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亚历山大:《秩序的本质》的实证发现

408研究小组 布拉格向北
2024-08-29
一本好书专挑思维精华讲给你听

408研究小组|《秩序的本质》的实证发现(上)408研究小组|《秩序的本质》的实证发现(中)
408研究小组|《秩序的本质》的实证发现(下)

本文全长  8500字阅读时间  18分钟


这是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晚年的巨著,是他五十年智慧的结晶。在思考过生命、自然、艺术、空间、建筑等各种形态之后,他站在科学和艺术的十字路口,为我们指向一条客观和主观的统一之路。
——徐磊青



建筑师、科学家兼作家克里斯多弗·亚历山大是我们这个时代卓越的思想家和创造者。他的著作包括模式语言(1977),建筑的永恒之道(1979),和21世纪艺术预言:较早期土耳其地毯的色彩和几何(1993)。
亚历山大的这篇随笔,提炼了他《秩序的本质》(2002-2005)四卷本巨著的主要发现。他特别感谢麦基·亚历山大和兰迪·施密特帮他编辑了这篇随笔。

以下文字由408研究小组翻译文字图片在原译文基础上微调


我是个科学家。过去四个世纪的科学、尤其是近150年的科学深刻地塑造了我们的文化和文明。当下我们的世界是由广泛接受的命题和知识定义的,此前它们并不存在。它们改变了什么是人的存在的观念。学科划分改变了我们看待自己的方式、思考与感受的方式,以及对社会、政治机构、爱情、战争和种族的观念,还改变了我们看待孩子、老人的态度,对艺术、造物主以及宇宙诞生及毁灭的观念。

然而,在枝繁叶茂令人沉迷的科学浪潮和权威下,事实和价值观彼此分离的状况从未改变。诸如我们该做什么、如何解决问题,如何行动来定义我们的存在,如何以和平的形式存于世间,让内心安宁并享受独处,如何用行动保护地球、帮助地球上那些可怜的生命,如何有爱的工作……这些话题一直都在。当这些问题变得越来越棘手时,人类苦不堪言。

科学在这些问题上很少能帮到我们。科学家也还没找到一条思想的通道,指引人们慎重而温柔的应对日常生活、建立共识及组织行动,使整个星球在人、地、物之间变得协调。
事实上,带我们进入这个时代的科学哲学,是造成上述难题的主谋之一。科学发现总是有意地将物理力学原理与人的感受分开、与人作为主体存在的诗意美学分开。
我们没有找到一种模型能帮我们整体地了解事物——既根植于事实、通过科学探索破译,也为人类奠定道德和思想行动的基础——目前没找到这样一种模型。因此坦率地讲,我们并不知道自己是谁,无法摆脱道德和情感的挣扎,人感受到巨大的痛苦,往往是因为努力想要与他者分离,迷失在与宇宙大同隔断的场景中。

从1975年到2005年三十年写作而成的《秩序的本质》四卷本,试图建构一幅地球生活的统一画卷,让它富有意义,找回生活的目的,变得更有价值。

秩序的本质是如何工作的?

首先要说,这本书很长,它有意克制地处理日常朴素之事,至于更科学的方式,它还没涉及。朴素之事包括周围环境、建筑物、街道、住所和树木。

四卷本《秩序的本质》以客观的术语描述日常,但同时也回应情感世界,后者是每个人在世俗生活中不可回避的。这套书是对众生有情、众生互动的探索,最终参透生命的本质和灵魂的真谛。
探索过程围绕着一个建立在逻辑和经验之上的主题观点,也是四卷本的核心,它建立了我们与世界关系新视野的必要性。这个观点最终孕育了(如果能被接受的话)新希望,即一切意义感都来自哲学、科学、宗教信仰三重知识的互联,帮助我们体验生命整体的合一。

它甚至可以揭示宇宙的统一性,以具体而完备的方式让我们获得上帝视角。为了寻求合一的本质,人类已苦苦摸索了2500年,但依然被神秘和困惑遮蔽双眼。我们必须找到一条路,让自己进入那个神秘却可以理解、与科学连通的世界。

