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书】《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怎样的革命》

2017-02-02 克拉玛依教育

作者简介

魏忠,学者、行者、旁观者,博士,未来教育学者,上海海事大学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庚商智能教育(苏州、上海、珠海、西安、大连)董事长。魏忠曾经在上海财经大学博士后工作站和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交流访问与工作,且具有主流IT企业20多年高管经验。2007年开始,魏忠创办庚商智能教育科技公司,在上海海事大学电子商务专业开始了独特的教学实验,根据每年的实验成果不断思考、提升并开发出产品推广到100多所学校,出版了5本教育专著,撰写了500多篇教育文章。其中《看不见计算机的信息化》,《信息教育技术到信息教育思维》,《教育之真、趣、美》,《教育数据革命,思维革命,场景革命》等文章具有广泛影响。


内容简介

面向未来的教育变革之道!知名经济学家厉无畏、知名教育学者杨东平等热情推荐!

在《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怎样的革命》中,作者回答了比姊妹篇《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更深层次的以下问题:

为什么说信息化支撑下的教育是一场革命,教育又是怎样变成一种实证科学的?为什么说教育将死、学习永生?在信息充分的情况下,未来的教育应该顺从哪些天性、宽容什么偏执,缺陷怎么会成了完美、创意者为什么到处惹祸?大数据时代什么是教育的原始变量、什么又是隐含变量,什么是默会知识、什么是深度学习?为什么明明在理性角度显而易见的结果,人们在学习过程中却又一再犯错?为什么会迎来辍学创业热潮?

当今社会有哪些前沿问题,这些前沿问题会带来怎样的未来产业、未来城市和未来人种?数据革命带来了怎样的云与互联网思维、物联网与跨界思维、大数据与用户思维、生命科学与生态思维? 信息技术为教育变革带来哪些哲学思维?知识走向云端后,教育如何维持秩序,为什么说教育即将迎来一个地图时代?虚拟教学需要的是更真还是更假,越简单的前台背后又有怎样越来越复杂的技术支撑?教育大数据又怎样走向教育科学?

大数据如何改变未来校园、未来学习、未来管理?知识、技能、体验又怎样在教育地图中三足鼎立?教育之真、教育之趣、教育之美又如何主导未来的学习空间?为什么未来的教育将变成一个全地域、全信息、全自动、全智能的四全空间?



序言


技术的力量在于改变世界


当上一本书《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在2014年11月出版以后,引起巨大反响,2015年1月,《中国教育报》评选“2014年中国教师很喜欢的100本书”即在列。几个月以来,收到了非常多的鼓励,更加重要的是,作为一个作者,我发现这场革命远比我想象的来得迅速,虽然静,但却潜移默化并不慢。

技术和教育的关系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每次技术的进步总是带来教育的巨大变革?这不仅仅是谁服务于谁的问题了,就教育来看,世界媒体的进步,竹简、石刻、造纸、印刷术、线装书……几乎都是那个年代出现伟大教育家的节点。如果列举历史上50位教育大家,你会发现他们很多是在一个新技术诞生后30年左右功成名就的。于是不难发现,技术性或者说工具性和人性本应该是一个性质,是一个事情的两面。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是因为人的工具性。人类因为有语言,会使用工具,其人性和其他的动物就不一样了。教育也是一样,从教育的角度看工具性和人性应该是统一的。问题是,我们很多时候将“工具性”和“人性”人为地割裂开来了,忽略了它们本是教育本身的两面。

我在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中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群体现象,比如在IT行业,最优秀的工程师往往是那些“没有被高等教育污染的人”,那些占总数30%很好的IT工程师,往往在大学里不是学这些相关专业的。真正能解决问题的往往是那些大学都没有上过,甚至高中都没有毕业的创客。我曾经尝试将一些理论功底深厚的博士与这些创客组成一个团队,攻克某些艰难问题,这些创客居然比那些博士和学士们干得漂亮。

什么原因?技术重新触动了我们对教育的看法。不同的年代,教育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技术的真正作用是解放,从3000年前到500年前、到今天,在所有的教育变革中,人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教师的比例也越来越大。技术的普及会大量解放人力,解放那些原本具有天分的、但在学校学不下去的人。作为教师,必须承认有一些孩子我们永远教不了,有了在线教育,有了技术的帮助,事实上他们不那么依赖于教师了,技术解放教师,也解放了这些孩子。

有人认为,当技术发展了,教师是不是越来越不重要了?我并不这样认为。按照《动物理性》一本书的作者所述,每个人都有七种次级自我,自我保护也是一个次级自我。许多情况下,一说到技术,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的地位可能会受到冲击,实际的情况恰恰相反,通过大数据和历史文献,我们会发现从孔子所处的时代到今天,一直存在着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随着技术的进步,教师不是越来越少了,而是越来越多了。我们来看一个有趣的问题:孔子是怎么教书的?孔子一天就跟某一个学生说一句话,一句话说完了,一天都过去了。孔子带的学生也是非常有限的,72个研究生,3000个本科生,他的许多东西就是通过传抄,属于他的学生了。之后,我们建立了国学馆,汉朝的时候王莽开始建立类似我们所说的乡村学校,唐宋朝开始建立类似现代大学机构。100多年前,现代的教育机构诞生了,于是教师慢慢地越来越多。到今天的可汗学院、小班化教学,一个班15个孩子需要两个老师。可以预料,随着在线教育、小班化、在家上学的发展,对教师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多。教师的作用也将慢慢回归应有的职能,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苏格拉底说过:“我不是知识的传播者,我是知识的助产师。”教师不是储藏知识的,他的功能在帮助学生,教会学生方法,教育是一个咨询的服务行业。

