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书画笔墨课堂 | 从汉魏到大唐北宋 演绎笔墨精进

展览“笔•墨”正在火热展出中,复星艺术中心特别推出科普系列——“中国书画笔墨课堂”,让观众能够在观展之余,系统深入地了解笔墨的演进过程,体会文人画传统,感受古人意气妙旨。二层展览的主题为“图画真解:书画笔墨演进概览”,本篇文章将讲述自汉魏到大唐北宋的笔墨精进过程,循照笔墨体要,精拣历代图画文献及相关要典,宏观梳理并精微呈现中国绘画中笔墨的源流、肇迹、鼎兴及嬗变。

01
笔墨精进

二十世纪初期开始在绘画史研究领域中流行一个观念——“中西绘画两源头”论,勾勒出了人类绘画史的两条主要文脉:欧西文脉和东亚文脉。这两条演进文脉的共性是,都是从原始阶段面对客观对象只能做稚拙的概略图形表达,逐步积累绘画技巧,进而越画越像,达到基本贴近客观对象形貌的逼真图像,构成写实性技巧的高峰。而后,又会因为对于写实模拟自然的不满足,而重新在早期的原始稚拙图形语言中寻找启示,探求新的道路。——这种“图→像→图”的演进共性特别耐人寻味。 中国绘画从汉魏六朝到大唐北宋前后一千来年,约略地显现出从“图→像”的演进主线。再现客体形象的技巧,至中唐已臻成熟。在此过程中,由于锥形毛笔和墨的使用,尤其是书法的影响,中国画发展出“以线界形”的复杂语言和笔墨技巧,走出了一条与欧西文脉“以面塑形”完全不同的东亚古典绘画发展道路。唐宋绘画中的写实与写真,与欧洲相比,还是较为简略,缺乏具细表象的优势,显得平面化。而作为“以线界形”基础的程式化结体方式,始终是中国书画传统中的核心概念——笔墨——所赖以存在与拓展的前提性条件。 

# 01

汉代/《仙人·凤》/画像砖

画像砖始于战国盛于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继续流行,隋唐之后逐渐衰落,是中国美术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汉画像砖上绘有阙楼桥梁、车骑仪仗、舞乐百戏、祥瑞异兽、神话典故、奇葩异卉等,内容珍奇,画技古朴,是研究我国汉代特别是东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的宝贵文物、中国汉代最珍贵的图像资料图库之一。其画面中的表现形式有浅浮雕、阴刻线条和凸刻线条,造型多样,颜色不一,多数画像砖为一砖一个画面,或一砖为上下两个画面。这种线性的造型观使汉画像砖具有了装饰意味的特点,并一直影响着后人乃至整个中国艺术史的发展。书法兴起之后,融入到以线勾勒为主的绘画中,形成了更为丰富的绘画表现技法。汉画像砖对中国美术史的发展的影响不仅体现于绘画,书法、篆刻、雕塑造像等在造型方面都受到了其深远的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艺术价值。


中国早期绘画的特点是用线界定形象,用线来表现对象和主题。这幅保存至今的战国《人物龙凤帛画》就是以线为界(有点近似于西方绘画的轮廓线),是早期以概略表象方式创作的典型绘画作品,与西方后来出现以模仿自然为主的写生作品截然不同,因为帛画完全是一个非常简约、概略的图像,具有象征性和概括性;同时其又与儿童画不同,是成年人的一种带有师承关系的表达方式(画面中的龙凤形象显然是从更早期的青铜、玉器等所雕刻的图形而来)。另外,画面中的线基本是用锥形毛笔以圆笔中锋的笔法绘制,由于掌控这种绘画工具会有很大的难度,所以最终形成的线条并不是非常均匀,会出现粗细、转折、滞涩的差异,这就产生了所谓“用笔”的趣味(虽然还未达到后期的抑扬顿挫、一波三折的成熟度,但这种不均匀已使线条有了明显的变化)。由此可见,概略表象的方法和锥形毛笔的工具,使得最早期的中国绢本绘画作品已经基本具备了“用笔”的特征。
 
