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8期目录与摘要
中国实体经济与金融市场的风险溢出研究
方意, 和文佳, 荆中博
本文结合条件在险价值方法、事件分析法以及正交分解法构建一揽子模型,量化分析在外部冲击下实体经济内部及其与金融市场间的风险溢出机制。研究发现:首先,在外部冲击发生后,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的自身风险以及两者间的风险溢出显著增加,且与冲击直接关联部门的风险溢出增幅最大。其次,渠道分解显示,相比外部冲击的直接影响,风险溢出对实体经济和各金融市场风险的影响程度更强,甚至导致部分部门风险反复上升。最后,实体经济与金融市场存在风险溢出闭环,即外部冲击通过实体经济将风险依次传导至股票、货币及债券市场,而债券市场风险又会进一步向实体经济溢出。本文为正确认识外部冲击对中国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全面影响、协调解决经济稳增长与金融防风险问题有重要意义。
劳动供给弹性估计:
理解新时期中国劳动力市场转变
程杰, 朱钰凤
劳动供给弹性是劳动经济学中的一个基础性概念,也是判断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转变的重要依据。本文利用2011-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监测调查数据和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微观数据,估算流动人口劳动参与弹性和劳动时间弹性,观察劳动供给弹性的趋势性变化与群体差异。研究表明,2010年以来中国流动人口总体劳动参与弹性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流动人口劳动参与对于工资水平的边际效应2005年的1.23下降到2018年的0.53;2005年流动人口劳动时间对于工资水平的弹性值为0.15,2011-2018年下降到0.09。劳动供给弹性快速下降反映出中国劳动力市场从二元经济阶段向新古典经济阶段转变。
长安缘何米贵?
中国地区间相对价格水平研究
杨长江,徐盛
基于跨国情形的实际汇率理论是否适用于分析一国内部价格水平的地区差异问题,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本文通过研究中国地区间相对价格水平的基本规律及形成机理,为该争议提供新的思路。本文完全基于微观商品价格数据测算了2006-2018年全国56个城市的相对价格水平,通过计量分析证实中国存在国内宾大效应;随后提出了基于劳动力和生产率异质性的国内巴萨理论模型,该模型从实际汇率视角出发并纳入新经济地理学中的集聚效应因素,以房租为重要传导中介,证明即使在一国内部劳动力可以跨区域自由流动的情况下,经典巴萨理论的"生产率-工资-价格"形成机制依然成立,但造成地区间价格水平差异的主导因素由制造业变成生产性服务业的生产率差异;最后本文通过计量分析验证了上述猜想。
环境规制驱动减排的机制:
污染处理行为与资源再配置效应
韩超, 王震, 田蕾
污染已经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道路上无法回避的问题,中国在污染减排方面实施了多种政策工具,其中通过污染物总量控制对地方政府施加压力是一个重要举措。本文基于约束性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以二氧化硫为例分析在减排压力下各个地区如何实现减排。研究发现约束性污染物总量控制在企业层面具有显著的减排效应,它会驱动企业采取清洁生产及末端处理的方式降低污染物排放;现有企业间的资源再配置而非企业的进入退出引致了加总层面的污染减排效应。本文还发现减排效应与减排压力具有直接关系,间接表明企业尚未形成可持续的减排驱动力。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完善污染物减排政策、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晋升激励、竞争驱动与产能扩张:
来自中国电改的证据
谢伦裕,王宇澄, 晋晶
本文从中国国有企业"做大"的规模目标和晋升激励角度构建双重激励竞争模型,研究了国有企业产能扩张行为。理论模型的数值模拟结果发现:国有企业间竞争程度的增加将导致企业规模扩张,而价格管制的存在会强化这一机制。此外,本文构建电厂层面微观面板数据,利用在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中国家电力公司"一拆五"带来的竞争程度增加这一自然实验,使用双重差分法研究发现:在国家电力公司拆分后,中央企业所属电厂装机容量相对于非中央企业电厂得到显著提高。机制分析进一步排除其他导致产能扩张的原因,并验证了晋升激励的存在性。本研究对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土地管制、城市间
劳动力配置效率与经济增长
黄文彬,王曦
本文将政府土地管制融入空间一般均衡模型,探讨土地管制如何通过房价影响劳动力流动,进而引发城市间劳动力配置效率变化,最终影响经济增长。经验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5年,中国272个城市间的劳动力配置效率得到了改善,并带来每年约1.64%的劳均产出增长;在解决内生性问题后,土地利用管制对房价的边际影响大于土地供给与用途配置管制。政策模拟表明,一线(四线)城市的土地管制强度放松(增强),有助于劳动力配置改善与经济增长;土地利用管制的经济效应最强,其次是土地用途配置管制,最后是土地供给管制。
资本市场开放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戴鹏毅,杨胜刚, 袁礼
本文以"沪港通"的实施作为资本市场开放的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考察资本市场开放如何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发现:沪港通的实施有助于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在运用倾向得分匹配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沪港通提升企业全要生产率的核心机制是增加股价特质信息含量,而非提高股价信息传递效率。而蕴含在股价波动中的特质信息含量增加,不仅能够提高资本市场定价效率,矫正股票的错误定价,还可提升企业信息披露质量,最终作用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异质性检验发现,沪港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影响在风险承担能力强、成长性高和面临激烈市场竞争的企业中更为明显。本文的研究表明资本市场开放对于促进中国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进一步加大资本市场有序开放提供理论依据。
外资退出与中国价值链关联:
基于外资来源地的研究
葛顺奇,李川川, 林乐
本文利用外资企业年报,在测算2014-2017年外资企业退出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来源地外资退出对中国价值链的影响。研究发现:外资退出整体降低了中国价值链关联,外资退出率每提高1%,价值链关联程度平均下降0.007%。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外资退出主要对下游内资企业价值链关联有负面影响,对上下游外资和上游内资的价值链关联影响不显著。拓展研究发现:美国、日本等地区外资退出显著降低价值链关联,而韩国等地区外资退出显著促进价值链关联;高资产专用性行业外资退出的负面效应更大。
社会距离与不当行为传染:一个实验研究
陈叶烽,林晏清, 潘意文, 卢露
本文使用实验室实验研究社会距离对侵占这一不当行为传染的影响。我们通过对比同一被试前后两次决策的差异来捕捉侵占行为的传染,同时基于不当行为的不道德性和风险性特征,针对性地提出观点距离和风险距离等不同维度的社会距离,设计了相应的度量方式,将其作为决策参考信息提供给被试,从社会身份的角度解读不当行为传染背后的微观机制。结果表明:首先,相对于单一类型的社会距离信息,被试获得多种类型的社会距离信息时,侵占的传染受到更加显著的抑制。其次,观点距离越大,即被试间观点分歧越大,侵占传染率越低;而风险距离越大,即被试越偏好风险,侵占传染率越高。最后,两种社会距离信息的引入均对侵占行为的增长有较为明显的抑制作用。
欢迎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