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女性经济学家。她在接受本刊的专访时指出,靠提高生育率来迅速解决老龄化问题是不可能的,因为抚养比的上升速度会快过老龄化降低的速度(而这会进一步降低生育率)。即使有能力退休,女性也更希望继续自己的职业生涯。



哈佛大学经济系Herbert Ascherman讲席教授、绿色建筑与城市研究中心联合主席、劳动与职业发展项目联合主席理查德·弗里曼(Richard B. Freeman)在接受专访时表示,蓝领和白领工人的自动化所带来的生产率和产出增长,能否抵消机器带来的就业损失,并提高工人和退休人员的收入,取决于谁拥有机器人、来自机器人的收入,以及资本和劳动收入的税率。如果一小部分富人拥有这些机器人,并对他们增加的财富缴纳较低的资本利得税,那么他们将成为主要受益者,而社会的其他人将获益甚微。而机器人的所有权分布越广,自动化使所有人受益的可能性就越大。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赵耀辉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深入分析了中国式养老,指出我国传统观念是家庭养老,家庭照料不仅由于亲情的维系,使得照护质量平均来说更高,更有由于省去床位费而成本低的优势。未来主要的照料模式将是父母搬到子女工作的地区,这就需要解决好医疗保险可携带性较差的问题。



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探讨了养老基金与ESG投资的互动逻辑,指出养老基金资金具备长期属性,符合ESG投资周期,而ESG投资有助于养老基金完成其经济社会功能。中国养老基金下一步要更大范围参与ESG投资,需重新界定各类资产配置比重,使资产组合能够更好适应未来宏观经济及投资环境的变化、带来稳健收益的同时,还能为实践ESG投资建立制度基础。



中国平安人寿党委书记杨铮撰文指出,保险业支持老龄金融发展,应充分借助行业和政策优势,走出以下三条兼具前景和可行性的发展路径:首先,积极参与养老保障三支柱体系建设,助力增加社会养老财富储备,不断丰富兼具风险保障和财富管理功能的商业养老保险的产品供给。其中,长期护理险可作为重点之一。其次,充分探索打造医养、康养有机结合的居家及社区养老服务,并与保险产品相嫁接,加速布局养老产业。最后,发挥资源整合优势,扩大养老服务半径,提升养老服务品质。



普华永道中国北部市场主管合伙人、北京主管合伙人周星撰文指出,中国养老金融既有金融属性也有服务属性;既需要金融风险管理,也需要专业服务人才的培养。未来,伴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民众养老金融意识的觉醒以及市场参与者的成熟,中国养老金融将会是中国金融产品中占据重大比例的细分品类,也将更好地支持中国实体经济的长期发展。



远洋资本董事总经理、中国老年学学会老龄金融分会副总干事、中国房地产协会金融分会副会长陈阳重点研究了公共政策性金融如何战略性支撑中国银发经济,他建议应设立中国银发经济公共性政策银行,创立国家主权级别的无风险低利率金融工具,提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鼓励养老金融科技创新发展。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龄金融分会秘书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岭对美国和德国的养老金体系进行了研究,认为德国改革发展“第二支柱”政策和美国的税收递延政策,都对中国的养老金改革有极强的启示。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董克用撰文指出,养老金具有长期性的特点,也具有保值增值的需求,将养老金投资于资本市场是世界各国的普遍选择。人们通过养老金融产品进行养老储备,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养老服务,养老金融产品如能与养老服务合理挂钩,将能够更加契合国民养老需求,更好地服务于银发经济的发展需要。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助教授程越指出,随着国民健康意识的提升,在基础医保以外,越来越多人开始通过商业健康险、个人养老金等手段寻求更为完善的医疗保障。创新康养金融领域已成为一个快速成长、快速变化、极具革新性同时又有很大不确定性的领域,特别是消费者的认知错误或不足,仍然是发展的制约因素。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柴效武系统论述了“以房养老”问题,他指出以房养老是一个住宅价值的凝聚与释放过程,体现出的是金融资产与住宅资产两者之间长跨期的价值转换。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它不仅能切实解决部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更是解决社会养老保障资金不足的一个可行且十分重要的手段。



本期《北大金融评论》还联合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龄金融分会,面向社会读者征集了养老金融领域优秀、前沿的原创文章。评选出一等奖文章1篇,二等奖文章2篇,三等奖文章3篇,涵盖养老金融的标准制定、产品设计、风险控制以及服务支持等多维度内容。



本期杂志的精彩还不止于此

本期的精彩不止于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在本期刊物上撰文指出,疏通金融服务制造业的“堵点”,首先要发展和完善支持制造强国建设的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发挥各类金融机构的差异化优势;第二要紧紧围绕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加大金融创新;第三要研究扩大知识产权证券化,建立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体系、监管标准、风险分担机制。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深圳市原副市长唐杰从深圳“减碳”实践出发,指出2030年实现碳达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本质内涵,实现碳达峰需要扎扎实实地推动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与能源结构升级。要以高质量发展为指引,建立可衡量的产业结构升级与碳达峰相关指标体系,坚决遏制形式主义的运动式减碳,有效化解碳达峰与经济增长之间客观存在的矛盾。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在接受本刊专访时指出,新冠疫情对经济活动影响超预期,特别是对全球供应链的扰动非常大。而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能耗双控”和在一些领域竞争力的下降,我国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型会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更紧迫的要求。虽然中国目前已经非常接近跨过“中等收入陷阱”,但面向未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宝新金融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对“元宇宙”的本土模式和“去中心化金融”(DeFi)发展路径做了精彩论述,他认为元宇宙是现实世界的映射,不是平行世界,而DeFi致力于打通这两个世界。完全去中心化的区块链在一些交易上仍存在瓶颈问题,联盟链将是区块链技术在中国社会环境下应用的最现实、成本最小,也是阻力最小的途径。



《北大金融评论》副总编辑本力从《基地》《三体》等经典科幻作品的表现形式出发,论述了科幻作品中的道德叙事。他认为,正如经典的诗歌提供大量的超时空表达和普世的文化思考,科幻小说对当代文明的影响也值得重新审视。科幻作品的道德叙事因为与科学与梦幻同时紧密相连,其影响更具有时代特点和道德激情。对于人类面临的重大道德困境,科幻作品不仅发挥了传统文学、影视作品的批判、劝诫和共情效果,更是起到了思想实验的作用。



一个小彩蛋


本期还有高善文先生的人物专访

快点击下面的视频,精彩内容抢先看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

现在征订《北大金融评论》全年刊(第11-14期),

即可免费获得新刊(第10期)1本!


并且,价格十分优惠哦(4折,100元5本)!

购买单期同样有优惠(8折,40元/本)!



快扫码订阅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