我的阐述会按照四本书的顺序,分成四个部分。

01生命现象



为理解支持人类福祉的建成环境所进行的基础工作,我从四十年前便开始搜寻、定义、识别反复发生于建筑内部的空间模式。每个特定问题,都可能发生在所有建筑物身上。直到1975年,我和五位同事通过调查挖到了宝藏。我们发现250个永恒不变的空间模式,每个都与人类环境系统的稳定性相关。我们把这些发现出版在《模式语言》一书和同期的其他出版物中。这250个模式语言,如今已经成为建筑师熟悉和常用的标准之一。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我开始注意到这250个模式只是构成事物深刻特性的少数特例,于是我继续搜寻并提纯模式语言。最终,十年后的我辨别出15个特性。从这以后我便开始相信,所有生命结构、甚至可以说所有“好”结构都包含这15个基本特性。
重要的是,这15个特性并不局限于建筑和艺术作品,在自然界同样可见,也就是说,它是实体系统的自然规律。大家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自然现象都有以各种形式、由这15种特性组成或至少由其强烈塑造的组构(configuration)。

我和我的工作伙伴认为,各种现象中重复的结构,几乎都具备某种相同的深层结构。这个结构如此之深,每一次虽形式各异,但还是并且总是相同的。
第一卷的核心贡献是在生命现象中捕获的结论,它们来自长达30年观察和实验的工作总结。
1. 从人工制品中可以观察到一种神秘现象,可称之为生命”整体”。我在品、人造物、建筑、公共空间、房间、建筑物局部,以及范围更广泛的其他人造物中发现了这一品质。
2. 从观察者的角度看,没有一种生命是纯客观的,文化背景和倾向各异的人会认为稀松平常。这一发现之所以令人感到惊奇,是因为有悖于常识和已被证明的文化相对论。(译者注:它指的是生命的非客观性)
3. 生命的这种品质似乎与频繁出现的15种几何特性有关,你也可以说,几何学原理在万物形态中永恒并可以被证明。
4. 我们刚提到的这种品质,几何学称之为生命结构”
5. 万物的生命结构或大或小,与它们引发的深刻觉知有关,这是所有物种的通性。
6. 生命程度是种客观的品质,用可靠的实证方法可以测量。实证检验以严谨的方式预测物种的“生命”。对两种物体的比较,就是测量从观察者的角度,哪个物体能引发更大的整体,以及哪个最接近观察者的内在自我。
7. 令人惊讶的是,虽然人类有多种多样的族群、文化和性格,但在判断生命程度时却相当一致,这样的发现暗示“人类自我”或许从本质上有超乎寻常的统一,亦或表明人自我统一的某种合理性。
8. 15个特性是生命中心支持其他生命中心的方式。(已被证实)这里的生命中心指的是空间领域的中心。
自然界中的拓展分形

9. 现象尺度从微观世界的10-15-10-8米,再到地表的10-5-105米,直到宇宙尺度的109-1026米,同样的15个特性在自然系统中总是重复出现
10. 有大量实证证据表明,有识之士可以通过这15种特性及其出现的密度来预测,对建筑和艺术作品作出客观判断
11. 人造物的特性可能源于认知,并因认知而起作用,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对它们有反应。
12. 但这并不能解释它们为何存在、而且重复,并在自然现象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译者注:它们是指15个特性)
13. 中心既在有机体,也在无机物结构中。但有机物的中心之间,密度和合作程度会更高,特别是那些大尺度的中心之间,这些规律直接来自于这15种特性及其出现的密度。(已被证实)

02创造生命的过程

这种生命结构是如何形成的?它从哪里来?为什么这些结构特性不断重复?这类问题在自然界比建筑上更为显著,因为自然界一直在创造这些生命结构,而建筑只是有时出现。问题是主流科学几乎从未提及生命结构的形式。
通常,科学家认为自然生长的结构是美的。但是学家对“为什么会这样”或者“一样东西怎样才叫美”这种问题并不关心,也不会作为科学问题提出来。
但是从建筑或是我的专业范围看,这两个问题非常犀利,必须要回答。当我们看到现代建筑和城市被人弄得一团糟时,说明美不会自动降临。自然界的美却不费吹灰。
于是我们必定得出结论:自然界中肯定有着某种特定过程,让造物如此美丽却无做作之感。自然进程定是有着某种程度限制或方式限定,使其美得不可方物。而这种特定过程在当代建筑、规划和发展过程中遗失了。美当然也可能出现在人造物中,但确实鲜见。
帕特农神庙黄金比例 | Bleck & Bleck Architects


