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怎么才能「不搓泥」?

普罗卡斯特 普普的实验室 2019-07-14


大家周末好啊,我是普罗卡斯特


护肤中有一些问题是大家一直非常关心的,比如功效啊、安全性啊这类。


同时,也有一些「小问题」占据了不成比例的大量关注。


比如眼周产品一定要回答「会不会长脂肪粒」的问题。于是,虽然脂肪粒被主流认为和护肤品使用关系不大,但厂商也要义正严辞的表明「用我家产品一定不会长」。


另一个就是「搓泥」了,不仅大家自己会问,很多品牌也会专门强调「用我家产品是不搓泥的哦~」

giphy.com


但如果你对「搓泥」这事儿体验比较多,你也会知道,搓出来的「泥」其实是各种各样的:有的比较干、有的比较湿、有的是浅色、有的是深色、有的感觉还没搓泥就出来、有的真是要认真努力的搓一搓泥才能出来......


你有没有想过,看起来这么多样性的一个现象,真的可以像有的商家宣传的那样,一句「不搓泥」就解释了么?



想「不搓泥」,真的不容易


大家当然是都希望有一个简单的方法来避免搓泥的,但现实情况是,非常难。


而之所以这么困难,是因为可以导致「搓泥」的原因有很多,而且并不是所有的原因都可以通过简便的方法来识别并避免。


搓泥的原因大概有这么几种类型:

  • A + A 型

  • A + B 型

  • A + C + X 型


这里面 A 就是我们的目标产品,B 和 C 都是在你的护肤步骤中和 A 一起使用的其他护肤品或者化妆品,而 X 呢就是其他的未知因素了。


至于 B 和 C 的区别,我们下面会在对应的小节来专门介绍的。那么,我们一项一项来说吧。



A + A 型搓泥


A+A,顾名思义,就是自己和自己搓泥


对,我是认真的,你没有看错,同一个产品,自己和自己就是可以搓泥的。


giphy.com


这一类常见的是一些高分子类的成分,其中保湿类和增稠类的成分表现更加突出。


这类成分一般和水或者小分子保湿剂 (比如甘油) 的结合能力比较强,可以帮助实现更持久的保湿效果。


但一时的结合并不是长久之计,水分毕竟还是会蒸发掉的。蒸发之后这些高分子材料的本来面目就会显出来了,稍微搓一搓、甚至不用搓就会出现碎屑或者「泥」一样的东西。


比较典型的就是黄原胶了,透明质酸 (也就是玻尿酸) 也是这方面的突出选手。



A+B 型搓泥


所谓 A+B,就是你护肤步骤中的两个产品会互相搓泥,虽然本质上都是因为两种 (类) 成分相容性不好,但它又可以细分成不同的情况。


之前寺主在文章里介绍过一种情况,就是增稠剂+表面活性剂。之所以重点介绍了这种,一方面是因为确实常见,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当年很多商家借用这种情况来做误导性的宣传,搓泥宝也是赚的盆满钵满了。


而这种兼容性不好的情况,还有很多种。


拿硅油举例来说,硅油不仅和水剂相容性不好,和一些其他种类的油脂相容性也不很好。


于是,如果你使用的前后产品刚好赶上这样的不兼容的组合,那搓泥也是大概率的事情了。


这样的组合想要做进一个产品中也许可以通过乳化工艺来改善,但是你想在脸上直接把手当均质机来用?即便我这种把「不试试怎么知道」当口头禅的人,也觉得这个难度太大了啊。

giphy.com


再拿硅油举另一个角度的例子来说,硅油 (包括硅弹性体) 含量高的产品和粉体 (比如二氧化钛、氧化锌、滑石粉等等) 常常会碰撞出耀眼到让人泪目的泥花~


很多同学都有的「防晒怎么用都搓泥」的疑问有可能原因就在这里~


因为往前看的话,防晒因为可能含有粉体 (比如二氧化钛) 所以可能和前一步中高硅油含量的精华或者面霜碰撞搓泥。而往后看的话,因为很多防晒也是有不低的硅油含量,可以和后续上妆中粉底、散粉中的粉体碰撞搓泥。


相信有机智灵敏的同学通过排除法得出结论:


「哈!所以只要找一个纯化学防晒剂 & 不含硅油类成分的防晒霜,就可以大概率降低防晒导致搓泥的概率了呗!」


嗯... 这个说法已经比较严谨了,而且有道理,不过... 👇


giphy.com


当然了,A + B 型搓泥还有其他一些细分类型,我们今天就不详细展开说了,你们应该 get 到这个意思了对吧~



A + C + X 型搓泥


首先,说一下 C 和 B 的区别。


这里的 C 也是指你护肤步骤中 A 以外的其他产品,但 C 可以和 B 是同一种,也可能是 B 以外的另一种。所以为了区分一下,这里就换了一个字母来表示。


X 这里是指代一些未知因素,很难预测到的那种。至少是作为博主,我不太可能远程就帮你预测到的因素,更何况很多因素我自己也不知道...


