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资管新规最快本月下发,大机构如何渡过寒冬?

2018-02-06 资本菁英圈

昨天一早,楼财长讲话就刷屏了,对金融业现状严厉批评,“横览世界,中国是混业发展到极致的金融市场,风险高企,这不禁令人反思”。

金融业发展到现,人人喊打,确实该回顾和反思了。


没料到,要防范重大金融风险,大资管行业首当其冲,成了背锅侠。


突然间,市场上资金没了。


其实,一开始就该禁止的是资金池,资金池是资管行业的鸦片,正如抽屉协议是同业业务的鸦片一样。


至于信托产品的刚性兑付,也不是孤立现象,债券市场、平台融资也是一直在保刚兑,“城投信仰”屹立不倒多少年了。只要“刚性维稳”不再一票否决,通过法律程序解决纠纷,这些刚兑早就打破了。


有钱也不敢借了



从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算起,房地产越调控越疯涨,一路狂飙了20年,房地产融资也水涨船高。前几年炒高房价去库存的政策,导致居民负债率也上去了。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实际是中国特色的房地产行业的孪生兄弟,是地方政府的“财政小三”。


眼见杠杆越加越高,高层终于出手了。


严查违规房地产融资,据说某些中小开发商报价年利率都18-20%了,大家也不敢做,一怕违规追责,二怕有借无回成了接盘侠。


金融乱象的背后,是“管制乱象”



金融业是服务业,金融机构并不直接生产实体产品,而是以金融产品实现资金(资本)的跨时空配置,满足个人和企业投资或融资需求,个人与企业既可能是资金提供者,又是资金需求者。金融产品(工具)的发行(一级市场)与流转(二级市场)形成了金融市场。


金融业卖的是无形的“金融产品/服务”,好坏不易甄别,所以更要搞好“消费者权益保护”;金融业玩儿的就是跨时空配置,天然自带“套利”属性,所以一开始同样的事儿就得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金融业以“信用”为立足之本,强调契约精神,所以游戏规则要清晰、稳定、一致。


不过,以上是理论或理想。


实际情况是,“银行、证券、保险、信托”之间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造就被打破了,银行最先以“理财计划”突破商业银行法第43条“不得经营信托业务”的约束,此后各类持牌或非持牌机构纷纷以各色“xx计划”粉墨登场,开启了泛资管、大资管时代;各地都想成为金融中心,除了“上交所”、“深交所”、“银行间市场”,各地五花八门的“交易所”层出不穷,都想“开场子”挣大钱,可惜这里面不但许多“连赌场都不如”,更有借着“双创”游离在监管之外的一些“互联网金融”,这种割裂的市场、产品、机构与监管恰恰催生了无数的“套利”机会。



从资金端看,资管新规形成的资金压制,导致资金不好募了,但另一方面,高净值人群的可投资资金仍在快速增长,接近200万亿,民间资本有钱没地方投资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


从资产端看,一方面,宏观去杠杆、经济增速放缓、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导致融资需求减少,过多的资金在追逐少量的安全资产,四大行股价都创历史新高了,另一方面,存量资产盘活、产业升级的融资需求远未被满足。


严监管下的过冬之道



最近几个月,三会几乎每逢周末出政策,资管行业进入了跟着监管学做业务的时代。严监管的大环境已成定局。


一是从“以项目为中心”回归到“以客户为中心”,首要一点就是回归“为委托人服务”。


过去的这些年,虽然很多资管机构都标榜“以客户为中心”,但实际上眼里只有“项目”,没有“客户”(此处指委托人客户),“项目”的热点轮动太快,常常会无所适从。回归本源,就要围绕委托人的财富管理、资产配置需求,做好大类资产配置,自上而下地提升能力,研发产品,布局行业,挖掘企业,实现委托人利益最大化。


二是从“卖方”角色回归到“买方”角色,从角色错位到各归其位。


传统上,投资银行是卖方,为融资方服务,为企业提供财务顾问、承销、保荐服务,目标是为其企业客户融资,具体方式包括销售固定收益产品或股票等权益融资工具产品;资管机构应该是买方,为资金方服务,为委托人的资金配置资产,具体方式包括投资购买固定收益产品或股票等权益融资工具产品。


由于资本市场的严格管制,国内券商的投行业务沦为持牌的“通道业务”,投行的重点在于如何通过审批而不是如何更好地为企业融资,反倒是以信托公司为主的资管机构通过销售各类产品的模式为各类企业融资,抢占了“非标”融资市场,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私募投行”模式,是典型的角色错位。


解决这个角色错位,不宜简单的一刀切,需要一分为二,譬如一方面逐步向信托公司发放承销牌照,另一方面在资管部门与投行部门建立防火墙,对资管部门投资投行部门承销的产品设定合理的防范利益冲突规则,可惜“资管新规”并未解决这个角色错位的问题。


三是从“产品导向”转变为“竞争导向”,开展差异化竞争。


监管竞争造成的监管缺位(放水)或越位(监管过度),使得机构行为短期化倾向严重,许多金融创新产品的创新之处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绕开(合理或不合理的)监管,钻研产品或交易结构比钻研行业、企业更为重要,一旦有了某种绕开监管的产品或结构,就会被快速复制,迅速风靡市场。


资管行业的大一统趋势下,各类资管机构要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与优势劣势,专注于细分行业、细分市场、细分客户,开展差异化竞争,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四是科技赋能。


打铁还需自身硬,在互联网企业大举进军金融业的时代, 资管行业也要做到科技赋能乃至科技引领,界面友好,体验极致,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检验是否科技赋能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员工除了日常内部流程之外,是否能够像打游戏一样活跃地使用公司的网站、APP等科技平台,从被动使用转为主动使用,成为贡献价值、输出价值的活跃用户。


五是提升能力,服务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正在持续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消费升级,产业升级,一带一路,国资国企改革,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都要求金融业提供更高质量高水平的服务。


“短期看政策,中期看趋势,长远看文化,体制贯彻始终”,当前资管行业面临的监管寒冬可能带来暴风雪,压垮脆弱的杠杆,打掉与国家做对手盘(套利)的强大惯性,但金融服务需求升级要求供给换挡改革也已迫在眉睫,只有树立正确的愿景使命价值观改革优化体制机制,提升服务能力,才能渡过寒冬迎来蓬勃发展的春天。


中国资管新规最快本月下发 过渡期不会延长


财联社2月5日讯,新浪报道,《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的正式文件最快或于本月下发,并且过渡期不会延长。报道称,尽管有部分银行希望放松一些条款和延长过渡期,但在正式文件中过渡期安排将与此前的征求意见稿一致,并不会延长。正式文件的主要内容亦将与此前的征求意见稿基本一致,其中包括打破刚兑的要求。2017年11月,央行就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过渡期截至2019年6月30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