自然界普遍存在而当下物质环境缺的是什么?尤其是现代城市和建筑中欠缺的是什么?这是个重要的科学新问题。我因此描述了这15种特性,并把它们看成是自然及建筑中都至关重要的构成。过程无论好坏,都能启发我找到答案,尤其因为自然界和最好的建筑都有种极致和谐的美和整体感。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就开始关注这类特别的过程,后来我称之为展开(unfoldings) 。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自然界和传统建筑总是能轻而易举的创造和谐与美,而现代城市却做不到?
我相信展开过程在无论哪种尺度的自然界都很常见,但在建筑上更容易识别,因为建筑师就应该义不容辞地追问建筑和谐的来由。
继续谈我的论点,集中讲第二卷建立的逻辑:创造生命的过程
14. 生命结构已经被证明有可预测的几何一致性,至少部分由第一卷中提到的15种特性决定。(已被证实
15. 如果我们研究自然物的起源以及人类艺术的生命结构,就会发现它们都是展开过程的结果,并几乎毫无例外的通过渐进分形达到一种整体结构。
16. 更特别的是,它可能定义了新的变形——拓展分形wholeness-extending transformations,允许任一部分以非破坏性和愈合原则持续细分。

自然界与人造物中的分形结构|谷歌图片

17. 渐进分化和连贯性的建筑方式,依赖系统分形,并维护和扩展整体。(已被证实)
18. 而且作为拓展分形的自然结果,这些变形构成了这15种特性。(已被证实
19. 也正是因为拓展分形精确的创造,全世界现在广受好评和珍惜的传统环境风貌才得以诞生。(已被证实)
20. 过去一百年,通过商业逻辑创造出来的环境,是由几乎完全相反的整体瓦解变形生成的。(已被证实)
21. 可以推断出一个结论,即健康的环境一定是基于拓展分形过程被创造出来的。
22. 无可厚非的是,实现系统愈合的过程定与当今商业逻辑有本质的不同。它需要无畏的勇气和广泛的社会意愿,促进社会变革。(已被证实
23. 第二卷中已经给出示范,展现各种各样的连续-整体进程如何引发有效的展开,创造出更具一致性、适应性以及与周围环境和谐的新建筑环境。
24. 因此最要紧的是整体和连续的展开过程,它控制着连贯性并最终落实到形态。而且据我们所知,只有这样的过程才能恰如其分的顾及到总体利益。



我们过去的实践观察发现展开在社区和建筑建设领域的工作原理,我和同事们在过去30年间,采取一系列实验验证了这些方法的现实可行性以及它们对个人和社会福祉的效果。
有精密的理论阐述展开这一思想,但是在现实城市、社区和文化的复杂性作用下,其过程千奇百态。这一特征如此明显,以至于在观察了百十个现实案例后,我已经能够评价展开过程
我们曾面对的案例颇具差异,无论从文化背景、规模、成本还是条件上,我第一次发现展开的适用范围和特定条件,然后试着用可行的方法,找到适合用展开获得成功的条件,然后尽可能遵循展开的每一步规则。
第三卷对案例的描述超过700页。它们可以被视为一系列实验,检测展开理论的思想性在建筑领域的实际意义,以及能否得到预想结果。
除了这些重要的检验之外,展开理论还在许许多多的实验和工程项目中被验证,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它。
无论是从人性、还是从创造理论的角度看,展开理论最显著的贡献恐怕要数归属感这一观念。借此我得指出“回家的感觉”是建筑环境最重要的品质,字面表达就是“我属于这里”的感受。
这种感觉和物欲迥然不同。人坐在草地上可能产生归属感,至于这草地属于谁那并不重要。要紧的是与草地同在时那种自在亲密的感觉,躺在草坪上的人很容易感受到这一点。它还可能发生在城市里、塞纳河边安静的长椅上,哪怕周围就是车水马龙。它也可能发生在房间,在那独处让人有种远离尘嚣的安心(无论古今,话说室内设计师干这事太熟练了)。目之所及,在房间里触摸到的都是精挑细选、舒适宜人的东西,让个人或家庭成员感到灵魂安宁。这种归属感,直接源于展开。
开的终极目的,全都是为了展示自己(或自我),让自我变得更伟大、更有实际的用途。这一主题将在第四卷展开。但现实意义和功利的想法让我越来越意识到,这就是物和场所的品质,而且最重要。
虽然写出来显得不值一提、不切实际,尤其是对没有科学背景的人而言。我向你保证,这不是件小事。这种想法的重要性和达成这种品质的深刻性,会震撼所有人。
你用这种方式思考和做事的时间越久,就越知道它严肃而必要。这不是无关紧要的小事,我认为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它都是学科的精髓。