比如前面提到了增稠剂自己和自己搓泥的 A+A 型,但不同的增稠剂搓泥效果也是不同的。举个例子,如果说黄原胶可以搓的昏天暗地,但卡波姆就要差一些可能就是个「今天多云转阴」的水平。

giphy.com


所以,同类成分中的不同种类、不同的使用步骤、不同的用量、pH 值等等,这些都会对是否搓泥、搓的多严重有影响。


也就是说,X 既可以让原本不搓泥的产品绽放出泥花,也可以让原本亮眼的泥花更加壮丽夺目。



那么,有「不搓泥」的产品么?


看完前面再碰到这个问题,相信你也会有答案了吧:


「相对来说」我觉得会有,「绝对来说」会非常难。

giphy.com


所谓「相对来说」,就是在你的护肤产品和步骤中其他都保持不变,只考虑改变一个产品或者使用方法,也就是你只考虑一个变量。


这种情况我觉得是有可能的,你可以通过前面一些搓泥的知识做一些判断,实在不行也可以用一个一个尝试的方法,毕竟只改变一个产品或者使用方法,虽然也有点繁琐,但只要耐心一点总还是可操作的。

giphy.com


所谓「绝对来说」,就是选出一个产品,不管怎么和其他产品搭配怎么使用都不会搓泥,这就不太容易了。


如果你只用一个产品,那相对还好,主要考虑 A+A 型就差不多了。


但如果你用了不止一个产品 (多数同学都不止一个吧),那就复杂了。即便你只用两个产品,理论上你也要至少考虑 A+A、B+B、A+B、A+B+X 四种情况,这还是不考虑 A+B 和 B+A 的区别,也不考虑使用方法上的不同导致的区别。


而如果你用到了三种产品甚至更多,哈,感觉可以出一道数学题了~

giphy.com



我平时也会说「不搓泥」,这又是什么意思?


平时在文章里我们也会不时提到搓泥的问题,也有用过同样产品同学在留言中说到过,说自己用着就巨搓泥而你却说不搓泥?


一般我们提到「不搓泥」,想说的就是我们在用的时候没有出现明显的搓泥现象。平时写到的产品都是公司内「护肤组后援团」同学们花时间实际用下来的感受,肤质从大油田到沙漠干都有分布,日常的护肤流程、习惯、产品也都完全不同,我觉得还是有一定代表性的。


而且,在文章中我们多数也会写成类似「试用的同学们在使用中也没太出现过搓泥的现象」这样的说法,我们更多把「是否容易搓泥」作为主观使用感受的一部分,而不是产品客观特点的一部分。


虽然很多同学想必更希望看到「xx 肯定不搓泥」这样的说法,但我觉得现在这样的说法会更有参考价值吧,如果你在这方面有其他想法的话,欢迎留言告诉我啊。



我可以怎么办


三个方面可以入手吧:

  • 适当简化护肤/化妆的步骤

  • 多尝试不同的产品

  • 了解更多成分、配方、工艺的知识


简化步骤就可以简化其中的变数,试用产品越多、步骤越复杂,其中的变量也就越多,既增加出现搓泥现象的概率,还会让分辨哪几个产品是搓泥元凶变得更复杂。


当然,我也不是那种觉得你知道洗脸+防晒霜就够了的极端派,只是提醒大家在考虑增加护肤步骤的同时,多想想有没有必要,也想想是不是可以有些产品和步骤反倒省略一些。


giphy.com

多尝试产品这一点就不用多说了,拉出来溜溜是判断骡子还是马的最简单方法嘛。这个结论可能让很多同学感到绝望,但事实如此,很多时候学会放弃不切实际的希望才能有更快的改善啊。


最后,如果你愿意花时间的话,多了解一些关于成分啊、工艺啊、配方啊这方面的知识,肯定会有很大的帮助,可以少走一些弯路找产品的时候更有目的性一些,但自己不断尝试也是省不下的。



总个结


简单来说,我们平时总是说「这个产品搓不搓泥」,但这个说法本身就不准确。


因为「会不会搓泥」不仅仅取决于这一个产品,还取决于你同时用的其他产品以及怎么用。而多数情况下我们甚至连把相关因素列全都做不到,更不要说完整的进行分析和判断了。


就像平时打游戏的时候,就算你是业余高手分数特别高,但带着4个超级大菜鸡,想要赢也是很难的。这不仅仅是你发挥的怎么样所能决定的,你同样会感叹「原来还可以这样送人头的啊...」


适当简化护肤步骤和流程、允许情况下先找些小样或者朋友的护肤品试用几次、如果愿意的话可以多留心积累一些成分配方工艺的知识,相信逐渐逐渐,你抱怨「怎么又搓泥了啊」的次数也会变少的。




END




搓泥是一个复杂的小问题,其实我也没有太好的提前判断的方法。大家如果有什么问题、想法、纠错、或者其他想看的文章主题,都留言告诉我们吧~


那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我们明天再见咯~


我们还写过

实用、不贵、靠谱的皮肤检测方法

所有你困惑的防晒问题,答案都在这里了

今年第一个在进化论被集体拒绝的大牌单品




除了搓泥,

最近「护肤品吸收」又被问到很多

感兴趣的同学就点个「在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