那么,我们近期特别热的大数据技术,对教育来说怎么用大数据的方法来研究?我们还以孔子为例,孔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有争论,但在教育史上的地位没有争论。大家都认为他是很好的老师。他凭什么是一个好老师?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将《论语》中的每一句话,谁跟谁说的,全部输入电脑画了一张图,结果发现:今天的教育所遇到的问题,在孔子那里得到全部的影射——一言堂、行政化、对学生监控很严等,但他重视的学生并没有取得多大的成就。

这就是大数据方法中的社交网络的研究方法,也被奥巴马竞选团队使用了,并帮助奥巴马获得了两次竞选的成功。孔子那个时代互动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对话又不一样。同样,我把这种研究方法用到员工的QQ聊天上,就会有许多意外的收获,如果我用这样的方法来研究《红楼梦》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也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实际上,这种研究方法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问题是我们过去研究教育学,习惯于东说东有理,西说西有理,没有坐标。我在《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中说的也未必是真理,但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个技术坐标。在一个技术坐标上说话,是容易达成共识的,有了坐标,许多争论就可以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我们也可以通过一定的坐标得出确定性的结论。

再比如说,有数据表明,中国买书的人越来越少,于是很多人说中国人不读书。那原因在哪里?如果我们从中国的网民比例来看,事实上读书人是不少的,只不过因为现代媒体冲击了纸媒体。用大数据简单一分析就知道,问题不是读不读书,而是读书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在网上读书和读纸质书,实际上都是读书,仔细想一想,有多少人在网上进行仔细的读书?当人们接受一个新的媒体以后,浅阅读就不断增加,深阅读不断减少。我们拿一本纸质书阅读的时候,一般都是深阅读。尤其是当今时代,你要买一本书,多数情况下是会去深阅读的,而在手机上更多的是浅阅读,如何扭转浅阅读泛滥的问题才是解决问题的出路。

因此,如果不基于大数据,同样的问题,不同视角的解读往往是不一样的。那么,在《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一书写完以后,我还有哪些话没有说完呢?原本写完上一本书后,我就想告一段落了,想写的书名是《教育的生命原义》,书的第一章已经写完,就是本书的第一章——“教育的生命原义”,用了十几个小文章,几十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成长历程的小故事,最后力图还原出创新培养中的教育原义。原本这些东西与信息化教育不太相干,之所以写这些内容,是发现在我参与推波助澜的在线教育热潮中,技术官僚们已经在技术工具代替教师之路中走得太远了。我在反思,教育中的信息(而不是计算机),是如何影响人们的学习的,如果这个事情搞清楚了,技术与教育的关系也就搞清楚了。按照这个思路想下去,我们眼中见的、耳中听的、皮肤接触的等五官所能感受的都是信息的话、如果都能用技术收集的话,这种全息的信息大数据,是能够更加准确反映教育全貌的。正好,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了我们这种可能:云、大数据、物联网、生命信息等的发展,给教育工作者一种云梯,于是写着写着,书又写回了教育技术领域。紧接着,我们要考虑,由于技术的发展,社会思维模式也会对教育和学习产生巨大的影响:云与互联网思维、大数据与用户思维、物联网与跨界思维、生命信息与生态思维,这些思维模式与技术连接时代,造就了创新时代的新的教育和学习模式。下面的问题又要回答:在大数据时代,我们改造世界,什么是我们的信息模板呢?是创新?还是技术?还是国际教育?这些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我也试图回答一些。最后,感谢庚商公司多年来给予的支持,我在上海海事大学电子商务专业和管理科学专业学生中做实验,最近又在一些中学、小学、职校做实验,在100多所大学做实验。最后一章,用知识、技能、体验,给出了这些年这些案例中的一般规律:一体化三段式;教育之真、教育之趣、教育之美,这些实践,也印证了前面章节的思维理念,更加务实地深入思考并进行了实践探索。

对于一个微观而具体的教师而言,很多东西大家不一定看到、看到不一定想到、想到很少人写到、写到又很难有公司做到、看到别人做到了背后的东西又未必悟到。这本书不是一本教育技术的书,也不是一本教育理论的书,由于多年跨界教育和公司之间、跨界技术和管理之间、十年间每年会见几百位教师、院长、校长、处长、公司老总,均和教育技术有关,书中的每句话,我总能想到自己所创立的公司每年100多个案例、也总能想到自己从教十年每一次教育实践和别人的案例,将自己所悟整合起来以飧读者。

特别感谢庚商智能教育科技、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沪江网、厚仁教育给予的大力支持,感谢“今日教育”、“新校长”、“教师教研”、“中国教育信息技术”、“中小学信息技术”等杂志给予的专栏机会,感谢凌宗伟、邝红军博士、魏来、陈航、李斌、张磊、张筠、刘彦芳、张晓彦、嵇宏宇在稿件写作过程中给予的帮助,尤其还要感谢四川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薛丹老师在成书的过程中给予的帮助。感谢中山大学、暨南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苏州职业大学、西安欧亚学院,书中的案例和灵感多来自这些大学的实践。




编辑:克拉玛依市教育局微信公众平台编辑部

来源:网络



精彩回顾:


【转型】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2030年的教育,是这样的

【身边事】市领导与内初班学生共度春节

【喜报】油娃们摘取11枚金牌(自治区冰上传统项目学校速滑总决赛)

【身边人】上海援克干部鱼东彪:因为热爱克拉玛依,我选择再留一年半

【师生园地】南湖中学摄影班期末作业展示 《给曾经的自己写封信》(1)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