左上:《人物龙凤帛画》右上:《车马过桥·房屋》 汉代画像砖 左下:王羲之 《快雪时晴帖》(局部)右下:陆机(晋) 《平复帖》

与同时期的西方美术相比,中国古代的汉画像砖的造型已经突出地强调了以线为主,这一鲜明特点使同时期的东西方绘画艺术展现出差异。中国以线为主的造型观念以一种平面化的、以线界形的表达为主,而西方美术中以展示三维空间以面塑形为主的造型方式,由此可见,中西方艺术史中两种独自发展的体系在古代就已经显出端倪了。

# 02

东晋/王羲之

《行穰帖》(局部)(唐摹本)/24.4×8.9cm/纸本水墨/现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


王羲之(321年-379年),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初任秘书郎,后任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世称王右军。后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和,辞官定居会稽山阴(今绍兴)。博采众长,备精诸体,一变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独创妍美流便的新体。后人赞其“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为历代学书法者所崇尚,被奉为“书圣”。


《行穰帖》笔画厚实,不显锋棱,故前人称其有篆籀意味。其线条形态饱和丰满,笔势以按为主,线质圆厚滋润有重量感。该作品旁有南北朝南梁开国皇帝萧衍“龙跳天门、虎卧凤阁”的提跋,所描述的正是王羲之在书写过程中感受到的那种行笔的快感。在如此精微细腻的运笔书写动作中,王羲之为何能体会到一种如龙虎运动般的大幅度动感,而观赏者为何又能从这个细微动作留下来的痕迹中同样感受到大幅度动感,其中的关联性和相似性是特别值得思考的问题。这种关联性使书法成为当时知识精英们所特别热衷的一件事情,普遍地被接受和实践体验。


汉魏六朝绘画是中国古代绘画的初期阶段,此时绘画程式较为简约稚拙,对于用笔线条的要求和讲究比较单一,在再现自然方面,处于早期略带符号性的概略表象。而这个时期的书法却已高度成熟,并且其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因为书法是用锥形毛笔在绢帛、宣纸上书写的痕迹,作者在写字过程中手和笔的非常微妙的动作变化都可以完全保留在笔墨的痕迹中,直到今天的观众还能从这些痕迹中看到作者当时运笔动作背后的心绪状态和感觉。由此,魏晋以后的漫长历史中形成了“笔墨”这样一个特别复杂而独特的视觉语言系统。 

# 03

东晋/顾恺之

《洛神赋图》(局部)/27.1×572.8cm/手卷 绢本设色/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顾恺之(348年-409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汉族,晋陵无锡人(今江苏省无锡市)。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顾恺之是江南顾族成员,年轻时曾任大司马参军,晚年升为散骑常侍。为人痴黠各半,好谐谑,喜矜夸,同时又率直通达,在文学艺术上表现出卓越的才能。时人称其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洛神赋图》中的山石树木风格古拙,结构简单,状物扁平。一座座山峰排列的状态,象金花装饰的犀角梳子,即所谓“群峰之势,若铀饰犀栉”。山水色彩极少运用皱擦,只在坡脚岸边施以泥金,实远虚的空间关系。虽然人和山的比例还不协调,但作为图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山、兽、林、鸟却结合得很完整。山石主要依靠线的变化来表现不同的结构,依靠层次来表现不同的山峦变化,利用俯视的角度来表现纵横的山川,这些都是后来山水画的基本表现技法。