03生命世界的愿景
北温哥华明信片|谷歌图片


25. 通过拓展分形的展开过程,环境的内核深深地与人类相连,即“归属感”(已被证实)
26. 归属感事关人们每天的内心感受。这种感受不是微不足道的,相反,它远比人工构筑物有更深刻的存在意义,现在我要用“艺术”称呼它。
27. 通过展开过程创造出来的建筑,往往有层次分明的物理特征和人性,和同时代资本运作千篇一律的商业项目相比,要丰富得多。这些建筑通过地方和人为环境的分形,滋养土地和人民,赋予他们更深刻的内涵,为人类提供真正的支持。(已被证实
28. 以这种方法创造出来的环境,还有种额外的品质,那就是可持续。总体而言,它比当下时髦技术支撑的可持续要来的深刻和全面。
29. 第三卷呈现了几十个建筑单体和建筑综合体案例,这些案例展示了拓展分形在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中的运用。我们可以透过案例理解其过程和成果的多样性。
30. 所有案例都存在一个更加丰富多元的生命中心。生命中心在所有尺度上——从极大到极小——都普遍存在。看这些案例,你很容易发现分形引发的整体品质的变化。(已被证实)
31. 可以预见的是,这种环境从本质上尊重地球上的所有人。(这一点虽尚未完全得到证明,但已被部分验证,还需要在不同文化中进一步建立并检验。)
32. 现有案例似乎更像是种新式集体艺术,表达人的真实本性,表达并实现个人及文化生活的的向往。所有这些地方的案例都激励着在那居住和工作的人更加自尊尊重他人
33. 通过遵循大地和街区的整体,新建场所以它的实体特征鼓励并支持建造者和使用者的灵魂。
34. 这样的环境在过去并不是科学研究的对象。对它们的思辨和阐述本身就是进步,它能加强人们对基本品质和环境特征的理解,提供疗愈的可能。
35. 最重要的是,第三卷描述的许多实验都沿用了前两卷提出的生成过程,结果也是可见的。简单的说,一个地方的感觉是住在那里和工作者及访问者经验的集合,它创建了人类深层的连结。前两卷的理论已经在建筑和社区中获得证明,并在某些地方运用。因为那里的人们认识到,借助展开的建筑环境远比当代常规建筑要深刻。(已被证实)
36. 我们希望实证基础不仅可以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方法上的支持,也能为更大规模实现它的社会政治方案布下基础。通过实证发现提供解释,并以超越当代对话的方式描述人与环境的关系。有东西已经改变了。

04光明大地

第四个环节,我们回到展开的过程以及为了推动它的成功而要遵循的核心行动。这取决于人类对展开的认知,要求人们关注整体(尽管并不容易),学会浑然忘我以自然之道行事的技能。

现在让我们回到中心及其组成的整体,进一步探究中心的本质。我在第一卷里定义了空间领域的中心,这不是一个物或一个点,而是一个整体,显现在更大的整体之中。


由中心组成的整体,呈现出递归现象:中心出现在整体内部;整体是由中心组成的。每个中心都有某种程度的生命。
一个中心的生命程度,是围绕它的其他生命中心组构的函数。换句话说就是,生命是由中心构成的,生命程度高的事物,他们的中心异常密集。
从概念上,维持巨大、多样、相互联系的生命中心并不容易。每个中心又组成别的中心,这符合秩序的15个特性。为了理解这一现象,我找到一个表达公式,选择用“生命”这个词来形容生命中心。你可能会吃惊,它听起来有点煽情甚至夸张。但我发现这对我们思考和看待生命极为有帮助:生命中心(living centers),生命结构的关键是众生(beings)

这个词对避免陈腐的数学分析很有用,因为我们认为生命现象以及各种形式的生命——包括神话、诗学、艺术、生物——都是真实并有灵魂的。当我们设想生命结构由众生组成,就抵达了一个不可置疑的事实:这不是陈词滥调,生命真的能被创造出来,并宣誓它的存在。



在第四卷的第一部分,我用“死”的石头、屋顶和窗上的油漆,描述一种独特的生命感。它能让无机物也展露出生机,召唤我们的内在生命,因为它提示我们面对面的重要性、意义感和现象感。我不想在众生这一理念上走得太远,我引入它是因为它能更好地传达中心在空间层面的自然感。
无论怎样,第四卷强调了前几卷已经树立的论调,我们坚定地得出结论:空间本身就是这样一种为众生的出现提供可能、而不只是机械组件。但更令人吃惊的是,物质空间会在适当的组构中被唤醒。这只是开始,生命指向庸常之物的更深本质。
第四卷的以下文字进一步阐明我的观点:
37. 前三卷中呈现的实证观点直截了当,它们提供对人造物品、自然之作和建筑工程品质的具体而实质的理解。但这些实证发现所牵扯到的更深刻、甚至些许神秘的图像,迄今为止还没有到来。我们必须理解这些图像,才能意识到早期实证材料的重要性。
38. 再回到第四卷、回到整体:生命的整体和局部,在更大的整体中扮演的角色,其本质是“合一”。某种程度上,合一就是我们观察到的生命及生命形成过程的图像。但是这些过程的意义何在?它在更大范围的意义又是什么?
39. 我们看到生命结构发生在中心,从一个整体向外展开,经历复杂的结合,然后更大的中心又从整体中显现,生命总是起源于比较小的中心。(已被证实
40. 我们还看到,所有生命结构都和人类自我之间建立联系,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是“个体”(已被证实)

