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应该给无家可归者一个免费的家吗?

布拉格向北 布拉格向北
2024-08-30
本文全长  3900字阅读时间  14分钟



住宅短缺从来不是提供住宅那么简单,却又绕不开和“住”相关的各种问题。
在联合国人居署公布的《世界人权宣言》中,住房权被列为最低生活保障权的一部分,每个人都有在适当住宅里住的权力。然而根据多国报告统计,全世界无家可归者不少于1.5亿,约占世界人口的2%;另外还有16亿人,也就是人口总数的20%以上,处于缺乏居所的状态。印度首都孟买周边有100万以上人口住在没有市政水电供应的临时住所,富裕发达国家也有无家可归问题。即使是像加拿大这样富裕的国家,无家可归也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好吧,咱们今天来谈件严肃的事:
我们应该给无家可归者一个家吗?(毕竟你我都是花了好多年的积蓄,努力工作,才住在现在的房子里)
如果真的有免费的家,那谁有资格住在里面呢?
这样做对社会、对国家有什么好处?



01

欧洲公共住宅的基础


在丹麦,每位公民都能获得可承受的非盈利住房,这已成为国家福利的重要一环。这些住宅类型多样:有专为有婴幼儿或青少年的多房间家庭住宅,也有为残障人士、空巢老人、独居者设计的单间住宅。公共住宅在丹麦十分普遍,占住宅总量的20%。


丹麦国家对解决中低收入人群住宅很有办法,其中最有意思的是社会主义式的“共居社区”(又称合作住宅)
共享社区通常不超过十个家庭,关上门,你就拥有隐私的家庭生活,走出自家房间,你拥有大家庭般的社区生活。
在这里,你不会轻易落单,邻里自然交往:共用厨房,轮流做饭,定期聚餐,还可以举行婚礼和纪念日。


某些共居住宅规定社区成员必须参加每周一次的集体用餐


合作住宅里面没有所谓的长官,等级模糊,行政管理与设施维护靠居民自治。
社区里的人在一起生活,一起工作,守护生态环境。融洽的友邻关系促进资源共享。
住在这里无论大事小情,只要你肯,总能在邻居中找到怀有独门绝技的帮手。
会有一群孩子共同成长,而不是孤单地跟成人窝在一起。大孩子和小孩子组成一个小社会,有等级秩序、责任与服从。与此同时,孩子们还能从年龄经历生活背景各异的大人中学到各种生活技能,发展出艺术、运动或职业的特长。

说完丹麦,再说说芬兰。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欧洲街头无家可归者人数一路上升,然而芬兰却是欧洲唯一一个无家可归者人数不断减少的国家。


成功的秘诀是什么?芬兰采取“住房优先”模式,它是一种以住房为出发点、有别于传统的“楼梯模式”的制度。其他欧洲国家普遍采取“楼梯模式”,要求无家可归者在获得住房资格之前戒毒戒酒,让生活回到正轨。


为了帮助他们回到正轨,国家投入巨额的公共资源,包括心理督导、临时庇护所、家庭干预社工、特殊医护服务、还有处理街头紧急事件的警务人员、急救医护服务。算下来,国家为每个流落街头的人投入约4万美元每年,这相当于一个本科生毕业后一年的年薪。


以下图片是芬兰给无家可归者设计建造的家

 


“住房优先”能让无家可归者立刻住进卫生安全的房子,在相对较少的干预下永久摆脱无家可归的状态研究表明,在芬兰至少有80%的人在三年内达到相当水平的独立,摆脱流浪者的生活状态。。算下来,维持这样一套房子外加基础服务,每年只需要6万美元,虽然比4万多一半,但是用不了两年,大部分人都摆脱了极度贫困状态,于是国家就不必源源不断地建造新的庇护所。
住在有食物、饮用水,暖气和电器的房子里,原先在街头流浪的人们身体和精神健康状况都得到明显改善,休息好也让他们有精力开始关注自己的兴趣,为更远的未来打算,找工作、社交,学习新技能,因为生活有了保障,戒毒戒酒的目标也变得容易实现。
所以说,给无家可归者一个免费的家,对国家和纳税人来说,不仅是“对”,也很“值”。