“笔•墨”展览现场 

以多媒体影像临摹和再现


画家顾恺之与书法家王羲之属同一历史时期知识精英中的著名才俊,从顾恺之的作品中可以明显看到其绘画已不是工匠绘画,而是具有很高文化智识水平的精英绘画了。从其作品中的笔线这个角度来看,与之前工匠所作帛画的笔线就有很大的差异:顾恺之的笔线非常均匀有弹性,柔韧而飘逸,显然经过长期的用笔专业性训练,属圆笔中峰,其中已经渗透进自己对于用笔价值标准的理解和追求。后人评价顾恺之的笔线是“高古游丝描”,其中“高古”是指其审美趣味,“游丝”是形容线像蜘蛛丝一样非常纤细、圆滑、柔韧。这样一种笔线是对于当时民间绘画工匠用线的一个升华,相对更加精致、复杂,表达的质感和风韵也更加丰富。同时与之前战国、秦汉的帛画作品相比,其差异更加明显。此外,顾恺之对作品中的山水和树木的绘制手法也是明显属于概略表象的范畴(但已经较之前战国和秦汉帛画的概略表象更加接近客观对象):画面中的山川起伏也是用很细的高古游丝描画出轮廓,然后再加以少量的渲染;树木则是采用高度程式化的绘制方式,虽然人物、树木和山川的比例关系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树比山高,人比树大,但这并不影响作品对于文学性内容的表达。这类简略画法其实与儿童绘画有某种相似之处,但不同的是它已经是前人积累的程式,一定是之前已有类似的绘制方式,经过一代代传承,逐渐形成了一种相对固定的程式化表达方式,只是到了顾恺之那里做了更进一步的优化,成为魏晋时期的典范绘画作品。但这种程式化带有早期绘画不准确、主观性、符号性、概略性的特点,与之后发展成熟的绘画形态有着很大不同,而这种不同正是元代的赵孟頫和明清时期众多艺术家所执着追求的“古意”。


唐代是中国绘画发展的一个高峰,从魏晋开始到此时的三百多年间,中国绘画在描绘和表达客观对象上有了大幅度提升,这个发展变化是很快的。唐代画家们对于客观对象的认识越来越具体、细致,已与魏晋时期简略的概略表象有了显著区别(但还属于概略表象范畴),同时对于毛笔的掌控能力也有了很大发展,笔线的形态和技法的丰富性已经非常多样化,完全可以根据表现对象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唐代绘画的这种变化和进步,证明中国画这种用线勾勒、以线界形的视觉表达方式,正走向愈发能够描模和再现客观自然物象的这一方向,直到宋代中国绘画在写实道路上达到历史性高峰。
 

滑动查看更多

从左至右:韩干 《牧马图》(局部)周昉 《簪花仕女图》孙位 《高逸图》(局部)韩干 《牧马图》

画论和书论中经常讲“书画同体”、“书画同法”,实际上都是从笔墨角度来说的。因为书法和绘画的工具都是用软毛制作的锥形毛笔,是用相同的工具做两件不同的事情,因此这两件并不相同的事情中必然有很大的共同性。从历史来看,虽然书法与绘画是并行往前发展的两条脉络,但书法的笔墨探索要先于绘画。唐代书法家颜真卿,被公认为是史上与王羲之齐名的书家代表,其书法作品在表达作者主体情感和心性修养这个方面,已经达到了一个历史最高峰。颜真卿作为军事将领能够带兵打仗,并且是非常有名的忠臣,无论从道德品行角度,还是从军事能力角度,他都堪称时代典范,其为人、心性、情感通过个人笔墨在书法作品中便有了非常直接、全面、真实的流露。

颜真卿 《裴将军诗帖》

颜真卿 《祭侄文稿》


例如大家都可以从《祭侄稿》感受到颜真卿书写时内心强烈的痛苦和悲愤,而从《裴将军诗》的行草笔墨又更加直观充分地展现出他作为一名军事统帅的英勇、豪迈、忠正、刚硬气概。由此可见,中国书画笔墨之所以能够在近两千年的发展历史中,被知识分子阶层如此喜爱推崇,并乐在其中,其原因就是书画笔墨线条所呈现出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干湿浓淡的痕迹效果,确实可以承载作者的精神面貌和情绪状态,也的确可以让读者观众从中解读、感受到这种心绪,这是两千年来被事实所反复证明,也被知识精英不断认同的。

# 04

北宋/范宽

《溪山行旅图》(局部)/206.3×103.3cm/绢本水墨/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范宽(950年-1032年),名中正,字中立,因性情宽和,人呼“范宽”,陕西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宋代著名的“北派”山水画大家。他嗜酒好道,深受“天地有大美”的道家美学影响,擅画山水,初师李成,继学荆浩,后摒弃旧习,长住终南山和太华山,游走于岩隈林麓之间,体悟造化,探求画理,终成自家独特风格。其作山石落笔雄健老硬,以短而有力的笔触(被后人称为“雨点皴”),画出岩石的形貌质感。画上的大山巍然矗立,浑厚壮观,具有压顶逼人的气势。画面构图严谨而完整,崇山雄厚,巨石突兀,树林繁茂,画面丰满宽远,气势逼人,充分表现出了秦陇间的自然景象。存世作品有《溪山行旅图》《雪山萧寺图》《雪景寒林图》等。


