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繁忙生活中的情绪中转站
春节假期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溜走,人们也陆陆续续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开始了新一年的奔忙。对于大多数返城的年轻人来说,一定有一个特别明显的感受,大城市的生活紧张又忙碌,不像小城那般安静舒缓。
在大城市追求梦想、享受着繁华生活的背后,是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在工作中、在上班下班的路上、在教育子女、在各种饭局、娱乐活动中不断赶场,似乎很少再有时间和心境慢下来,像以前那样平静地对着湖面、对着落叶发呆。
不断地加快生活的节奏是为了让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但殊不知,这种紧凑的生活也滋生出了更多焦虑。为了不在快速行进的人群中掉队,人们不得不在工作、子女教育、房子车子等物质生活的追求中不断奔忙,就连享受生活的旅行,也逐渐被浓缩为三日游、一日游,力图用最短的时间快速刷完所有景点。而反观从前,即使物质环境并不丰腴,人们暂且还能拥有一段奢侈的闲暇,能够放空下来享受片刻的安闲。
这时,也许有些人会呼吁回到过去,那个时代大家生活都大致一样,并没有人因为谁比谁过得好而焦虑。然而,过去的生活也一定有它的B面,就像我们在火热的夏天怀念冬天的一丝冰凉,又会在全身打颤的寒冬期望夏天的温暖出现一样,我们很容易由于过分期待事物的一面而忽视了它的另一面。况且,我们不能因为一种价值有问题就推翻它,推翻只是发牢骚的一种方式,终究我们还是要面对和适应眼前的环境继续前行。
我们目前最紧要的应该是找到调节自身状态的方法,在紧张的节奏中回归平静和舒缓,而不是被身边充斥的焦虑所裹挟和吞没。
面对这个问题,近几年有一个很流行的解决方案——“冥想”,一种帮助人平复焦虑心态、提升人们在嘈杂环境中进入心流状态的注意力训练。
这个词最初来源于古印度,代表一种修行方式。据说当时佛陀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静坐,最终就是通过冥想而觉醒和开悟的。
对于现代人来说,虽然我们不需要这种方式达到觉醒和开悟,但却很需要这种神秘体验带给我们思绪和心灵的宁静。简单来说,冥想就是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调整并专注自己的呼吸,通过持续专注呼吸一段时间,心灵和情绪逐渐平静下来的过程。
之前冥想只是一种经验主义的行为,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尖端设备进一步揭示了它的有效性,通过核磁共振仪对脑电波的扫描来看,冥想时段里的伽马波振幅变高,还会出现长程伽马波的同步现象,直观地说,就像是广场上散乱的人群突然集结成一个方队,开始向一个方位齐步走。而冥想后精神上的和谐、愉悦感的出现,正是由于这种神经组的高度协调。
仪器观察到的另一点是,长期做冥想的人大脑前额叶皮层和脑岛的体积都要更大一些,这意味着他们可以更容易地进入到专注的状态中。而能够专注于当下,已经成为了现代人越来越重要同时也越来越稀缺的一种能力。现今,人们的注意力常常会被各种各样的事情所分散——邻居突然换车了,朋友家的孩子上了什么学校,哪个行业又爆发了一波赚钱的机会……一件件与自己原本无关的事情,立即就能引发内心的连锁反应。即使正处于空闲中,也不免会兴起各种杂念,不是在为过去的是是非非所烦心,就是在为未来所打算和担忧,受各种因素的叨扰,我们不仅难以再专注地做一件事情,也失去了享受当下的能力。
而冥想的关键精神,就是“活在当下”——将人们的大脑从日常的“默认网络模式”中抽离出来,完完全全、百分之百地面对当下,感受当下。相信做过冥想的人,都会有相同的感受,眼睛睁开的那一刻内心平静、精神舒畅,不再怀念过往或是忧虑将来,而是完全平和地接受眼前的一切。
不止是情绪上的舒缓,我们的专注力也会在这种练习中不断提升,因为冥想行为本身就是将注意力投注在自身的训练过程,长时间的冥想训练会增强我们大脑专注力的通路,使我们能够更容易着手眼下的事物。
在一个奔忙的时代,在一个注意力被各种产品争夺的时代,冥想确实可以看作是一种为情绪和心灵充电的方式,帮助人们得到有效的放松和舒缓。而对于想学习这种冥想体验的人,不妨这样开始练习:
1、找一个安静的环境,不必盘腿,以一个自己觉得舒服的姿势做直;
2、用鼻子以自然的频率呼吸,并且把注意力全部投注在自己的呼吸上,感受呼吸在鼻腔中的流动,感受呼吸在胸腔中起伏的状态;
3、此时,我们的大脑中一定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例如晚上吃什么,例如过年回家给丈母娘送什么礼……当脑子中冒出这些杂乱无章的想法的时候,不用刻意回避,没关系,承认它的存在,把意识再次拉回到呼吸上;
4、初学者刚开始练习时可以把时间定在5分钟,时间到达后再缓慢地睁开眼,即使这个过程中注意力数次走开也没有关系,精神一样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放松,并且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对注意力的控制将会更加得心应手;
5、当我们能够稳定将注意力控制在5分钟时,开始逐渐增加冥想的时间。
不得不承认,在追求更好生活的进程中,焦虑和繁忙必将伴随在我们的左右。因此,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方式让情绪和精力调整恢复。在一年的开始,把冥想介绍给你,希望你能够在奋斗的路上,找到自己情绪和精神的中转站,继续为远方的目标和理想而迈进。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收听本音频课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