02

作为公平的正义

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共同构成财富。金融资本很好理解,因为它的价值可以用数字来表达,然而社会资本,很少被认为拥有跟金融资本同样重要的地位,甚至这个词听上去让人感到陌生。社会资本的简单解释是:和生活相关的、所有自愿互惠的个人关系的净值。
聪明的金融投资者懂得平衡财富,把资本投在不同领域,降低风险。这种做法同样适用于社会资本。如果你追求一种“值得过”的生活,那么平衡财富是有意义的,为了晚年后自己依然有不错的生活品质,你需要在年轻时做好财务管理,并在人际关系方面积累你的社会资本。对我来说,这就是合作养老、集体生活、共享社区存在的理由。它是为你未来体面的生活提前投资。
让我们来谈谈可负担住宅的社会基础:“谁有权利获取住房?”,“驱逐住户,让他们离开自己原来的家,是否只要经济补偿?”,这些问题涉及到政治、经济、法理和伦理学,我无意深入辩论,但这一系列关键问题背后蕴藏着最深刻的思想,事关公平和正义。
人与人共处在一个社会中,必需有一套制度让大家觉得都公平。这是人们对社会基本结构的认同,没有这个结构,我们就无法把握生活的远景目标。
你一定听说过“人生而平等”这句话。可是决定我们每个人生活方向的因素很多,其中许多都不受我们的控制和安排,而且无法改变,包括包括出生的家庭和阶级,个人才干和运气。有时仅仅是出生在哪个国家、健康状况如何这样一两个因素就可能对人生走向有决定性的力量。那么如何才能伸张正义呢?
哲学家罗尔斯主张“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即公平,所以正义的社会制度就是要削弱生来的不平等对人们一生的过分影响。
他在《正义论》中提到两个正义原则,一是社会价值要平等分配。这里的社会价值不是我们日常理解的社会资源,而是社会上大家公认的善。“社会价值”包括自由与机会、收入与财富,以及自尊的基础。“人生而平等”指的就是在这三种社会价值面前人人平等,所以平等原则又被认为是“最大程度均等的自由原则”。
第二个原则是差别原则。因为能与不平等抗衡的最好办法是采取不平等的游戏规则。既然起跑线不同,那就在赛跑时给弱者一些照顾。对富人收取更高税率、给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资金救助、医疗健康补助,都出于差别原则。
以美国名校招生为例,如果单纯以学生的天资、学习和体育成绩、社会协作的成熟度来考量,那结果很可能是只有父母双全、教育水平高、收入高的白人家庭的孩子才能进名校,其他种族、中低收入、单亲家庭的孩子没有竞争力。但是这样做,只会让社会越来越割裂、冲突矛盾变得无法调和、贫富悬殊加剧,无论穷人还是富人,都逃不开一个不公正的社会,它的种种负面影响。所以美国学校会开辟名额专门用于招取少数族裔、有其他才艺、特殊经历的学生入学,这样做不仅仅是出于照顾弱者,也是有利于社会的安排。


03

延伸思考:谁更有资格?

我心中最理想的社区,是有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邻居,能共同庆祝民族特色文化节日,人们有机会深入理解其他文化,多样化的背景彼此渗透影响。有人照看、每个人都关注这个集体,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亲密友善的社区环境对大人小孩的健康都有积极作用,大人无需刻意,就能得到社交机会,分享爱好、互通想法。
我没说这很容易。
在我看来,想要跟陌生人达成一种默契的友好、舒心的共享状态,都是从社区意识开始的,也就是说营造一个“有目的的社区”,你不能指望什么都不做,就对一个新“家”有归属感和关心。
有目的的社区,可以是一个读书俱乐部,每周与邻居共进晚餐,也可能是一小群人为了达成一个共同目标的创业想法。
这在今天的国人看来,似乎有些遥远,大家对遇到蛮不讲理、无法沟通的邻居的担心,远远胜过对陌生人的好奇,所以一切还得慢慢来。
再来看看这世上谁有资格获得高薪和名声?
我们常常在网上看到有人抱怨说,明星刷个脸就几十万、上百万,辛勤工作的医护人员却要拿着死工资,顶着被疯狂患者家属报复的危险。这一点也不公平!
为什么要给乔丹、科比这样的天才球星令人乍舌的收入?因为通过宣传,全美国、NBA、整个篮球世界、所有出生在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分享到极少数顶级球星的励志故事,这会成为一种巨大的、驱动个人进取的社会动力。
球星创造的社会价值,是通过签约、代言、媒体前曝光这一系列制度运作保证的。
通过制度调节,促进机会均等,一定程度上能削弱不平等造成的正义失语,削减天赋、运气和出身。懂得正义原则这个道理,我们还要面对自由这个话题。每个人都有权利按照自己的心愿,追求好的生活。
但现实却是资源有限,满足所有人不大可能,而且有人要的比别人更多,为了达成心愿,他们愿意付出更多,这样做会进一步从本来就有限的资源中“攫取”,造成差异进一步扩大。

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教育和医疗资源,有钱人本来就在这些方面占尽优势,如果整个社会遵照只要肯出钱就能占用更多资源的逻辑,那么有能力的人就会选择让自己、家人和孩子都最大程度满足的生活。这是他们的选择,而且他们也为此付出报酬了啊!


但现实却是资源有限,满足所有人不大可能,而且有人要的比别人更多,为了达成心愿,他们愿意付出更多,这样做会进一步从本来就有限的资源中“攫取”,造成差异进一步扩大。


最典型的例子是教育和医疗资源,有钱人本来就在这些方面占尽优势,如果整个社会遵照只要肯出钱就能占用更多资源的逻辑,那么有能力的人就会选择让自己、家人和孩子都最大程度满足的生活。如果没有节制,最终就会导致一个麻烦的局面:所有人都不得不为教育和医疗支付超额账单!


好的制度,是抹平不公平造成的不正义,同时保全每个人心中的自由。


你有不加班的自由,也有活成一首诗的自由;有做个普通人的自由,也有一飞冲天,博出位的自由。


你怎么选是一件事,社会给不给你这个选项,是咱们今天聊的另一件事。



往期文章

打开你的世界 从换种方式住开始

微型公寓到合作社区 大城市可承受的居住方式

多伦多创新计划 发展为导向的住房政策


参考文章

Harris, H. (2018). The tiny house movement.

David J. Brown (ed.) (2005), The Home House Project: The Future of Affordable Housing,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Quality (2019). Should we give every homeless person a home? Debating Europe

Sarah Holder. (2019). The largest co-living building in the world is coming to San Jose. CityLab.

Vandkunsten Architects (2018). Housing.



   




每部作品都是一个故事

把画面背后的故事讲给你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布拉格向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