“笔•墨”展览现场 

以多媒体影像临摹和再现


《雪景寒林图》描写北方冬日山川雪后壮美景象。图中通过群峰屏立,山势高耸,深谷寒柯间,萧寺掩映;古木结林,板桥寒泉,流水从远方迂回而下,峰峦沟壑间云气万千,真实生动地表现了秦陇山川雪后的磅礴气象。全画布置严整有序,笔墨质朴厚重。画家用特有的皴法,密点攒簇,并参以短条子的笔道,来刻画北方山石的质感,使画面浑厚滋润,沉着典雅。该作在皴法和笔墨风格上与《溪山行旅图》非常类似,范宽在用笔墨语言表达山石岩壁的物理结构和肌理形态方面,已经非常成熟和完善,也充分证明其作品是中国山水画在宋代的一个高峰。


对比郭熙《早春图》表现山石的笔墨特点,范宽的用笔和皴法是笔笔都清晰明确,而郭熙的则不那么明晰——用笔清楚不含混是中国画笔墨规则自始至终的基本要求(笔墨一笔一笔要清楚,不清楚的笔墨就无法评价),因此范宽的作品在笔墨清晰性或者明豁性上极具代表性。同时,范宽对于山石树木的自然生长结构的理解研究也已达到新的历史高度,笔下的山石树木都非常符合客观实际——也就是苏东坡所强调的“理”。因此,正是中国画家们对于客观对象“理”的高度理解和重视,中国山水画可以不通过写生,就能符合自然的结构和肌理的。范宽作品带给人的那种特别雄浑厚重的观感,主要是通过以下两方面体现:一是作品的取景和构图给人以雄浑、高峻、厚重的感觉,二是其用笔特点所造成的笔墨视觉效果也极具浑厚、朴拙的特点——这种浑厚朴拙则与范宽个人心性有着非常密切的内在关系。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人与画之间的关系,正是中国书画创作和鉴赏的一个核心价值,也是中国精英文化的一个核心内涵——这种关系就是主体内心和客观对象之间互为表征,密切融通的一种关系。 
郭熙《早春图绢本》(局部)

《早春图》正是体现了当时山水画家们所追求的那种“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理想境界,他们绝不仅仅把山水视为类似西方更晚出现的风景画,而是在山水画中追求一种知识精英可以“生活”在其中的精神氛围,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宇宙空间(这也是中国山水画区别于西方风景画的一个最主要特色,因为西方风景画仅仅是远望与观看,主要不是表现人可以走进并生活在其中,而是将自然景观作为人物画的背景来对待)。中国山水画所表现的空间不仅是一个物理意义上的空间,更是一个中国知识精英们要安顿文化理念和精神理想的空间——这也是中国山水画创作和鉴赏的态度和基本角度。 

滑动查看更多

马远 《踏歌图轴》(局部1)马远 《踏歌图轴》(局部2)夏圭 《山水轴》(局部1)夏圭 《山水轴》(局部2)

以中国山水画分南、北两流派的观点看来,马远、夏圭是北派山水的代表人物。北派山水的皴法比较刚硬,多用大、小斧劈的皴法表现山石肌理(视觉上刚硬如斧劈),这种表现方式,虽后人也有批评,但客观地讲,如此硬朗的笔墨语言风格却有非常大的优点:一方面有利于表现北方山川雄壮、刚硬的自然特质;另一方面又能与艺术家个人的内在心性和精神境界之间建立起对应和关联,意义重大。否则,如一味强调温柔蕴藉、平淡天真的笔墨语言,则会使画面既不符合北方山水客观实际,又让人感觉画家气质柔弱无力、气局狭小。所以,北派山水的优点正是在于画面宏大气势和雄健感上,让观者更能感受到阳刚、大气的精神境界。从整个中国绘画史的角度来看,南、北两派各有优长,这既与艺术家所处迥异的自然生存环境有关,也与其审美追求不同相关。对于这个问题,应以客观、公正、全面的态度来看待两种不同风格的艺术流派。

 






点击阅读原文
进入复星艺术中心官网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