人体的黄金分割完美比例|达芬奇画作“维特鲁维亚人”


41. 第一卷谈到实证支持实验,即一个物体(无论自然还是人造物)都有一种对自我质量的知觉,这就是物体的生命程度(已被证实)
42. 第三卷描述了实证实验雄辩的证明:人们对环境中生命结构的关注,能大大增加人们对环境的归属感。(已被证实
43. 这两个结论表明我所说的生命结构——无论自然还是艺术——都是与人类自我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这一点我们过去并不理解。
44. 更具体的说,重复出现在生命结构中的生命中心,在很多尺度上都具有连通人类自我的特征。
45. 更确切说就是,任何有机环境、系统或艺术作品中都存在生命,并且还是多个生命。有时生命中心数量多,以存在或自我的方式。这恐怕是大自然的一个事实,而不仅是心理认知的解释。
46. 所有这些现象实验、观察和叙述,最终都把我们带入一个无法回避的悬崖,即自然现象和人造物体展现的生命结构,强烈表明人们应该修正对物质本质的理解。
47. 环境是否富有生机取决于一个可重复的标准,即局部或整体多大程度上能反映出真实的内在的我。之后我们便能基于实证找出可靠线索,创造生态健康、滋养精神、能自给自足的地方。
蒙特利尔街景|江北拍摄

48. 以实证为标准是个令人惊讶的建议,不妨十四世纪僧侣或者是苏菲派圣人那样,用观念和行动指导形式创作,远离20世纪末期现代科学的世界观和导向。
49. 但如果实证标准确实可信,那它们引发的观念就是合理的和可检验的。正如我的实验表明的那样,我们可以做好准备,考虑最终愿意调整一下我们认定的对物质空间本质的理解。
50. 无论成功与否,任何情况下,我们都有充分的理由重新审视对生命结构的理解,以及对我们建造出来的世界的理解。(已被证实
51. 以我的经验有智者考虑过这些问题,因此松了口气。人们能通过这个框架在更有意义感的世界里生活。出于正确的意义行事,而非道德规范。
52. 接受整体并努力治愈整体,这是一种看待物质环境的世界观,也可看作是内心深刻的祈祷形式。它与现代科学一致,但也挑战着科学界的一些最根深蒂固的假设。
53. 这是关于物质的新认识,在这其中,我们理解世界和治愈世界的两套理念殊途同归,与宇宙的连接也是通过抵达自我、发现自我实现的。自我在宇宙中、是它的一部分,不能分离。
54. 在这样一种新的世界观中,科学可以被带入并与人类的感觉和意识对齐。
55. 环境、自我、上帝和物质之间的明显联系可以显示自身。通过仔细翻阅机械文明的灰烬就可以发现它。如果我们给予足够的重视,努力营造的生命结构就如同凤凰浴火重生。
温哥华|谷歌图片

56. 无论如何,基于新的认知并为之努力,世界会变得更美。
57. 调查结果说明它可能是最好的。如果我们重新定义上帝,它一定与“整体”密不可分。这将在世俗与整体间达成和解,从科学角度看绝对必要。我们这么做,能让灵性与情感融合、人与人彼此相连,让人谦卑、富有责任心,这就是上帝!类似的思想其他文化也有提及,如今必须让它进入现代文明中,因为它指向事实和真理。
58. 我们接下来的的目标是创造一个世界,让它尽可能远离“自我”。当然每个人都有永恒的自我并显现在自己的生命结构中。而这个世界就是由这种物质构成的。
59. 但更令人振奋的是,未来可能存在一种方式,能用这些术语来理解物理和生物学,因此整体性和迄今为止常常被人误解的特性,会让物质空间连接,成为意识的源头。

在四卷本中我将一些实证发现列为“已被证实”,这说明它们是可测试并已通过测试的。更严格的实验完全可以继续进行,放大样本以满足科学标准。我并没有全力追求传统科学,以落实所有结论,因为推理链的逻辑构成更难、更重要、也极其艰巨。
我在过去三十年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尽力落实推理链上的论点。各项实验也初现成效,说明它们是合理的,只等更严格的实验进一步确认而已。
我期待着同事们和新一代科学家,以必要的严谨态度继续推进这项工作。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布拉格向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